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对网络监督的认知调查与思考※——以安徽省干部培训学员为例

2013-12-19 13:48刘利敏秦国伟
党政干部学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初任公务员官员

刘利敏 秦国伟

(1.安徽行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9;2.北京林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1)

公务员对网络监督的认知调查与思考※
——以安徽省干部培训学员为例

刘利敏1秦国伟2

(1.安徽行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9;2.北京林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监督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成为公共管理和民主政治研究的重点。伴随着一些因网络监督而走进人们视线的社会热点,可以说网络监督本身聚焦了全社会的目光。本文从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主要参与者——公务员入手,以安徽省委党校和安徽行政学院培训的公务员为调查对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务员对网络监督的认知和判断,指出问题的同时,就优化和深入推进网络监督提出了建设性的发展策略。

公务员;网络监督;认知;调查

※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兴媒体舆论管理与引导问题研究》(AHSK11-12D168)阶段性成果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监督也应运而生。从前几年的周久耕一直到最近的重庆不雅视频案件、原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案件,网络监督发挥的作用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网络监督中人们更多看到的是普通民众的看法,而作为被监督者,同样也是公民的公务员对网络监督的看法仍是空白。课题组通过对热点网络监督案例的调查与思考,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公务员群体对网络监督的看法。本次调查选择两个热点案例,一个是安徽艳照门事件,一个是表哥房姐事件。通过汇总公务员对网络监督的所思所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健全网络监督,有利于网络监督的顺利成长。

一、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2012年9月-2013年4月在安徽省委党校和安徽行政学院主要班次培训的学员,包括2个市厅级干部班,7个类型县处级班,还有1个乡镇长班,以及2012年省直初任班,共收到有效问卷484份。其中市厅级干部60人,县处级干部200人,乡镇长51人,省直初任公务员173人 (其中第一期88人,第二期85人)。从年龄上看,其中50后45人,60后190人,70后77人,80后157人,90后15人。从学历层次上来看,专科及以下 22人,本科304人,硕士147人,博士11人。

调查对象的级别有初任公务员、乡科级也有县处级和市厅级,覆盖不同的行业和区域,他们中有的负责全面工作,有的是分管领导,有的是某一行业的领导,他们中一些人担任过县市区委书记,县处级干部中有22名学员担任县市区的政府正职,还有刚参加工作的初任公务员,年龄从50后到90后,学历从专科到博士。这些充分保证了调查的全面性、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对安徽艳照门事件的看法

对于去年网上曝光的安徽艳照门事件,42人表示是网络暴力,94人认为是侵犯隐私,187人认为是正常监督,106人认为是仇官情绪,28人给出了其他说法有:①自身修养,生活糜烂,理应曝光;咎由自取;道德沦丧。②视曝光人的目的而论,素质不够高,要向有关部门揭发,不应公开发布。③不了解,不清楚,不知道;不知如何处罚的;不知道事情的真正起因,不好说(5人)。④仇官引发的监督,但不好实施;有监督层面,也存在方式问题;非正常监督;监督失职;需要法律来完善;网络监督。⑤复杂的社会现象,定性应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处理。⑥监管失范、无序、失控,担忧(5人)。⑦政敌诬陷,泄私仇,“庐江事件(注:指艳照门事件)政敌借网络攻击对手,但污蔑他人者未被惩罚”(3人);特定人引发的(2人);网络攻击成本低。⑧恶搞(1人),“猎奇”(3 人),“过分关注,令人可笑”(1 人)。⑨偶然事件。⑩正常,习惯了。

课题组在173名初任班学员中调查了他们对主管单位艳照门事件当事人处理问题的看法,对此10人认为处罚过重,55人认为草草了事,80人认为恰到好处,7人认为缺乏人情味。其他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舆论及道德层面的谴责应为主;迫于压力;依法处理(2人);不清楚;不知如何处罚的;严肃处理,是否处罚应事前预防;事后处罚被动;在双开之外,是否应以聚众淫乱提起公诉?未关注;从重从严;宽容,体现一定程度的人权意识。

三、对“表哥房姐”事件的看法

“表哥房姐”是网络上对因网络监督而落马的当事人别称。对此我们设置了开放性的主观题目,让大家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从而了解各级公务员内心的真实想法。针对去年陕西安监局长杨达才因为在车祸现场微笑,遭网友围观而落马这个问题,共有179名领导干部学员对此发表了看法,其中市厅级干部27人,县处级干部113人,乡镇长39人。今年年初,“房姐”事件出来以后,我们在初任班中设置了开放性题目“表哥、房姐因围观而落马,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一)对网络监督持肯定、赞同支持

共有137人对网络监督表示肯定、赞同和支持态度,其中市厅级干部12人,县处级干部58人,乡镇长班14人,初任班53人。130人对网络的巨大力量进行了充分肯定,认为网络监督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网络监督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说明了民众监督意识的觉醒、反腐意识的提高、法律意识和民主权利意识的增强。网络监督是新时期监督的一种新载体、新形式,是新形势下社会监督的一支重要力量,网络反腐是国家反腐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解决一些正常途径所不能解决的事情,弥补了法律的不足。7人表示网络监督有“一定”的作用,对社会不良现象有一定的警示纠正功能,有利于反腐倡廉,预防类似情况的发生;网络监督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公权力队伍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在一定程度上对官员的作为有所影响,有利于纯洁我们的干部队伍,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监督对我们社会是有益的。

(二)对当事人本身的看法

共有157人对此发表了看法,其中市厅级干部15人,县处级干部49人,乡镇长 5人,初任班88人。谈到“表哥”杨达才问题时,其中29人认为杨达才罪有应得、咎由自取。一些学员用“该!好得很!非常好!”来表达他们的心情。101人认为“表哥、房姐”落马是偶然中的必然。他们认为关键是当事人自身有问题,网络只是一个引爆点,他们出事是迟早的事情。7人则认为这是纯粹的偶然,不具有代表性。10人认为杨达才对群众没有感情,麻木不仁,素质太差,5人认为细节决定成败,杨达才不该在现场微笑。

(三)对网络监督本身存在问题的反思

共有46人对此发表了看法,初任班20人,市厅级干部4人,县处级干部21人,乡镇长班1人。他们认为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监督有利有弊,网络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监督作用,有利于反腐败。但同时也对网络监督可能造成的负面问题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应该加以避免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网络信息过多、过杂容易迷惑公众;恶意人身攻击;网络暴力;多数人的暴政;过度侵犯公民隐私权;散布谣言或诽谤他人;网络可以用来依法监督,但不能滥用网络监督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网络不应成为个人的“垃圾场”和泄愤所在;不排除部分人仇官仇富情绪在作怪,过度关注甚至丑化官员形象是一种不够健康的心态,不成熟社会的体现。其中有7人专门谈到了网络监督中存在的媒体炒作,当事人最终落马带有人治的色彩,可能会造成不公正的后果,影响法治的进程。5人认为要对网络监督进行规范和管理。

(三)对官员自身的反思

共有90人对此发表了看法,初任班14人,市厅级干部11人,县处级干部56人,乡镇长班9人。他们认为落马是咎由自取,他们认为表哥房姐多行不义必自毙,他们的落马不是因围观而落马,而是自身的腐败才暴露。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们认为领导干部对此要引以为戒,要清正廉洁,严格自律,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真心实意为民,关注民生,关注人民疾苦,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官员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提升自身的各种素质,勇于接受网络的监督,不应惧怕网络,每个官员和公务员都要自觉接受社会公众和老百姓的监督,包括网络监督,要将官员的权力放在人民大众的监督之下。公务员要严于律己,洁身自好,慎独慎微,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个人言行和道德修养。有人表示要避免整个公务员群体被人唾弃的局面。还有少数人表示要慎笑,低调。

(四)通过网络监督事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共有17人对此发表了看法,初任班6人,乡镇长班2人,县处级干部8人。他们对这些网络监督事件背后进行了深入思考,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一些问题的担心:公权力泛滥,而法律监督与行政监督缺位,网络取代了前者,发挥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反映了民众的无奈、焦虑和对公权力的质疑、不信任;显示社会腐败现象是普遍的,是悲剧,如果有进步的话,也仅仅是技术的进步;官员见利忘义,腐败现象严重;当前一些干部好逸恶劳,不为民服务,只顾个人利益,腐败贪污较多,没有一颗公仆心;“表哥房姐”仅仅是我们现行社会暴露出来的冰山一角,警示我们要加大力度去查去整治;网络暴力时代,暴力对象往往不确定,可确定的是被仇视的阶层,阶层对立比较严重,反映了干群关系不容乐观。

(五)对监管制度的反思

共有33人对此发表了看法,其中初任班有15人,市厅级干部4人,县处级干部9人,乡镇长班5人。他们表示贪官通过网络被曝光既是一种进步,又是一种无奈,是政府机关督察无力。“表哥、房姐”事件暴露了内部监督的缺失、法律监督与行政监督的缺位,缺乏机制,由此导致事件的公正解决程度与媒体关注程度成正比,只能依靠网络,因此传统监督方式应反思。他们表示网络不能代替法律和制度来监督腐败和违法现象,网络舆论需要引导,但更重要的是现实中制度的完善。此事反映出制度监管不到位,监督应超前,事后应问责当事人上级党委及纪检监察部门,纪检机关应引起重视和思考。

(六)其他

共有8人对此发表了其他看法 (其中县处级干部6人,乡镇长班1人,初任班1人)。1人对杨达才表示“可哀”,2人感叹“干部难当,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风险太大”。3人用“无语、难以言表”表达他们的心情;1人表示“这样下去,人不敢有个性”,1人表示公务员工资确实有点低。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多样化中的主流价值观主导。从调查中可知,因为年龄学历和阅历等方面的不同,不同层级的公务员,同一级别的公务员中的不同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总体上看,大多数人对网络监督持支持肯定态度,并对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官员自身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我反思,忧国忧民。可以看出大多数官员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他们是社会的正能量。

2.官员与普通民众存在巨大交集。在网络上我们可能只看到普通民众对腐败官员的痛恨,对网络监督的狂欢。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官员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对贪官落马纷纷用 “活该”“好”等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心情。仇富仇官不仅仅是普通百姓,从中也可以看出,许多官员们也同样“仇腐”。

3.网络监督利弊并存。官员在支持网络监督的同时,也对网络监督中可能出现的网络暴力、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表示了担忧。总体上网络监督利大于弊。

4.官员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存在差异。不少官员看到了社会和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能警醒自身。有人表示“只有自己做到身正,才不会畏惧媒体的力量”。这些可以说都充满了真知灼见,抓到了问题的实质和根本。表明了不少官员身上的危机意识和问题意识,这是最难能可贵的。有少数人表示要“慎笑,低调”,说明还没掌握实质,只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本质。

(二)建议

1.积极进行网络监督路径创新

1945年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如何破解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历史周期律的时候,这样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

新媒体时代反腐需要听取更多来自民间的声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管理者区别对待网络、善待网络至关重要,要高度重视网络监督,鼓励保护并尊重人们的这种监督方式;随着网络舆论的影响扩大,可以推动对反腐的社会力量进行规范化,进一步发挥其作用。显然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今年4月19日,国内各重点网站同步推出网络“举报监督专区”,鼓励广大网民依法如实举报违纪违法行为。中纪委监察部、中组部、最高法、最高检以及国土资源部的举报中心,则主动与各大主要新闻网站“架桥”。[2]同时反腐不能一味地依靠网络,反腐重在制度,重在预防,应早发现、早纠正,从制度层面上让腐败分子失去生存的土壤,加大其他监督方式的规范化、合法化的力度。创造条件让公众监督,是反腐制度化不可或缺的正能量。

网络监督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监督不能滥用,在保护网民言论自由和表达权、参与权的同时,避免其向错误方向发展;要注意网络本身的隐蔽性可能带来的隐患,要加强网络管理、合理规范,尽可能避免网络监督中负面现象的存在;网络反腐要有度,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国家要立法引导,从法律和制度上规范和引导网络反腐。避免网络上的文化大革命。要处理好正常监督与恶意攻击,网络暴力、污蔑造谣的界限,对网民的意见要宽容和查实,防止和避免打击报复。

2.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

网络监督倒逼着作风建设。党和国家由上而下的政治诉求和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相结合,正是推动作风建设的现实契机。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严格要求自己。

3.实事求是对违纪官员进行处理,做到不枉不纵

2013年5月各大门户网站刊登了重庆市委市政府对21名涉不雅视频官员的处理结果。从搜狐、新浪、凤凰等门户网站的跟帖评论看绝大多数网民对处理结果表示认可、支持与好评,只有少数网民对处理结果不太满意。艳照门事件处理的调查,告诉我们对网络反映的腐败问题应积极取证,不包庇也不回避。纪检部门听取民意、尊重民意、回应民意,充分了解公众对于反腐问题的期待,官民互动的反腐,未来大有可为。同时对当事人的处理要分清轻重缓急,要秉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做到不枉不纵。另外从艳照门事件的调查中可知,对同一事件的反应处理,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社会公众大多数认可就可以了。

4.根本在解决社会深层次问题,公平和正义

调查结果也显示,官员贪腐,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是社会怨气所在,也是社会矛盾的集结点。同时要看到官员的观点与主流民意是合拍的,有很大的交集。官员与民意要充分互动,求同存异,这样有助于弥补社会分裂,达成社会共识。

5.加强对官员应对媒体的培训

官员如何应对互联网是一门学问,要加强对官员应对媒体的培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罗昌平实名举报刘铁男之后,国家能源局发言人立刻予以驳斥,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说“新闻发言人本是公职,怎会沦为家奴,为个人背书?”

[1]破解政权的宿命——60年前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对话[N].中国青年报,2005-7-20.

[2]李永忠.网络反腐回到正轨上来[N].人民日报,2013-4-25.05.

[3]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习近平主持[EB /OL].新华网,2013-4-9.

[4]人民日报评刘铁男事件——能源局发言人怎沦为家奴? http://news.21cn.com /today /topic /a/2013 /0513 /09 /21605664.shtml

D36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2426(2013)09-0064-04

刘利敏(1973- ),男,河北邢台人,安徽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中西文化比较。

秦国伟(1986- ),男,安徽亳州人,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文化管理。

责任编辑 侯 琦

猜你喜欢
初任公务员官员
陕西将遴选干部纳入“初任培训”——帮助他们减少“不适”,增加才能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篮球公务员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高校初任英语教师身份构建的叙事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