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天津特色文化 打造津味相声产业

2013-12-28 08:37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3年4期
关键词:艺术团茶馆天津

作为文化产业核心层中的重要一环,我国相声发展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随着天津进一步加大力度繁荣文化演出市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下,天津独有的津味相声以其深厚的历史沉淀和强劲的发展潜力,在演出团体、经营模式、品牌效益、产业规模等各方面都已经步入正轨,总体发展态势位于全国的前列,使得具有 “曲山艺海” 之誉的天津在全国的文化影响日益显著。

天津津味相声产业发展现状

1.相声团体百家争鸣,传统津味百年底蕴

相声是天津公认的 “城市名片”。作为一种历史较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相声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是在晚清时期,虽然它兴起于北京,但许多著名的相声演员都是在天津演出过多年,成名后才走向全国的。所以 “北京是相声的发源地,天津是相声的发祥地”,这是相声界公认的定论。

天津的相声团体起源于1913年的“天津艺曲改良社”。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曲艺团由张寿臣、常连安、郭荣启、赵佩茹、马三立、朱相臣、张庆森、苏文茂等演员构成了超强阵容,此外,南开、和平、红桥各有一家曲艺团,其中也不乏尹寿山、武魁海、阎笑儒等名家。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相声的回归,天津的相声团体也重新兴盛。1998年,天津的相声老艺人于宝林先生首次倡议恢复上世纪30-40年代的 “相声大会”,众友相声团应运而生;1999年,哈哈笑相声社团成立;2005年,九河相声社团又宣告成立。现在活跃在天津相声演出市场的团体除了以上3个相声艺术团之外,还有一批新成立的相声艺术团共10余家,会聚着几百个专业和业余演员,其中有老一代相声演员尹笑声、黄铁良、刘文步、张奎清、佟守本、邓继增等领衔担纲,也有尚处在艺术高峰期的佟有为、马树春、郑福山、赵津生、杨威、于浩、袁春起等坐镇助威,更有后起的裘英俊、于丹、刘春山、许建、李梓庭、孟令一等一批青年相声演员众星捧月。

如果说在北京是德云社一枝独秀,那么,天津的津味相声则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以3大团即众友相声艺术团、哈哈笑艺术团和九河相声艺术团为例。其中以 “众友” 成立的时间最长,它以老相声演员为主,是传统相声的大本营;“哈哈笑” 的相声更贴近现实,是生活相声的聚集地;而“九河” 里大多是相声世家的子弟,每次演出犹如公开的私人聚会。

2.相声茶馆各领风骚,经营策略各具千秋

天津的相声茶馆可以追溯到清代,至今有200多年。昔日津门的四大茶楼,保存至今的仅剩下金声茶园一家,也就是现在鼓楼里边的元升茶楼。上世纪90年代,著名相声演员于宝林和冯宝华率先重新进驻茶馆,天津相声茶馆由此复兴。

据业内人士总结,天津相声茶馆经历了3个阶段:1997年至2001年的培养期,培养了第一批茶馆相声的观众,以中老年为主;2002年到2004年的上升期,茶馆相声日见火爆,年轻人的数量剧增;2005年至今的成熟期,茶馆相声时代完全到来。截止今日,天津地区与相声团体配套形成规模的演出场所有:名流茶馆、谦祥益、天华景、中国大戏院小剧场、西岸相声会馆、大金台、同悦兴等10余家。

这些相声茶馆产权不一、经营各异。其中西岸相声会馆是企业和政府携手,天津相声广播有力介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官方、媒体、艺人三位一体的合作经营方式。而位于红桥区估衣街的谦祥益,则借助老牌余晖,仍然遵循着传统的与艺人团体签约合作的方式。时下最火爆的名流茶馆则依靠连锁经营,组建艺人团队,实行自我管理和分配,发展势头迅猛,已然成为天津相声茶馆的风向标。

3.相声产业蔚然成形,品牌战略蔚为可观

为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扩大行业效益、发展文化产业,天津市将“津味相声风景线” 列为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之一。在天津市委宣传部的统筹部署下,有关部门和区县通力合作,精心打造新的演出场所,并对口碑好、节目精、演出实力强、经营较规范的茶馆相声演出场所进行规划整合,联手打造 “津味相声品牌联盟”,已经设立了 “天广乐” 相声俱乐部、金乐茶楼2个特色店和天华景戏院、谦祥益茶楼、“大金台” 乐士全曲苑、问津1913曲艺园、和平文化宫相声茶楼、中国大戏院相声剧场等6个加盟店。

目前 “津味相声品牌联盟” 已初步形成集群效应,加入该联盟的8个与市民休闲及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相声茶馆,积极提升演出场所的周边环境,不断推新品、推新人,相声作品的质量和数量均有大幅提高。同时,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节节攀升。不单单是相声,在 “津味相声品牌联盟” 的协助下,评书、快板等其他曲艺形式也纷纷加入相声茶馆的固定演出。

另外,除了在茶馆演出外,津味相声还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扩散影响,增加品牌知名度,天津有关部门和相声界通力合作,推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式相声大会、相声节和比赛。

其中,2009年举办的全国 (天津)相声新作品大赛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举行了我国相声作品的首次拍卖会,敲响了相声拍卖 “第一槌”,也为我国相声艺术事业寻求产业化之路敲开了大门。本次拍卖会上16部相声作品均以高价拍出,老相声作家王鸣禄的《城管与地摊》更是拍出20万元的高价。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姜昆评价:“这历史性的第一槌敲开了相声创作产业化的大门。”

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根据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类人才需求变化和学生自身职业方向的需要,第四学期会进行为期3周的《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训》专业实践教学。该实习秉承“职业导向,兴趣驱动,分类指导”原则,在完成企业级项目应用开发实训的同时,锻炼学生分组合作、集中开发、完成真实项目的能力。笔者在该实践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以自定义分组项目为依托,通过边做项目边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ASP.NET相关知识,最终达到能利用ASP.NET开发网站的目的。

天津津味相声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天津的津味相声产业化发展已经初见成效,但仍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亟待解决。

1.在相声作品方面,缺少创新、后继无人

艺术作品的生产,必须遵循艺术的规律。积累、继承、创新是相声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变化,相声的内容、表达方式、途径、宣传策略等都应与时俱进,以此来维系相声市场的持续繁荣。但纵观相声创作,已经跟不上观众的需求,新作品的匮乏已经使相声演出市场逐渐显露出危机。如何才能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新作品,重现天津相声的辉煌,这是天津相声界应该集体思考的问题。

2.在茶馆经营方面,各自为政、管理乏力

多年来我国的政策法规不允许剧院管理者自己经营演出,剧场只能以收场租的形式赚取收入,因为茶馆属于小型剧场,也沿袭了这样一种做法。茶馆老板虽然热爱艺术,但由于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不善于管理,也不懂得营销。导致茶馆缺乏经营主动性,致使经营方和演出方分立。艺术团自行组织演出方式和内容,茶馆只提供演出场所。这种模式导致茶馆经营者和艺术团各自为政,无法实现茶馆和艺术团的统筹管理。

3.从产业发展上看,规模不足、模式简单

一方面,津味相声目前定位的群体仅仅是社会工薪阶层,对追求质高价优文化服务的高消费群体吸引不足,这一消费群体人数不是最多,但其消费贡献力与品牌影响力却是不可估量的,而追求现场感的茶馆相声无法容纳太多的观众,相对应的也就无法提升演出规模,打造有影响力的产业品牌。另一方面,相声产业的盈利模式还是简单以门票收入、零食茶点等为主,在演艺行业中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不利于产业持久后续发展。

天津津味相声产业的发展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

天津的相声产业要面向市场,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全新的运行方式摆脱原来事业体制在运行中的种种束缚。同时,互相协作、资源共享是发展天津相声产业的重要环节。在行业内部,要发挥群策群力,共同做大做好相声这块 “大蛋糕”;在行业外部,相声产业不能完全靠个人,要有政府、企业、民间几方面的投入或引入股份制等新办法。只有这样,天津的相声才能真正优化资源配置和结构,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以人才为根本,培养后备力量

天津相声演出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演员,创作者和懂经营的管理人才。对于相声产业的繁荣和发展而言,创办和发展属于相声乃至整个曲艺艺术的高等级正规教育,是从根本上繁荣和发展相声艺术的唯一正确途径,应该在现有教育基础上,在培养、传承、创新曲艺优秀成果和人才方面,打造我国的曲艺研究基地,建立相声发展的高等级教育 “孵化器”。同时,从基金资助、奖励制度、保障措施等各个方面对杰出演艺人才进行激励,适当投入一些资金来提高演职人员的收入水平,使演员们心无旁骛的专注于相声表演。

3.以传统为特色,实行品牌战略

要想让天津相声产业走得更远,就需要坚持这种传统的特色,而要使传统保持的持久,就需要与时俱进,敢于接受现状,找到自身的突破方式。将传统艺术借助现代传媒和现代营销技术走向市场,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的播出,甚至通过更为先进的网络技术供观众在线收听 (看),一方面着力打造上下游产业链条,与旅游、购物、书画艺术品等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文化产品体系,从原来以演出作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和资本经营,从而塑造品牌,形成品牌效应,进而利用自身品牌优势,吸纳社会资本,探索一条相声产业全面市场化运作的道路。

4.以主流为依托,实现媒介经营

5.以服务为纽带,构建产业经营

当前相声产业的产业盈利实际上主要还是集中在 “现场演出” 这一块,上下游的产业链其实远未得到发掘,这是当前相声艺术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相声产业出去演艺产业外,可以开发的产业模式包括文化服务业、媒介文化产业、网络产业、休闲产业、论坛产业、博物馆经济等多种现代产业模式。

6.以非遗为契机,涵育文化资源

相声产业的发展必须从对相声艺术资源的文化涵育入手,2008年由中国广播艺术团、北京市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天津市共同申报的相声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 “津味相声” 入选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相声的非遗保护,是呈现相声传统、厘清相声脉络,为相声产业提供资源保证的有利契机,是相声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资料

1.耿波.京津地区相声演出现场的调查与研究[J].文化遗产,2010(2):47-55.

2.张传香.天津曲艺文化的困境与出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4-02.

3.薛宝琨.天津相声史话[M].天津文史资料选辑(33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4.陈曼娜.近代天津堂会经营模式探析[J].现代财经,2009(3):86-91

5.李丽丹.“在地化”与“在场化”:博弈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天津相声的传承语境分析为例[J].民族艺术,2010(4):31-35.

6.许哲娜.天津城区相声茶馆分布格局特色研究[J].城市,2012(8):76-79.

7.袁玉梅.北方说唱艺术与地域文化特征研究——以天津相声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12(9):76-78.

猜你喜欢
艺术团茶馆天津
《茶馆》
如果天津有“画”说
“金钟之星”艺术团走进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
中国音协金钟之星艺术团慰问演出走进十八洞
天津卷
《天津之眼》
天津
大学生朗诵表演艺术团组织建设和管理研究
清雅茶馆
“心连心艺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