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介生态视野下电视科普栏目发展

2013-12-26 01:54方可人
学理论·上 2013年11期
关键词:发展

方可人

摘 要:电视媒介是我国公众接收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科普栏目作为电视科普的重要阵地,在收视率、市场占有率决定媒体生存的压力下,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自身的科普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基于电视与网络媒介融合的环境背景,利用媒体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研究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定位、错位、借位和补位问题,对电视科普栏目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媒介生态;电视科普栏目;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80-02

一、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发展处境

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1]。电视科普栏目作为电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与其他子系统相互竞争和相互利用中存在和发展。电视媒体依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总体而言,目前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环境并不令人乐观,生态系统存在一定失衡现象。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播放渠道相对狭窄

从科教频道上看,自2001年央视开播科教频道后,全国有26家地方电视台陆续开办了科教频道,但到2007年仅剩下11家,而2009年,仅有八九家。而到目前为止,省级卫视拥有单纯科教频道的仅剩北京、天津、重庆、安徽4家,其余省级卫视的科教频道或与其他频道合并,或虽然称为科教频道,但所播出的栏目中只有少许引进的科教栏目,如《探索》、《传奇》、《环宇地理》等,其余时段充斥电视剧、新闻栏目、生活旅游节目、动画片等,严格意义上的科普栏目则少之又少。一些卫视如山西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几乎没有科教栏目。而在各地方卫视的科普节目亦存在渐减渐灭的趋势。如湖南卫视,过去曾有一档名为《好奇大调查》的科普栏目,聚焦一些和生活有关的科普问题,这档栏目已经停播。此外,云南卫视此前有《经典人文地理》、《自然密码》两档科普栏目,青海卫视也有一档名为《成长实验室》的科普节目,但这些栏目现大多不复存在。

(二)原创栏目稀少

目前央视CCTV-10科教频道绝大多数栏目为自制,但严格意义上的科普栏目只有《走进科学》、《科技之光》、《我爱发明》和《原来如此》,像《探索发现》、《地理中国》等栏目一定程度上只能界定为文史类教育栏目,其余栏目如《健康之路》《自然传奇》《百家讲坛》则或多或少包含有科技性信息。而省级科教频道的中自制节目占的比例相当低,几乎所有的省级科教频道都引进过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的节目,重播率较高。而省级卫视的自制科普节目基本为介绍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内容雷同程度高,同时节目理念滞后,表现样式乏善可陈,多采用新闻化的表述,趣味性不足。像央视的《走进科学》栏目,虽然一些节目在科学性上遭到质疑,但是故事化的表述,悬念迭起的设置,人本位的视角以及主持人的适当穿插,成功赢得了受众的青睐。

(三)制作人员和经费缺乏

目前各地方电台的专业制作团队没有形成,人员流动性大,难以成为制作高品质科教栏目的有效力量,同时由于电视台在管理节目的政策方面也没有向科教节目偏移,对科教节目的评估也与其他节目的评估方式等同。在收视率作为节目评估标准下,科教栏目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相抗衡。同时由于多数电视台没有专门的科教节目经费,科教节目的经费紧张也导致了科教节目资源的匮乏。

二、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发展契机

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包括媒介生态因子(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的相对之间平衡的结构状态)和环境因素(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与媒介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两方面[2]。从科普栏目的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来看,电视科普栏目并不缺乏潜在的受众群体,这点从《走进科学》被网友评为十大最受欢迎的电视栏目可见一斑。相关政策法律也不缺乏支持。而知识经济时代也急需电视科普来推动国民科学素养提升。

环境因素并不是制约电视科普栏目的主要因素,然而目前电视科普栏目的经费来源、内容资源、人才资源、渠道资源却都存在问题。电视科普栏目的外部环境的支持没有转化为内部资源的优势,而内部资源问题在互动中逐渐放大,经费缺乏导致人才缺失,人才缺失导致内容缺乏、内容缺乏进一步压缩渠道,渠道压缩影响收视率,导致了资源链条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说,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失衡是媒介生态因子间的失衡。在当今市场化的媒介环境下,单纯依靠外部政令和资金扶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视科普栏目边缘化的问题。这需要通过改善电视科普栏目滞后的媒介互动关系,整合和利用相关媒介资源,实现自身资源链条的良性循环。而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电视媒介在与网络新媒介的不断互动过程中,自身的生态系统发生着新的变化,这为科普栏目发展提供了契机。

(一)内容融合

随着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越来越多的电视内容依靠网络媒体进行播放,这促使网络电视台的建成,据其统计,除国家级网络电视台CNTV、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外,已有安徽、黑龙江、湖南、浙江、江苏、上海、四川、湖北、深圳、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网络电视台建成并运营。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受众可以通过可通过小型便携式多媒体终端、移动互联网设备、平板电脑、笔记本、台式电脑、手机等终端收看。

(二)技术融合

技术的融合也改变着电视的形态,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的出现,极大了扩充了节目的容量,也在逐渐改变着电视传播的传统方式,使收看权转移到观众的受众。基本业务这块的电视节目主要由保留广告的传统频道所组成,即利用频道资源播放电视节目;一块是扩展业务和增值业务,即利用丰富的传输资源,按照节目类型细分不同的频道,如游戏竞技、旅游休闲、保健养生等,观众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购买和观看相关节目。

数字化、网络化导致巨量频道资源的释放,原来建立在频道稀缺,高度集中基础上的运作体系会无法适用,而与之相配套的内容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也需重新调整[3]。

三、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构建

所谓“生态位”,奥都姆将之定义为:“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位置和状况则决定了该生物的形态、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4]。而对于媒介而言,媒介生态位决定了媒介的功能、属性和其他特征。媒介生态位从时空上分为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电视媒介所占据的是时间生态位中的频道生态位。从营养生态位来看。受众资源与广告资源是传媒的基础生态位,而不同媒介通过自己的特有功能争取基础生态位中的分层资源,可以说媒介间的竞争也是生态位的竞争。

(一)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四位”策略

生态定位是关乎电视科普栏目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策略,必须遵循科学、严谨和准确的原则。媒介的生态定位基于对信息、广告、渠道、受众、人才等资源的综合考虑,目前电视科普栏目相关资源匮乏,在生态定位上只适宜采取泛化的生态定位(generalization niche),即生态位较为宽广、模糊,以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将科普概念泛化或模糊化,以获取更多的受众资源,是现阶段电视科普栏目正常的发展策略。而随着相应资源的充足,电视科教栏目应该逐渐采取特化生态位(specialization niche),针对特定群体的科普需求制作高品质的科教栏目,逐渐提高受众的栏目忠诚度,形成稳定收视群体,维系稳定收视率。

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错位既指电视科普栏目与其他电视栏目之间的错位,也包括电视科教栏目群落中不同栏目的错位,这种错位体现在栏目的时段的选择、频道选择以及受众定位上。国家四级办电视的体制,使各频道保有一定规模的固定受众,频道间在一定程度上“井水不犯河水”也避免了生态位的趋同,为各频道实现空间生态位错位竞争提供了客观条件[5]。

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认为:在网络时代,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和销售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往往可以和那些品种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6]。根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2012年中国网民已达到5.38亿,而移动互联网的网民则达到3.88亿,网络媒介拥有庞大的受众资源和宽广的传播渠道,对于电视科教栏目而言,向网络平台“嫁接”是边缘化困境突破的重要策略。

网络媒介是社会个人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科普的主要渠道,通过简单的设备拍摄和录制科普节目,这些节目尽管在制作上不专业,但内容上贴合地气,了解特定群体的科普需求,从而受到受众的关注。这些科普资源对于现存电视科普节目资源不足是很大的补充,生态补位既是对一些网络素材的进行深入挖掘、同时也是利用网络进行科普的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人才资源,弥补电视科普栏目的专业化人员不足的现状。

(二)基于生态“四位”科普栏目的螺旋发展

电视科教栏目的生态定位、错位、借位和补位并不是相互独立策略,而是一个互动的循环策略模型。在一个策略向下一个策略过渡过程也是资源链条重塑的过程,每一个策略过渡都是某一核心要素的获取,生态定位到生态借位的过程中,是受众要素的获取;从生态错位到生态借位是渠道要素获取的过程;从生态借位到生态补位是内容资源的获取过程。在生态补位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网络内容资源通过技术支撑转化为电视科普栏目可用资源。在这一过程中,电视科普栏目的技术、受众、渠道、内容资源实现获取和整合,电视科普栏目群落得到发展,在基于新的资源获取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生态定位向补位的过程。过程表现为一种螺旋扩算的过程,在螺旋扩算的过程中,各资源维度的量级也在不断地增加,最终实现电视科普栏目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启武.广播生态与节目创新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34.

[2]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

[3]左曙光.数字电视对媒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21.

[4]尚玉昌,蔡晓明.普通生态学(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83.

[5]成昆鹏.国内电视科教频道生态环境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22.

[6]杨维娜.媒介生态学视野下的广播节目创新研究[D].长春:东北大学,2010:12.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