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学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评价

2013-12-26 01:54宋友兰
学理论·上 2013年11期

宋友兰

摘 要:馆藏信息资源评价即对学校图书馆馆藏中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测度,使馆藏信息资源更加符合读者的信息需求。随着网络技术、文献数字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存储和服务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质量评价指标,评价原则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观点上的阐述。

关键词:馆藏资源;馆藏信息资源;信息资源评价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82-03

馆藏评价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馆藏评价分析,不仅可以从宏观及微观方面全面掌握馆藏信息资源的建构与利用情况,而且能够充分掌握来馆读者的需求和偏好,乃至对馆藏信息资源的数量特点和资源质量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差距拥有充分具体的了解。馆藏评价有利于图书馆管理者在掌握馆藏建设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图书馆建设做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馆藏信息资源建设更加优化与完善,使之更加严谨科学合理,更加符合来馆读者的需求。各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基本构成为印刷型的文献信息资料和数字型信息,根据载体不同又划分为印刷型馆藏和数字型馆藏两大部分[1]。其中数字馆藏又可细划为图书馆完全拥有管理与使用权的实体型数字馆藏和仅有使用权限的虚拟馆藏两大部分。这里对学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评价,既包含对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料的评价,也含有对馆藏数字资源的评价。

一、网络环境下馆藏评价内容与发展

印刷型文献资料——图书和期刊等构成传统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主体。对馆藏的评价通常将图书馆藏书数量、藏书构成、藏书信息知识含量高低、藏书使用情况、藏书资源被开发利用情况、藏书对来馆读者文献需求的能力高低等,作为馆藏评价的重要标准。其中,馆藏图书的信息知识含量高低是馆藏评价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考量藏书中信息知识含量高低的比较可行的评价标准是考察核心书刊的拥有率。通过对馆藏文献使用与流通分布情形的研究表明,藏书的25%提高了流通的75%,藏书50%的提高了流通的90%。鉴于绝大多数的来馆读者需要集中在少数核心书刊上,因此核心书刊事实上就是科学信息价值高、知识含量大的书刊。通过衡量核心书刊在藏书中的占有率,就能够比较客观精确地评价馆藏图书的信息知识含量比例。同时,藏书结构也是藏书评价的重要内容,在此方面,可从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文种结构、时间结构、文献类型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网络环境使图书馆“馆藏”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馆藏评价的标准与传统的评价标准相比,内容要更加丰富,也更加复杂[2]。目前国内很多学校图书馆都在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数字图书馆品牌。数字馆藏评价是在网络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图书馆方通过自建、采购、租赁、镜像、URL链接等方式供给来馆用户的拥有一定贮藏功能和使用价值并且能够提供较为稳定服务的数字信息资源及其服务的评价。对数字馆藏的评价不仅包含对单个资源供给前的内容和检索功能进行评价,而且包含供给后的使用和服务绩效评价,以及数字馆藏各构成元素内部及其与传统馆藏资源之间结构合理性(数量、内容、质量及其使用方式等方面的相互补充、合理分配、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发挥整体馆藏效用方面)的评价,还包含对数字馆藏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评价,对数字馆藏存取能力和保藏功能的评价等等。

二、数字图书馆馆藏质量评价

馆藏评价是一种规范评价,它是在一定的原则与标准下进行的。选取的原则与标准应该对馆藏优化与发展发挥显著的导向作用,标准从规定图书馆馆藏发展的基本模式入手,进而直接作用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系统,作用于其功效的发挥。数字图书馆是从传统图书馆中脱颖而出的,是继承和发扬传统图书馆的全新形式,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数字图书馆藏评价仍可沿用传统图书馆馆藏评价的一些标准和原则。当然较传统而言,信息技术的变迁使得数字馆藏评价也存在一些全新的标准和原则,因此,数字图书馆藏评价需要开拓和完善新的评价理论,以便规避传统馆藏评价方法与理论在进行数字馆藏评价时具有的局限性[3]。

盛小平(2003)认为,数字图书馆馆藏评价应该基于可靠性、合理性、可用性、全面性、权威性、时效性和经济性等几个原则[4]。这里,是否可以将“合理性” 、“可用性” 、“权威性” 、“全面性”分别更改为“科学性”,“实用性”,“准确性”,“系统性”更好些呢?同时在此基础上,考虑增加“共享性”、“可获得性”和“特色化与协调性”三个原则。数字图书馆馆藏事实上就是图书馆服务器中贮存的所有数字资源,是馆藏数字信息资源的集成。数字图书馆馆藏评价的最突出的特征在于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性;信息资源不受限于时间与地域,随时随地,时时处处可得,即方便地使用;数字信息资源检索容易、易于下载复制,也就是具有可获得性;相较于传统的纸版文献而言,不仅购买费用低廉,而且存储费用和利用费用都较低,这即是经济性。同时因为数字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分布多个地域的众多不同的图书馆中,在进行数字馆藏评价时无疑更加需要科学合理布局和充分协调。综合而言,本文认为对数字图书馆进行馆藏评价时,需要遵循准确性、可靠性、科学性、实用性、全面性、可获得性、特色化与协调性、时效性、共享性和经济性等十个原则。十个原则中经济性作用最为突出,它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突出性有三:一是大幅度降低图书资源的取得成本。在数字馆藏资源里,来馆读者可用运用最优的时间和资金比例获得比传统印刷型文献更多的信息。再者经济性也表现为降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费用。我国现行印刷型文献的购买成本通常较高,而数字资源的购买成本仅是传统的几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不等,如果进行数字资源的核算时将资源存储成本与服务设备成本列入成本核算,其建设成本仍然远远低于传统馆藏。第三,在经济适用上,电子数字资源存储比传统纸张存储更加经济、更加适用。1987年开始,CD-ROM上存储文档的成本就已明显低于传统图书馆存储纸质书籍的成本。

数字馆藏的质量评价指标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购入式数字馆藏质量分析。比如相对质量评价通常是对图书馆资源与数据库收录范围的相关度进行分析。现今大多数数据库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均较有限,因为各校图书馆缺少自主权,无法从自身需求出发,按需订购和选择,以至于图书馆所订资源仅有部分资源是本校所需的,无疑将对馆藏的整体质量造成影响。此外,还有一次文献信息(一级文献信息)的数量。数字图书馆馆藏一般含有两大部分,一为元数据库,一为一次信息库。一次文献在整个图书馆馆藏文献中是数量最大、种类最多、所包括的新鲜内容最多、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文献,如期刊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会议录、学位论文等等,这些文献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学术性等明显特征。数字图书馆吸引人之处恰恰在于,来馆人员通过一次文献库可以获取自身所需的一次信息,因此如何保证数字图书馆藏中一次文献信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非常重要。譬如EBSCO中ASP收录期刊2 929种,其中全文期刊1 379种,占期刊总量的46.98%。BSP收录期刊2 349种,其中全文期刊1 686种,占期刊总量的72%。此外还有数据库检索系统的优越性等,数字资源与纸质文献不同,它必须辅以一定的电子系统才能使用。数据检索的效率高低,检索界面适用与否、方便性几多等都会因检索系统平台的差异而存在不同,这些方面将对直接读者的使用带来影响,也必将会影响数据库效用的发挥。第二,自建式数字馆藏质量分析。各个不同类别的学校图书馆都存在带有自身学科倾向色彩的特色馆藏,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升级加工成为馆藏特色文献数据库时,必须首先对文献建设的新颖性、针对性和特色性进行考量;同时要对系统数据内容的权威性、准确性、完整性,描述的系统性、合理性、规范性进行分析;对馆藏管理系统的优越性、方便性,可维护性以及效益性进行评价。第三,开发式数字馆藏质量分析。此种质量分析通常指的是对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所遵循的原则为:权威性,准确性,新颖性,客观性,针对性,覆盖面,切题性等,同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美感等也应较为适合对这部分馆藏的评价。第四,数字馆藏的整体评价。数字馆藏评价(Digital Collection Evaluation—DCE)就是对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体系(Digital Resource System—DRS)的使用现状、数字资源功能发挥程度及其利用率高低进行的一种检测和评价[5]。事实上,对数字馆藏质量的评价也就是对馆藏数字信息资源馆藏质量如何的客观评价。其评价除上述有关指标外,还应将相关性以及完整性涵盖。馆藏资源的相关性分析是从来馆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的,是对各个数字资源与图书馆收录范围进行相关度分析。如果数字资源是多元的、多集合的,尚需对各种数字资源之间的交叉度进行整理分析。数字馆藏的完整性则可以理解为数字资源体系作为一个信息集合,必须要有一定的学科结构,必须是各资源类型的结构组合。同时在对数字图书馆馆藏进行评价分析时,还须明了单个、单独种类数字资源的质量,与整体资源质量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比如,当评价标准为10分制时,如果资源A的质量为5,资源B的质量为2,那么资源A+B的质量C不等于5+2,而是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5。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于,数字资源难免存在重复或交叉现象。如中国数字图书馆公司、北京书生数字技术公司和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图书馆的电子图书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交叉重复。相较于传统馆藏资源的评价而言,对数字图书馆馆藏质量的评价要更加复杂,这里需要考量的不仅有数字资源的质量,而且还要对馆藏数字资源的配置如何,也就是馆藏数字资源的系统性如何、结构的合理与否、数字资源利用率高低和读者满意度等进行比较分析。

三、国内外学校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评价实践及发展

网络信息资源又被称为网络导航资源,是图书馆建设的一种重要资源类型。因特网中的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其中存在着大量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具有参考价值的学术信息。而日益发达的网络空间在为我们提供和呈献更多信息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使用带来了困惑和不便。“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数据库”作为国家“211”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及“十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应运而生,项目诞生的理念基于作为信息资源和其读者之间的桥梁,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网络信息的特点,有组织地进行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整合工作,最大限度地节省读者的检索和甄选时间,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服务。项目基础为教育部正式发文归类的学科分类系统,力图通过该项目,建设为高校学子提供一个集中服务的全球网络资源导航数据库,专门供给重要学术网站的导航免费学术资源的导航。“十五”期间CALIS导航库子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牵头承建,共有54家高校图书馆参与导航资源的建设,共涵盖78个学科。在CALIS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和项目管理组以及各参建馆的共同努力下,“十五”导航库项目从2003年10月正式启动,到2006年6月在北京通过CALIS专家组验收,历时两年多,顺利完成了预期目标和建设任务,成为率先在网上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CALIS子项目之一。项目建设内容广泛,不仅是对网络资源的规范搜集、分类、组织和序化整理,而且对导航信息展开多路径内容分析,同时形成相关规范,包括资源选择标准、资源描述标准等。

因特网侦察项目ISP(Internet Scout Project),这一项目从1993年开始,其主要任务是侦察、搜索网络上最好、最有用的资源,经过筛选、过滤和注释后,提供给用户。项目研究组为教育人员、图书馆员和研究人员,研究目的在于建立和传递基于网络的信息和软件解决工具。目前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威斯康星大学等6个机构对ISP项目进行资助。该项目的报告(Scout Report)每周五出版,目前为止,仍然是因特网上最古老和受欢迎程度最高的资料通告。该项目在进行网站资源选择时遵从的标准有,内容性、权威性、数据维护良好、整体表现良好、可得性易、费用低廉等等。

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和学者已在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和时间探讨,并构建了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践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6]。从国外研究人员的理论研究来看,进行网络数字资源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类型还不完备,尚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网络资源种类,而且现行的指标体系结构还不尽科学,内容还存在一些重复和交叉。从国外研究者的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看,某些评价体系中的指标非常难以获取,甚至根本无法获取。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今后在网络信息资源评价实践方面,将会更多地呈现出多方参与、联合协作的特点,需要加强各个学科、各个地域专家及相关人员之间的合作研究;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是一项长期、经常性的工作,无论是评价理论研究还是评价的具体实践都必须具有相对充足、稳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我国当前,对网络信息资源评价展开研究与服务的最为重要主体是文献信息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而且这些机构的相关研究基本都依赖于国家财政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相信,信息因特网的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众多研究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不断地被关注和重视,相信我国政府将会逐步加大馆藏评价科研领域的科研立项和资金投入,对馆藏评价分析将会逐渐深入。

参考文献:

[1]代根兴,周晓燕.信息资源类型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76-78.

[2]索传军,张怀涛. 网络环境下虚拟馆藏的建设[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62-66.

[3]张李义 . 高校图书馆商业数据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1):66-69.

[4]盛小平.数字图书馆馆藏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03,(5):40-50.

[5]康微. 网上图书馆导航体系评价[J]. 情报科学,2004,(4):495-498.

[6]卞丽,高淑琴. 关于网络资源导航系统建设原则和标准的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02,(9):22-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