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与语言习得过程

2013-12-25 05:17何建敏范海遐
关键词:模因宿主学习者

何建敏,范海遐

(1.福建工程学院外语系,福州 350108;2.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州 350016)

一、引言

对于语言的习得研究,目前多关注何种输入方式能使语言输入更容易被学习者接受吸收,而对输入的内容,则较少提及。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接触到的输入资料很多,但是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不可能把接触到的所有资料都记忆下来,加之学习者的水平有限,他们是不会自动将语言输入转换为语言吸收的,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帮助,提醒学生哪些输入内容是值得内化吸收的。由于缺乏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所以虽然输入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但许多教师却无法保证能向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语言输入内容。教师在课堂上会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却忽略对课文的讲解,往往出现“课文导入一讲就多,课文分析一讲就完”的状况。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很高兴,但课后一复习却发现老师其实没讲什么实质性的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了两年的大学英语之后,其基础知识仍然很不扎实。

那么,教师应该捕捉哪些语言信息向学生提供优质的语言输入,从而让学生产生优质的语言输出,完成一个语言习得过程呢?模因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1]54。“模因论为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颇有启发。…… [而且]随着模因研究的深入,它将为语言教学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2]168-169

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没有协调好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笔者注意到在大学英语讲课比赛、公开课及说课比赛活动中,不管是校级还是省级,甚至国家级,参加教师都无一例外地把重点放在课文的导入上,可谓挖空心思,使出浑身解数以使课文导入显得精彩有趣,但是多数教师都只讲到导入就戛然而止,而对一个单元的主要部分,即课文的内容却未涉及。我们无法否认导入部分对于教师来说最有发挥空间,能体现其各方面的能力。但是上述状况也反映出这些教师对课文内容基础知识的传授不够重视。他们没有深入研究课文中所包含的语言基础知识,以致在讲课中喧宾夺主占用过多时间进行课文的导入,而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一堂课来说,课堂讲述的内容才是最关键的东西,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的。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情况是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内容却显得很空洞,没有向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输入。当然我们并不是否认教学形式的重要性,好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吸收教师讲述的内容。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了教学内容。

二是忽视教材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忽略授课实质性内容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忽视了教材的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能详细分析课文内容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在上完一个学期的课后,没有任何笔记。这固然有学生懒惰的一面,但也有教师教学的原因,就是教师在讲解书本知识时,未能好好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潜在的重要知识。在中国现有的环境下学英语,教材还是一个主要的知识输入来源。造成忽视课文内容基础知识讲解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许多教师认为课文基础知识讲解枯燥无味,学生只要了解课文所阐述的内容即可;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教师受到水平的限制,把握不住哪些是重要的知识点。

上述情况已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协调好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避免教学过程中花样多、实质性内容少的缺点;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从全国的实际情况看,语言基础依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只有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才可能强调加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3]6董亚芬教授曾经说过“课文为教材之本”[4]79。因此,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应该对课文内容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模因论概述

模因(meme)最早由道金斯(Richard Dowkins)在其书《自私的基因》(The Self Gene)中提出。该词也是仿造基因gene而来的。根据道金斯的观点,模因指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点或社会行为等。“可以看作是复制因子(replicator),也可以看作是文化进化单位”[2]129。它是通过模仿而得到传播的,就像是病毒,可以感染并寄生在人的头脑里,而这个人又会将此“病毒”传播给其他人。这种“病毒”会改变被传染者的行为,并同时也引起他们着力去宣扬这种行为模式。

模因有两种复制传播方式、三个成功模因特点、四个模因复制阶段。两种复制传播方式是:基因型(Genotype),指相同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复制传播;表现型(Phenotype),指以相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三个成功模因特点:(1)长寿性(longevity),指模因能在模因库即人们的头脑中流传的时间很长。模因存在时间越长,被人们复制传播的可能性就越大。(2)多产性(fecundity),成功的模因必须保证自己能够不断被复制传播,越受欢迎的模因被复制传播的数量就越大。(3)复制忠实性(copy-fidelity),复制得越忠实,原版就越能得到保留,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和原版一模一样,而是原有模因的核心或精髓得到保留。其中前两个是有关模因本身的特点,后一个是模因复制时的特点。四个复制阶段:(1)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必须要能感染宿主,进入宿主的记忆。一个新的模因呈现在宿主面前,要想被同化就必须得到宿主的注意、理解和接受。(2)记忆(retention),模因必须在记忆里停留一段时间,否则就不能称为模因。停留的时间越长,感染宿主得到复制传播的可能性就越大。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只有少数能够存活下来。记忆保留时间的长短要看其重要性及重复的频率。所有学习经验都表明反复对记忆的重要性。(3)表达(expression),模因若想得到传播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这个过程就是表达。最明显的表达方式是演说,其他方式如篇章、图画和行为举止等。(4)传播(transmission),表达若想传递给其他个体,需要有形载体或媒介。它们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保证表达不会失真或变形。比如演说是用声音传递,而文本用纸墨或网络电子脉冲。

四、模因论与语言习得过程

语言输入通常指语言材料的输入,即学习者从不同方面接触到的语言素材。但是语言输入不会直接导致语言输出。语言学习者必须将输入的材料吸收内化,才会有语言输出。语言习得过程简要概括就是:输入—吸收—输出[5]110。“语言输入必须转化为语言吸收才会导致习得的发生。”[6]6但是对于一般的语言学习者来说,虽在学习中接触到大量的语言材料,但是这些语言输入材料不可能全部都被语言学习者吸收。一方面受学习者的记忆力所限,一方面受学习者的水平所限,因此语言输入通常不会自动转化为语言吸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就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可以推动学习者的语言吸收。“指望学习者自动将语言输入转变为语言吸收是不现实的。教师的帮助、示范和引导是学习者将这些语言功能内化的基本保证。”[6]8在中国现有的状况下,学习外语“书面体依然是大学英语主要的语言输入渠道”[7]42。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他们所面对的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各类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主要依据,也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8]7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以教材为根本,以讲解课文内容为主体,帮助学生完成重要语言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教师需要捕捉适当的语言信息,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向学生输入。

(一)语言从输入到吸收

根据模因论,在模因复制和传播的同化和记忆阶段,模因引起宿主的注意,进而被理解和接受,进入宿主的记忆。这两个阶段贯穿于语言的输入和吸收过程。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也就是在语言输入过程中,是较少会自主注意到语言模因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予以指出,引起学生即宿主的注意,从而进入宿主记忆而被吸收。教师可以根据成功模因本身具有的两个特征(即长寿性和多产性),在备课的时候认真研读课文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向学生提供成功的模因。

读写课上,在讲到重点词语用法时,可讲授该词常用的搭配及其使用的语境,即语言模因。比如reputation这个单词,教师可以给出如下词语模因:good/poor/bad/great/terrible/nation-wide/worldwide reputation,acquire/get/lose/enjoy/gain/have/establish/injure reputation配以例句解释,让学生领会这些搭配所表达的意思及用法,并让学生课后记住这些搭配及用法。这就完成了模因的同化和记忆阶段,也就是语言的输入和吸收过程。在句子讲解时,可以向学生指出典型句子中所包含的模因。比如《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三册第一单元What is Friendship?有这样几句话:

When we approach the notion of friendship,our first problem is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socially acknowledged criteria for what makes a person a friend.In one setting,we may describe someone as a friend;in another,the label may seem less appropriate.Therefore,people tend to have a very thin understanding of what friendship really means.To help us understand what friendship really means,we need to review some classical views of friendship.

首先向学生解释该句群的意思及结构,点明句子的框架结构。同时指出哪些地方我们可以仿写,也就是总结出一个模因:

When we approach the notion of…,our first problem is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socially acknowledged criteria for… .In one setting,… ;in another,… .Therefore,…

讲到篇章时,强调文章宏观结构和作者写作思路的把握,着重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取课文的完整信息,在头脑中形成篇章整体意识,也就是使学生习得整个篇章的模因。又比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一册第四单元课文Tony Trivisonno’s American Dream是一篇人物描写记叙文。作者在描写过程中,通过几个关键时间短语将文章主人公的主要事件联系起来,叙述了主人公一步一步的变化,同时这些时间短语又充当过渡手段。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作了简短的评论,使整个文章主题得到升华。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就得到一个人物描写篇章模因。学生在习得这些模因后,在需要写类似主题作文时,文章框架就比较容易把握。

在听说课上,由于听的内容多数是口头表达的材料,因此我们可通过听的材料,找出语言模因,当学生再次碰到类似表达法时,就知道听力内容所要传达的意思。比如这样一个对话:

A:Lisa,would you mind not having your fan on high speed?I’m trying to read.

B:I’m sorry,I didn’t realize it was so noisy.在这个对话中,我们知道A是在提醒并抱怨B把风扇开得太大,产生的噪音吵到她了。教师就可以据此指出would you mind(not)…是一个表示提醒及抱怨的模因,同时给出包含有类似意思的其他表达法,如:I hate to say this,but….;Look,I’m sorry to bother you,but…;Pardon me,I wonder if it would be too much trouble to…等等。这些表达法用在听力中都表达了厌烦、不高兴、不满意等情绪,而且是一种比较有礼貌的间接表达。在掌握了这些模因之后,以后再碰到类似表达时就知道说话者所要传达的意思了。在口语课上,教师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

上述的这些模因被同化后,就会进入宿主即学生的记忆,完成语言的输入和吸收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敏锐的洞察力,需要教师仔细研读课文,并以课文内容为中心,捕捉课文中存在的成功语言模因,然后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感染学生,进入学生的记忆,从而完成模因复制和传播的两个阶段。教师在研读课文捕捉成功模因的时候,可以根据成功模因的两个特征,来寻找课文中的相关词语、相关句子和相关篇章结构。因为只有具备这两个特征,这些模因才能够保证被成功复制,这些成功模因就是语言运用的典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能选择……最基本的、核心的、有代表性的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范例教给学生。”[9]49当学生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后,英语综合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二)语言从吸收到输出

模因复制传播的第三、四阶段是表达和传播,即宿主将同化和记忆的模因通过某种媒介表达出来。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就是将所吸收内化的语言知识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学习者可以按照模因复制传播的两种形式,即基因型和表现型,将吸收内化的语言模因表达出来,完成语言的输出。首先来看模因基因型输出,就是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相同的内容。比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一册第一单元Writing for Myself,作者在描写写作课乏味、无生趣时,就用了不同的词语表达:dull,lifeless,cheerless,tedious。学生在学习了这些表达方式后,就会使语言的输出更加丰富,避免单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10]。在口头表达时,如上文所提有关“抱怨”表达法的例子,当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些不同表达法后,在适当的语境下,就会用适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口头交流。

其次来看模因表现型输出,即用相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比如上文所提的 What is Friendship?这篇课文中所得到的句子模因。根据该模因,可仿写如下:

When we approach the notion of part-time job,our first problem is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socially acknowledged criteria for its effects.In one setting,it gives the students a chance to learn to be independent;in another,it takes the students much time and energy,and will affect their studies as a result.Therefore,we need to consider it seriously.

这样就完成了语言的输出。对于一整篇文章来说,学生在了解篇章结构、写作思路后,可以模仿该文章框架结构写作。在口头表达时,学生同样可以进行模仿,比如句型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possibly…?我们可以用它来表达不同的请求内容: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possibly open the window/lend me this book/take a photo for me?等等

随着模因的表达和传播,语言习得也完成了从吸收到输出的过程。在输入—吸收这个过程,教师根据成功模因的两个特征,让学生注意到并吸收成功的模因,也就是模因的同化和记忆。在吸收—输出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模因复制传播的两种方式把头脑中记忆吸收的模因成功输出,从而习得语言。这一系列的步骤,可用图1表示。

图1 模因与语言习得过程

将模因论应用于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成功模因具备的两个特征(即长寿性和多产性),在备课时,挖掘课文中存在的词汇、句子和篇章模因,从而把握课文内容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向学生提供优质的语言输入;学生可以在课后复习中把握复习重点,更重要的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能够掌握自己寻找语言模因的本领,提高自学能力。当学生掌握好语言模因后,在语言输出方面,能够写出更地道的英语文章,说出更地道的英语口语。

五、结语

语言习得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阶段:输入—吸收—输出。在这过程中,针对当前教学中过度重视输入形式,忽略输入内容的状况,从模因论角度提出在输入—吸收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成功模因的两个特征,寻找课文中存在的模因,向学生提供优质语言输入,一旦语言输入被学生吸收,就完成模因复制传播的同化和记忆阶段。在模因被学生即宿主内化吸收后,就可以进行模因的表达和传播,完成语言的输出。在输出语言时,学生可以按照模因复制传播的两种方式:基因型和表现型输出语言。如此,语言表达会更加地道。这种做法,从教师方面看,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语言知识;从学生方面看,可以产生更地道的语言输出。

[1]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2]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张文霞,罗立胜.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4(3):2-7.

[4]董亚芬.《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二次修订的思考与设想[J].外语界,2006(1):77-79.

[5]吴中伟.输入、输出和任务教学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09-113.

[6]邹为诚.语言输入的机会和条件[J].外语界,2000(1):5-10.

[7]罗立胜,杨叶丹.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语言输入及语言理解研究[J].外语教学,2008(1):40-43.

[8]张绍杰.对舶来教学法说“不”——我们当今外语教学现状考察与反思[J].中国外语,2007(3):4-9.

[9]俞红珍.谈谈英语教材中语篇材料的选择标准[J].教育探索,2010(5):48-49.

[10]李梅.英语词语在汉语中的模因现象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猜你喜欢
模因宿主学习者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抓住自然宿主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