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金融信贷资产质量问题研究

2013-12-16 05:09刘德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金融

刘德

【摘 要】除50年代成立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外,大到由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小到以自然法人入股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信贷资产的质量尤关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仅以庆阳市为例,对农村合作金融信贷资产质量问题进行调研分析。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金融;信贷资产

一、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信贷管理模式概述

农村合作金融的信贷产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在不断创新,贷款的对象除传统的种养业外,扩大到个体工商户、农、工、商、储运、加工、中小企业等多个领域。贷款期限主要有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发放方式主要有信用贷款和担保抵押贷款。

从贷款发放的流程看,由贷前、贷中到贷后基本上遵循:贷款申请—受理与调查—风险评价—贷款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贷后管理—贷款收回与处置。各环节都有严密的管事措施、要求和操作规程。在贷款管理形态上,大部分农村金融组织采用了五级分类办法,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类别,这种建立在动态监测基础上的贷款风险管理模式,更能真实、全面地反应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信贷资产质量,更好地防范信贷风险。

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历时几十年改革发展,村镇银行一般由正规金融机构发起组建,这些农村金融组织在信贷管理方面比较规范,内部成立有贷款审批小组和信贷部、风险管理部等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贷款审批小组是贷款发放的最终决策机构。信贷部主要负责贷款的受理、对借款人贷前资信调查和发放,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对贷款抵押物的现场检查、评估和贷后风险管理和回收。小贷公司由于人员不足,内部管理机制存在一定缺陷,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等多为管理层全权包揽,贷款准入相对较高,对抵、质押品的评估、贷款比例等有着严格的要求。贷款中规定以动产、不动产作抵押的,不得超过抵押物作价的70%;以土地使用权作抵押的,抵押期限不得超过土地剩余使用期限的一半等等。可用质押的权利主要有:存单、支票、金融债券、仓单以及本公司认可的其他有价权利凭证。抵偿率高,信贷风险相对较低。

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信贷资产质量分析

本文提取了甘肃庆阳市农村合作金融组织2013年6月底的信贷资产质量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量化分析,试图对研究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信贷资产质量问题有一些启示。(详见表1)

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明显高于其它合作金融组织,其中可疑类贷款占比分别为3.8%、5%,损失类贷款占比相差0.3个百分点。村镇银行不良贷款占比只有0.2%,没有损失类贷款。小额贷款公司目前无不良贷款形成。

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良贷款占比较高有其历史的原因,有政策的因素,也有服务产业和自身管理的影响。

一是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信用社改革之前,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不良贷款率在30%左右。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一度资不抵债。人民银行按照2002年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用于置换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化解了部分历史包袱,但潜在的信贷风险程度不同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自然灾害的影响,用于农户、农村的贷款清收难,新的不良贷款随之形成,特别是一些政策性的贷款,前清后欠,成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盘活不良贷款、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的瓶颈。

二是小客户、弱产业,增强了信贷风险防范的难度。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支持的对象是“三农”,在甘肃全省都属于典型的弱势产业;服务群体主要是千家万户的农民,收入水平低,贫困面大。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跟不上市场变换的节奏,产业利润不高,加之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灾害的影响,信贷支持的风险较大。

三是社会诚信度不高,信用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为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推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产品,以信用评级为基础向农民发放信用贷款。除客观因素外,有相当一部分农户诚信意识不强,不能按期甚至不履行借款承诺。据统计,止2013年6月底,全市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为24.47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为2.36亿元,占信用贷款的9.6%,不良率明显高于其它类贷款。

四是管理体制上的缺失,造成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上的漏洞。无论是农村合作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目前都属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行业上归属省级联社管理,银行业监管机构承担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管职能。对法人的管理上,省联社、银行业监管机构平分秋色,在风险管理上各有侧重。据了解省联社管理农村信用社信贷款规模,并授于县级联社的贷款权限最高为800万元,县联社授于基层信用社的信贷权限最高为工资抵押贷款为15万元,信用社给信贷员也授有1—3万元的贷款权限。这种信贷授权授信上大下小,贷款权限的高度集中和贷款发放过于分散的信贷管理模式,容易导致权责不清,不利于风险防范。

三、提高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信贷资产质量的思考

(一)构建最基本的信贷管理模式。不同的合作金融组织,有不同组织形式、管理理念和文化,但就信贷问题应当有一个最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要以落实“三查”制度为基础,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一会两部”信贷管理职能部门,即贷款审批委员会,主要负责落实信贷政策、审查审批贷款发放的范围、项目、额度、期限、利率等,是信贷的决策部门;信贷调查部,主要负责贷款受理、信贷市场调查、客户基本信息调查等,为信贷决策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对贷款使用、贷款户的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以此为基础,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评估、分类、处置,实施动态管理。同时,要以“权、责、利”为核心,完善审贷分离,权责统一,责利挂钩,权责利相互制约,互相监督的管理机制。将受理、调查、审查、审批、发放、贷后管理等环节的工作按照职能分工进行分解,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相互支持,实现以科学的管理模式来促进和保障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的目标。

(二)确立正确的市场定位。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组建在农村,依靠在农村,发展离不开农村,这就决定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市场定位就是农村。因此,要坚持支农方向不动摇。要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多样化,农民收入多元化的特点,明确支持重点。要注重政策导向,适应市场经济,将有前景、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信用观念好的涉农中小企业、高效农业、合作社等作为支持的重点,要坚持“有保有压”,优化客户群体,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壮大高效农业产业规模,走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推动城乡农村经济转型,挖掘培育新的贷款增长点,通过信贷总量的增长和客户覆盖面的扩大,培育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

(三)制定有效的贷前风险防范策略。信贷资产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问题。因此,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授权授信制度,要根据各地区业务发展态势,参考相关指标因地制宜地建立自己的参考标准。信贷额度的大小,要有科学的评级授信依据,并建立定向的信贷发放标准和管理制度。对分支机构实行逐级有限授权,授权人在授权范围内,对发生的信贷业务终身负责。其次,要严格遵循“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程序和原则,对法人客户要推行权威评级、内部授信办法,在用信问题上一定要把握量与度的关系,防止屡大户和过度扩张授信。对评级授信到期的客户,要及时重新进行评级授信,对没有到期但因偿债能力、信用状况等情况发生变化的客户,应及时进行动态调整,降低信用贷款风险,提高信用贷款的质量。再次,要前移风险管理关口。强化对客户基础信息的收集、审核与管理,并列为内部风险稽核的内容,变贷后检查性稽核为贷前预防性稽核。让内部稽核监督部门参与信贷业务经营决策,并对其进行分析与审查,变贷后风险性稽核为贷中风险阻滞性稽核,从而降低自身经营决策风险。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引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优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信贷管理模式,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十分必要。精神激励:设立多种荣誉并于员工(股东)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岗位激励:实行全员聘用制或股权退出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大能小的人事、股权管理体制,形成纳优排劣的机制。政策激励:坚持目标管理,把任期目标完成的好坏作为考核员工、股东的主要依据。物质激励:综合考虑资产质量的各项指标对收益率的影响,建立简单、明晰、严格的资产质量指标考核体系,对信贷人员实行工效挂钩,按发展与质量、客户与市场、管理与流程、组织与创新四大板块的要求,评价和奖惩,使组织利益、个人利益完全与信贷资产质量管理相统一。

(五)建设过硬的信贷管理队伍。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信贷管理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是金融组织的灵魂,客观上要求有一班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经营决策能力强的管理人员,更要有一批市场预测、经济金融调查、信用信息收集甄别、信贷风险评估、市场营销等专业能力的业务骨干。这无论对于经营几十年的农村信用社,还是新生的其它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都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建立过硬的信贷管理队伍迫在眉睫。必须采取培训、引进、高聘等多种渠道和办法来加一解决。

参考文献:

[1]韩 平 .农村金融业务与改革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3

[2]成都行课题组.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类型及其动作模式比较 金融参考2010(6):21-28

[3]银监会.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2007)5号

猜你喜欢
金融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金融精英速成指南
金融创新,金融工程与金融可持续发展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从“新金融秩序”看互联网金融
中国金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