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悼亡诗词的情感处理

2013-12-12 22:55孙月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2期
关键词:亡妻白描哈代

郝 霞 张 晶 孙月玲

一、前言

德国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将希腊人开始追忆古代神话中克里特迷宫的时代称为分岔路口,认为从这时开始,“世界历史的间隙标示出何时记忆女神开始转变为分裂的记忆”(Benjamin,1991-1997)。 这种“追忆”手法大量体现在诗词作品中,创作者赋予作品一种“记忆”,这种“记忆”不但是生者的记忆总和,还包括死者的记忆,不但注视着当下的时间,也听到过去和现在所有被迫陷入沉默的时间和生命。

悼亡诗就是“追忆”作品的一种具体形式,由于其特殊性,往往有大量情感的流露,从而达到作品的审美价值。这种情感是自然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形式化与意象化,它不仅保留了自然情感的个体性和触发性,并且通过形式化和意象化使之有了普遍传达性。而在追忆作品中,追忆亡妻的诗词作品在情感处理上比较特殊。由于作者对于亡妻的情感往往已经超越了爱情的高度,上升到了亲情的层次,在情感处理上往往趋于平实,同时这种介于爱情和亲情的情感又遇到了“死亡”这个主题,诗歌的基调变得深沉,这是一种“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境界。因此,这类诗词通过今昔的对比,从细节描述中来表现作者的深沉的情愫和怀人忆旧的愁绪,作品笼罩着一层或浓或淡或明或暗的哀怨凄迷的气氛。而由于所作时间不同,作者经历不同,作者的情感和语言风格上各有差异。本文选取了苏轼的《江城子》和英国诗人哈代的《在风雨中》(During Wind and Rain)这两首同是哀悼亡妻的诗词进行情感分析。

二、悼亡诗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特点

诗词表达往往通过将看似与情无关的景和主人公的情编织在一起,情在景中得到了传递和升华(张晶,2013)。宋词中感情表达的一个常用方式就是以景衬情,虽由寥寥数语勾勒出场景,但读者凭借想象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词句中所描绘的景象,如同看到了一幅画,其中包含了“人、景、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在离别意象中常见的“柳、草、亭”等。苏轼词里面的代表作之一《江城子》,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将生活的点滴和梦境的碎片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著不舍的深情。上阕纪实,下阕记梦,加深本词的悲伤基调。这首词既描述了生者的记忆,也伴有死者的记忆,既写了亡妻,又写了词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为了抒发哀悼诗词中难以言表的感受,白描手法得到了广泛和巧妙的运用。除了上面苏轼的 《江城子》,哈代的《在风雨中》也有大量的白描,如诗的首句开始吟诵亡妻和家人一起合唱的场面——“他们唱着最心爱的歌曲——/男女老少——啊/三重唱伴着男高音、男低音(They sing their dearest songs—/He,she,all of them—yea/Treble and tenor and bass)”。音乐在哈代的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哈代自幼由父亲教授学习小提琴,音乐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代表了快乐的时光。哈代在首句直白地描绘出了妻子艾玛生前和家人共度的幸福时光,也间接地表达出了他对那段时光的向往和珍爱。再比如第三节中描述一家人吃早餐的情景——“他们欢快地共进早餐——/男女老少——啊/在夏日的树荫下/瞥得见远处的海湾(They are blithely breakfasting all—/Men and maidens—yea/Under the summer tree/With a glimpse of the bay)”,没有任何过多的修饰,不见雕琢的痕迹,语言虽朴素,却饱含深情。

哀悼诗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创作过程中,诗词人会与逝者进行情感交流,所以作者往往会将逝者的感受一同写入作品中。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句,这是整首词的首句,将长久郁结于心的悲叹,在此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两茫茫”说的不只是词人单方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是茫然、凄婉、沉痛的,笼罩全篇。哈代的《在风雨中》描述的家庭生活实际上是亡妻儿时的生活场景,诗人并未亲身经历,逝者好似借诗人之口说出,或悲或喜双方共同体验,情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看苏轼的这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同样是在描述阴阳相隔的双方的感受和情感,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一派孤寂凄哀的情景。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三、形成以上特点的影响因素

对情感的白描手法和逝者与作者的体验在作品中的互动是由哀悼诗词的特点决定的。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最初浪漫激烈的爱情已经淡化,被另一种人类情感——亲情所取代,但这些不会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不思量,自难忘”,不敢思量,却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所以在哀悼诗词里往往更多涉及的是生者和逝者之间的日常生活,从特定的个人与个人的体验出发,扩大到生命的苍凉性。作为悲观主义的代表,哈代擅长从生活的琐事看到人生的这种苍凉。比如这首《在风雨中》,他从“全家人快乐的歌唱”看到“滚落的病叶”,从“清扫青苔”看到“暴风雨将要到来”,继而从“家人共进早餐”看到“腐败的玫瑰滑落”,最后从“全家人搬进大房子”看到“他们的名字被刻进坟墓”,白描的手法却体现深刻的人生情感。

诗人把自己与逝者的共同情感体验写入诗词中,看似是体会到逝者同样的哀思和悲苦,实则是诗人自己凄凉心境在逝者身上的映射。苏轼写“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杀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在妻子离世的这十年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所以“无处话凄凉”在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当时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哈代追思亡妻,共同回忆过去生活的点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己心境的写照,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

四、结语

哀悼诗词在文学史上表现手法不一,有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但真正能够触动人心,让读者体验生命苍凉感的,更多的是平实的白描手法。生者通过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映射到逝者身上,达到了阴阳相隔却心境相通,无言胜有声的境界。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复吟唱,静夜中不断怀思的乐音。

[1]Benjamin,Walter.Gesammelte Schriften[M].Frankfurt:Suhrkamp,1991-1997:453.

[2]曾忆梦.论本雅明的“追忆”概念及现代性的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3]张晶.审美情感·自然情感·道德情感[J].文艺理论研究,2010(1).

[4]张晶.浅析宋词中爱情的表达方式与特点[J].安徽文学,2013(10).

猜你喜欢
亡妻白描哈代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写给远去的路遥
再婚相处有讲究
《白描荷卷》自跋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情到深处自然浓
——评孙犁散文《亡人逸事》的结尾艺术
吴绪经白描
威塞克斯“万物有灵”观与哈代小说的神秘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