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英(1871—1949)

2013-12-20 03:21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2013年10期
关键词:中举碑帖徐州

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碑帖鉴定大家、诗人、学者。

1871年,出生于徐州铜山县。自幼承庭训、继家学。1902年,赴金陵秋试,中举。而后在徐州、南京、萧县等地开馆授业。1914年,由同窗好友、北洋军阀政府陆军部次长徐树铮推荐任秘书。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又受徐树铮推荐就任段祺瑞执政府秘书厅副秘书长。1926年,段祺瑞制造“三·一八”惨案,被国民军赶下台,张伯英两袖清风毅然引退,从此再未涉足政坛,开始了粥字治印的书画金石生涯,直至1949年病逝。

张伯英书法造诣精深,民国初年,与赵声伯并称南北二家,与书法大家王书衡、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齐名。

张伯英善碑帖考证,是继宋金石学家赵明诚和清大学士翁方纲之后的又一金石巨匠。晚年所著《法帖提要》和《阅帖杂咏》对后世影响深远。

张伯英能诗擅文,其诗文清新俊逸。他曾主持编纂卷帙浩繁的《黑龙江志稿》,并留心搜集乡邑文献,编缀刊刻《徐州续诗征》。

张伯英一生正直,颇有节行,与清末学者康有为、梁启超、罗振玉、郑孝胥等过从甚密。此外,他与于右任、张学良及齐白石等私交深厚。他尤为奖掖后学,书画界不少人都曾受其教益。

幼承家训 研习北碑(1871—1900)

张伯英自幼承庭训、继家学。后受业冯煦等名师,冯煦是晚清著名学者、书法名家。张伯英早年受其影响,在楷书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弱冠之年在书法上的才华已崭露头角。真书宗法北碑,行楷大字颇具魏碑之风骨,小字融晋唐书之气韵。

金陵中举 旋任公职(1902—1918)

进入青年的张伯英怀揣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于1902年赴南京应乡试,与其叔张云生同科中举,在乡里传为佳话。1920年前,他主要活动于南京和北京两地,先后担任广东学务公所课长、安徽省视学、北洋政府陆军部编纂、国务院秘书兼陆军部秘书、秘书厅帮办等职务。期间,张伯英留意搜集大量碑帖善本,为以后的碑帖考证和研究积累了实物基础。他在任职期间勤政爱民,深得当时百姓的拥戴。

搜罗善本 间作考证(1920—1928)

1920年冬,张伯英返回家乡徐州奔丧。居里数年,不时与家乡旧好探讨碑帖收藏和鉴定真伪。此时,为了挽救善本不至流失,他不惜重金,竭尽全力搜罗大量珍贵碑刻拓本。如后来捐献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的《牛耕图》和《纺织图》,是现存极为稀少的能够反映汉代男耕女织农业社会的实物图像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家人又将张伯英累年收集的原石、拓片约30件全部捐献国家,成为徐州汉画像石馆陈列之基础。

张伯英把所藏《此事帖》《十七帖》馆本及包世臣《十七帖疏证稿》付商务印书馆名以《右军书范》刊行,并书跋于后,言其欲令名帖传播之初衷。同期写有《说帖》书稿两册,内容涉及世传法帖80余种,辨其源流,鉴评真伪得失。

修志 辑征 续修《四库全书》(1929—1938)

张伯英在晚年可谓著述等身,内容涉及地方志、碑刻考证、诗词编选等方面。所编纂的《黑龙江志稿》门类齐备,体例严谨,为地方史志研究之范本。因张伯英在碑帖鉴定方面久负盛名,时称“碑帖之冠”。1935年元月,张伯英应邀参加《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法帖提要》的编著,时年65岁。此为继清末魏源到章太炎时代的第二次大规模的续修,直到1938年5月完稿,耗时三年余。

稽考 校勘 垂文 为碑帖研究竭尽心力(1939—1949)

张伯英在人生最后的10多年里,深居简出,慎与人交,唯与北平书画界、收藏界的旧好尚有诗文酬酢。他稽考《泉帖》源流,多次校勘《宝晋斋帖》,签题自藏《泉阁三帖》。

张伯英一生好研究、迷收藏、嗜书法。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是他在学术上最丰硕的阶段。他延续着清乾嘉学派遗风的同时,也使他成就了纵观古今的书学评论大家的地位。

猜你喜欢
中举碑帖徐州
别去碰它
李金亮 身处闹市,竟收藏了600多件古籍碑帖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高申作品
碑帖 亿元时代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高冷”吉金碑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