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出还羞

2013-12-31 07:18张婵娟
城色in生活 2013年11期
关键词:新娘服饰婚礼

张婵娟

婚礼是古往今来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婚礼中占有举足轻重位置的嫁衣则成为一种实物载体,人们用它来传承传统,记录历史,讲述情感。

说起传统婚礼服饰,大多数人第一印象便是新娘那一身彩绣龙凤、红火华丽的凤冠霞帔。事实上,这样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服饰,一开始只是贵族命妇的专属,直到明朝时才成为普通民女的嫁衣,并影响其后500年,成为中国嫁衣的最典型代表。那么,明朝前后的千年中,中国嫁衣又是一番怎样的图景?

从肃穆到奔放

中国人爱热闹,婚礼最能说明。多数人印象中传统的中式婚礼,花轿唢呐,大红喜字,每一处都要喜庆热烈。这与西方的教堂婚礼一片白静、端正庄严的气氛形成强烈对比。事实上,中国婚礼在历史上也曾有过静谧神圣的时候。那就是汉代以前实行的周制婚礼。

那时的婚礼在黄昏时分举行,叫做“昏礼”,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昏礼上,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一切讲究典雅肃穆。婚服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遵循“爵弁玄端、纯衣纁袡”制度,色彩取的是玄黑色和纁红色,象征天地之神秘。

昏礼当天,新郎迎娶新妇,新娘由姆(即教导新妇的年长妇女)陪同,并携两名随嫁女子到达夫家。新郎头戴爵弁形似无毓之冕;上衣玄色(即青黑色),下裳纁色(即浅红色),有黑色缘边,喻阴阳调和。蔽膝随裳,棕红色。大带黑色。鞋履为赤舃,即红色复底鞋。新妇戴着与真发混同梳编的装饰假发。婚服形制与男子相同,但服色有别,上衣下裳均为黑色,取“专一”之意。蔽膝、鞋履、大带随裳色,亦为黑色。另外,从阴阳五行角度考虑,由于黑色属阴,所以在裳下缘红色边,以注入阳气而致平衡。

这种庄重的黑红主流婚服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前。到了唐朝,经济大发展,民族大融合,整个社会的格调偏向开朗奔放,婚礼服饰也顺应潮流,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遵循的是“梁冠礼服、钗钿礼衣”。新郎穿公服,新娘则着大袖衫,头上佩戴黄金饰以琉璃等的钗钿。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婚服男取绯红,女取青绿,颜色大胆鲜艳,雍容华贵,充分显示出唐代人的大国自信,这也是所谓的红男绿女。

从贵族到民间

直到到了明朝,凤冠霞帔成为民间新娘出阁时的定制婚服。明末冯梦龙编纂的《醒世恒言》中有一篇《张廷秀逃生救父》写道:“花烛之下,乌纱绛袍,凤冠霞帔,好不气象。”从这里大致可以一窥明朝时的婚礼现场:新娘的凤冠霞帔和新郎的乌纱绛袍相得益彰,十分气派。

事实上,霞帔早在晋朝就已产生。《事林广记·服饰类》写道:“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当时的霞帔也叫做“霞披”或“披帛”,它的形状像两条彩练,上面印画图纹,穿着时把它绕过颈部,披挂在胸前,下垂一个金玉坠子。隋唐以后,妇女们劳动、娱乐或出行,都喜欢用披帛作为装饰。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的描写。据民俗专家从传世的壁画、陶俑考证,穿着这种服装时,一定要穿内衣,不能单独穿。

到宋朝,曾经流行于民间的霞帔正式成为贵族妇女的服饰,并随其丈夫或儿子品级的高低,式样各不相同,且还有个硬性规定:非恩赐不得服。《宋史·舆服志》所记:“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常服”并非指日常服装,而是在国家大典之外的各种礼仪场合所应着的正式礼服。

霞帔成为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标志,非出身贵族无份佩戴,但也有例外。若有宫廷女子受到皇帝恩宠,也将被赐予霞帔。于是就衍生出了“红霞帔”和“紫霞帔”的后妃名号。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绍兴九年,“后宫韩氏为红霞帔”。这韩氏原本就是一位普通宫女。再如宋人张扩《东窗集》中记有“红霞帔冯十一、张真奴、陈翠奴、刘十娘、王惜奴等并转典字,红霞帔鲍倬儿、紫霞帔王受奴并转掌字制”一则文字,实际上是皇帝所开具的“授任书”,把一批原为“红霞帔”、“紫霞帔”身份的宫人,提升为“典字”、“掌字”。元代学者陶宗仪所编纂的《说郛》中记载说,在宫廷内命妇中,“典字”为正八品,“掌字”为正九品,在后妃、女官的正式编制当中属于最低的两级,而“红霞帔”、“紫霞帔”根本连“品”都算不上。这样说来,当时皇帝如果喜欢上了一位普通宫女,往往先给她一个红霞帔或紫霞帔的名分,让她与一般的宫女有所区别。如果这位宫女能够继续获得皇帝的恩宠,才有可能被封为正式的嫔妃。

无论如何,霞帔作为权贵的象征,在上下有序的服饰制度下,一度被严格限制在宫廷内。那么,它又是如何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呢?传说这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据传朱元璋在落难之时,被民女相救,登基之后特许民女在出嫁时穿凤冠霞帔。

说到霞帔就不得不说凤冠。作为出嫁的标配,两者缺一不可。凤冠,本来是以凤作为主要装饰物的皇后礼冠。据文献记载,妇女首饰上有凤凰装饰始见于汉代。当时,太皇太后、皇太后的簪上已有凤凰这种装饰。到唐朝,皇后见宾客时穿的礼服上出现了后世凤冠上的大小花和博鬓等装饰物。宋朝时,凤冠已经在贵族妇女中比较多见了。宋朝的凤冠一般以银为质,外饰龙凤珠花,并镶嵌着各种宝石。明朝时,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比如,明皇后礼服的冠饰就有九龙四凤。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也称为凤冠。《清稗类抄》记载:“明时,皇妃常服,花钗凤冠。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可见这个时候,民间女子在婚嫁穿着霞帔时,也被允许佩戴凤冠,这种凤冠应该与命妇所戴凤冠类似。

凤冠霞帔在明朝成为中国汉族嫁衣的代表,到了清朝却遭遇了危机。清军入关,实行剃发易服政策。顺治九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正式执行,从那时起就禁止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在明代男子都是蓄发挽髻,宽松衣,用长统袜、浅面鞋;而到了清朝,都是剃发留辫,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而且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但在婚服上,清代却延续了明代的传统。清代小说家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写道:“择了吉日迎娶,一般的鼓乐彩舆,凤冠霞帔,花烛拜堂,成了好事。”可见凤冠霞帔在当时依旧是婚服的不二选择。原来,不用凤冠霞帔已成为民间的一种忌讳:一是担心不吉利,二是有“不是嫡妻”之嫌疑。经过汉族人民的长期抵制,清政府做出了一些让步,接受了明代遗臣金之俊的“十从十不从”建议,其中二条是:“男从女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由此,凤冠霞帔才得以在汉人婚礼中留存。

从“逃婚”到抢婚

说完了凤冠霞帔,传统婚服还有一项配饰不得不提,那就是红盖头。这红盖头是怎么来的,有两种说法。

一是源自民间传说。相传在北宋末年,康王南逃途中遇到了追杀的金兵,正在走投无路之时,一个在场上晒谷的姑娘将他藏在了倒扣的谷箩里,救了他的命。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康王送给姑娘一条红帕,井要娶姑娘为妻,约定到时将红帕盖在头上,就可以找到她了。康王辞别姑娘,到了杭州,做了南宋的皇帝。第二年,他如约而往。谁知山野之间处处都有红帕盖头的姑娘,哪里还能找到原先那位姑娘。原来,那农家姑娘与康王邂逅以后,思量再三,觉得嫁个君王还不如做个村妇自在,可皇命难违,怎能逃婚?这姑娘与小姐妹一商量,最后想出了这么个锦囊妙计。这个故事越传越广,姑娘们都觉得有趣,从此以后出嫁时都准备一条红帕盖头了。

另一则据说出自专家考证,认为这红盖头竟来源于抢婚。在婚礼中,行“三拜”仪式时,新娘蒙着“红盖头”,新郎走在前面,用一条“红绸子”牵着新娘进入“洞房”。考证说这一出竟是“抢婚”的“再现”和表演。“红盖头”是当时套在头上的麻袋;“红绸子”是绑人的绳子;在绑前是要把女方打晕的,打晕的工具就是掀起“红盖头”的小木棒。

《尚书·正义》中著“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服饰在华夏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婚姻是爱情的走向,是爱情的期待,在一场婚礼中,最耀眼的便是新娘和新郎,我们看到的有他们互诉衷心、相爱一生的甜蜜,有相互扶手戴上的戒指,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而更加直观的便是这对新人穿的漂亮礼服。中国传统礼服是中国婚礼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是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缩影。综观中国几千年的婚服历史,可以发现,传统婚服经历了一个从庄严到喜庆,从理性到世俗的过程,而这正印证了华夏历史的变迁。

猜你喜欢
新娘服饰婚礼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猜朝代
新娘与父亲
新娘,你很帅
Wearing History
结婚季 新娘美甲推荐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
多趣婚礼
笑熬 完美新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