浅论周济的词学思想

2013-12-12 12:33苏祎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期
关键词:周济词派周邦彦

苏祎枢

周济(1781-1839)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苏荆溪(今江苏宜兴)人,清朝词人及词论家。为学重经世济用,好读史及兵书将略,著有《晋略》八十卷,自负有济世伟略而不能用。更寄情于艺事,推衍张惠言词学,谭精研思,持论精审,为常州派重要的词论家。

谈到常州词派,则不得不提张惠言。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号茗柯,进士及第,受翰林编修。作为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张惠言师承桐城派,主张以经解词,即以治经学的方式去治词,由此评点词作。张入仕前任私塾先生,因授课需要编《词选》,却导致常州词派的产生。

张惠言编《词选》时,选词极为严苛,而《词选》也是第一个明显体现、贯彻词学观念的选本。但张惠言对词的解读方式难免过于单一与失之片面,虽然影响深远,但仍被后人批为牵强附会。而我们也不难看到张的词学观乃是:植道于词。

张惠言创建一个新的流派,而周济则将它发扬光大,影响力也显得更强。周济始受浙西词派影响,后结识张的外甥董士锡,受常州派影响并成为词派的代表。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周济表露出自己的词学思想。

首先是他的寄托入出说,所谓“有寄托入,无寄托出”。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他写道: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济的初求空,可以看出他对词的审美要求,那即是 “灵气往来”,词之具备灵气成为作词的基本要求。周济此论可能与词本身的特点有关。被称为“诗余”的词,注重意内言外,必然会形成含蓄蕴藉的特点,而具备灵气无疑赋予词以灵魂,所以周济要求初学者求空。

形成风格之后,周又提到求实,这与求空并无矛盾,这里的求实是在手法空灵基础上的言之有物,也就是他提出的有寄托,文学不能无病呻吟,而词这样的体裁最容易陷入空洞虚幻,周的求实是很有其意义的。

在“寄托”问题上,周同样分两个阶段。初学之有寄托是为了让主题鲜明,文章易懂,凡初学者须脚踏实地,不可贪多,这样写出的作品才能获得认可,当手法成熟之后,则可以追求意在言外、回味无穷的效果,即无寄托。

这里的无寄托可以从接受学上去理解。谭献曾说: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一个作品问世之后,和作者似已没有多大联系了,读者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作品的又一次加工。又是那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周济看来,作者就是负有让自己的作品具有千万种解读可能的使命,这里的无寄托其实是一种多寄托、大寄托,它看似无欲无求,其实野心勃勃。

但无寄托这个问题也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威力无穷,用得不好自废武功。所以周济要求初学者有寄托,循序渐进,然后达到无寄托之境。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周济要求初学者求空求有寄托,自成一家之后求实求无寄托。也就是说初学者应手法空灵而主旨明确,不可陷入一味的空,但也不可浅显的实。在第二阶段,手法上回归纯朴,放弃修饰,但却能产生无限意味,令读者遐想万千。这样的理论其实透露着周济言之有物的词学观,词须具备思想,与“诗言志”的正统文学观一脉相承,也是对张惠言的植道于词的发展延伸。

关于寄托说,周济又言: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申触类,意感偶生,假类必达,斯入矣。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悲喜,能出矣。

这段论述又可再次看出周济对词的审美趣味,是对“出”与“入”效果的阐释。写词须含主观意志,表达出来时却能产生丰富的效果,这大概就是周济寄托出入说的要义所在。

接下来谈谈周济的词学批评。周济称苏轼“天趣”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苏作词犹如李白作诗,行气如虹,行意若空。而称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

可以看出,这一段周济已将自己的词学观运用到具体的词学批评之中。他批评苏轼的不经意,就是责备他没有入,没有寄托,手法可以空,但寄托必须要有。周济觉得苏轼似无寄托,所以在赞他有天趣的同时,内心也是不无遗憾的。而周济对辛弃疾的态度却显得亲切,说他有辙可循,换言之,周济在辛的词里找到了寄托。在褒扬稼轩的同时,周对姜夔、张言也提出批评。很显然,在周看来,白石空有形式,而缺乏经世意识,没有将实物写入词中,显得没有着落。

其次是周济对柳永的翻案,以及对周邦彦的极力推崇。周济谈到柳永时说:耆卿为世訾謷久矣,然其铺叙委婉,言尽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而谈到周邦彦时则说:清真词多从耆卿脱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势不可及,后人摭其乐章,訾为俗笔,真瞽说也。

柳永词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也多描绘歌妓生活和城市风光之作,其词常有颓废情绪。周邦彦词格律谨严,追求典丽,多写闺情、羁旅。其实这二人与白石相较,风格上、创作内容上似无大差异,但周推崇前者而贬低后者,似暗含门户之见。

张惠言以治经学的方式去治词,并由此点评词作,在评温庭筠的菩萨蛮是“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长门赋,而用节节逆叙。菩萨蛮第一首下阙四句有离骚初服之意。而在周济看来,既有屈原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义,那么写闺怨的词人也可以有寄托,所以周邦彦多写闺情,不但未遭周济冷眼,反倒是如获至宝,倍加推崇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但正如况周颐所说,如果都只是感士不遇,一味发感慨,那么也未免无趣。

可以说周济于词学理论上非常完备,但个人词作却不尽如人意,大多数作品过于强调寄托和不露痕迹,晦涩难懂。词学家吴梅批评说:止庵自作词,亦有寄旨,唯能入而不能出耳。如《夜飞鹊》之海棠、《金明池》之荷花,虽各有寄意,而词涉隐晦,如索枯谜。

这只能说周济理论中的词学境界实在太高,高到连他自己亦不能达到。之前将寄托说比成双刃剑,在这里得到印证,理论与实践确实不是可以轻易转换的。

由此可见,周济的理论过于理想化,再加上其对词有着存经存史的要求,过于要求词的寄托、意境,使得他将常州词派发扬光大的同时,也留下了理论上的缺陷。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肯定周济在词学上所做的贡献,他同张惠言等人一样,赋予词以使命,使得词在发展的道路上又多了一种可能性。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

[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

[3]吴梅.词学通论[M].

猜你喜欢
周济词派周邦彦
词中老杜周邦彦 (二)
词中老杜周邦彦 ( 一)
日本学者村上哲见的周邦彦词研究
周济:智能制造要培养三类人才三支队伍
清代中后期词坛对蒋捷及其《竹山词》的接受——以常州词派为核心
吴熊和《梅里词缉读后
——兼论梅里词派及浙西词派的形成过程》手稿
论云间、常州词派对五代、北宋词的接受异同
嘟嘟闯关记
智查贪污犯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一行赴南方路机参观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