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构建研究

2014-01-04 08:39明庆忠
关键词:客流分流时空

潘 航 明庆忠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规划研究中心 云南昆明 65050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休假制度的不断改革,居民法定假日、法定休息日天数的增加以及带薪假期制度的实施使居民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进行旅游活动。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在逐渐增加。春节和“十一”黄金周作为较长的法定节假日,加之在节假期间实行高速免费通行政策,使其成为国内居民选择出行旅游的集中时段。游客集中出游导致了旅游景区客流量加大,造成游客游览质量下降、自然环境及文物古迹破坏严重等景区管理问题。景区传统的运营方式和管理手段难以有效地控制和解决景区经营管理中面临的诸多新问题,难以满足当今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新需求。而智慧旅游的兴起和发展为景区以及其他旅游管理经营活动参与主体提供了游客管理、服务的新途径。智慧旅游概念是由智慧城市发展而来,它利用物联网、云计算、通讯网络、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将旅游资源和信息进行整合开发,为游客、企业等旅游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化服务,成为未来景区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如何开发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智慧景区管理体系,运用新型技术手段优化景区游客管理,成为解决景区旅游高峰期旅游客流控制问题的新的思考路径。

一、研究进展

国内一些学者针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区旅游客流的调控进行了相关研究,牛亚菲等人[1]分析了北京主要景区旅游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客流变化规律和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邱厌庆等人[2]构建了面向景点负荷均衡的数学定量描述,并对九寨沟旅游旺季客流现状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冯刚等人[3]运用管理熵理论,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景区游客进行科学分流设计,建立游客高峰期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模型。霍云霈等人[4]通过实证调查,对太白山游客空间流动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旅游景区的优化策略。冯刚[5]以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和时空分流导航管理为基础,以RFID和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了时空分流导航管理的应用框架和绩效评价体系,并结合九寨沟景区进行了实证研究。

智慧景区是在“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概念基础上,与景区管理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和概念提升。国内学者对智慧景区的研究集中于理论和技术层面。在理论层面,郭伟等人[6]依据景区信息化水平对我国景区进行了分类,研究了智慧景区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党安荣等人[7]在解读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智慧景区的内涵,构建了智慧景区建设的总体框架和体系结构。邓贤峰、李霞[8]从旅游信息化和智慧化角度出发,从游客体验、景区管理、旅游产品三个维度提出了智慧景区的评价标准体系。葛军莲等人[9]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智慧景区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阐述了智慧景区应开展的业务内容。在技术层面,邵振峰等人[10]针对智慧景区建设和管理对视频监控的需求,结合GIS与消息传递机制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视频功能系统。左齐等人[11]阐述了运用动态视频分析的运动识别技术构建景区智能安防体系的实现方式,分析了该技术的应用场景、计算规则和软件部署方式等内容。本文在对景区游客分流和智慧景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智能手机平台和其他外部支撑技术,针对景区旅游高峰期的客流拥堵现象,构建智慧景区手机终端时空分流体系。

二、国内景区游客分布总体特征

1.国内景区游客时间分布特征。景区客流量的分布及变化状况受到旅游客流变化的直接影响,景区客流主要由国内旅游者和入境旅游者两部分构成,国内旅游者所占比重大于入境旅游者。因此,景区内国内旅游者的旅游客流量变化对景区总体客流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景区游客年接待情况方面,受国内不同群体休假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春节、十一等法定长假以及暑假往往成为国内景区的游客接待高峰期,景区游客拥堵现象也往往发生于该期间内。在景区游客日接待方面,受游客游览活动安排、出行习惯和景区的运行管理制度的影响,游客日接待量分布也呈现差异,大约上午十点至下午三点时间段内景区的游客接待量相对较高。综上所述,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在不同时间维度范围内分布的不平衡状况始终是客观存在的。

2.国内景区游客空间分布特征。首先,在景区各片区内客流集中程度存在差异。景区内的景观分布、资源价值不尽相同,景观数量多、知名度高的区域成为游客游览的首选对象,成为客流集中区域。其次,景区内不同观光线路上的客流分布存在差异。景区空间内游客对于旅游线路往往可以有多重选择,受景区内参观游览时间的制约,游客对旅游线路的选择具有趋同性的特点。特别是对于旅游团队游客,游览线路的选择受到导游主观因素的影响,旅游团队的游览线路一般是景区内重点景观的较短路径串连。游客在旅游线路选择方面的趋同性,造成了景区内游客空间分布的不平衡。

三、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的构建

景区游客客流集聚拥堵问题受到景区所在旅游目的地旅游的季节性特征和景区内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景区与游客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是引起景区客流拥堵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国内景区的游客分流主要是采取门禁、车禁、线路控制、票量调节、延时等措施,这些措施从时间角度可归纳为景区事中分流控制,但在其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有如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事中分流措施对于游客来说属于被动性分流,作为规定使游客被动地接受;另一方面,部分景区无法将游客流量即时信息和分流措施在游客游览活动前及时传递给游客,进入景区的客流总量的调控难度加大,致使部分分流措施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因此,实现景区与游客之间流畅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是缓解景区客流集中拥堵现象的关键。

(一)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的分流理念

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是在现有景区游客控制措施基础上的创新和完善,与传统游客控制措施相比,手机终端时空分流体系分流理念可概括为“四个转变”:第一,由“限流”向“分流”转变。景区现行的客流控制措施重在限制游客的游览行为以实现对客流接待量的控制,而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则是通过与游客之间的信息沟通,优化游客的游览活动选择,提升游客在景区内的观光质量,实现景区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客流量平衡。第二,由“事中控制”为主向“事先控制”为主转变。国内众多景区的客流控制措施大多为事中控制措施,而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则注重在游客进行旅游决策行为前通过景区与游客之间多途径的沟通交流来影响游客游览决策,实现对景区客流量的调节。第三,客流控制措施由“政策性”向“信息化”转变。景区传统的游客控制措施主要体现为景区管理部门制定的政策性规定,而智慧景区手机终端时空分流体系实现客流控制重在依托科技,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强化景区与游客之间的沟通,为游客实现合理的游览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第四,由“单向信息传递”向“双向信息互动”转变。景区控制游客数量主要是将客流控制措施通过景区媒介平台向公众传播,景区与游客之间为决策者发布者与执行者接收者的关系。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构建了景区与游客的信息双向互动平台,景区依托手机终端分流体系发布信息,同时游客也将自己的旅游行为和意愿通过平台反馈给景区,为游客实时了解景区信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式,同时也为景区收集获取游客信息创造了新途径。

(二)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的技术支撑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手机已实现广泛普及,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近几年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其在功能型手机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升和完善原有的手机系统和功能服务。智慧景区手机终端分流技术体系以智能手机平台为支撑,依托智能手机的移动网络、移动终端软件、短信息、手机二维码等功能,构筑景区与游客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完成景区与游客之间即时的服务和信息互动。景区手机终端时空分流体系包括内部技术支撑和外部技术支撑两大组成部分。

内部技术支撑依托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网络和通讯技术。智能手机是游客进行信息接收和反馈的主要媒介,智能手机与功能型手机在功能应用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功能型手机运算能力低于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运行基于JAVA或BREW,可运行的应用程序较少。智能手机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自行安装第三方服务商程序,扩展性能强,可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实现无线网络接入。因此,智能手机在应用程序和网络支持方面,明显优于功能型手机,手机的操作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智能手机的GPS、软件客户端等程序应用功能和高速便捷的移动网络操作为景区手机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提供了技术支持,依托手机网络和软件程序终端与景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

外部技术支撑包括景区信息中心、电子商务网站系统、通讯服务商和景区自助服务机。

景区信息中心是分流体系的信息发布主体,是景区智能手机终端游客时空分流体系的核心组成,承担对所收集的游客信息进行分析预测、景区信息传送、游客服务信息传输等功能。景区信息中心将分流体系内外部技术支撑相互串联,实现完整的信息循环,为游客和景区决策者两方提供了行为决策的信息支持,同时也为其决策建立了实现途径。

景区电子商务网站系统作为景区信息发布平台,其由景区网站、景区wap网站、景区微博三部分组成,为互联网用户和手机移动网络用户提供了景区信息获取渠道。特别是景区wap网站的建设使游客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广泛和便利,有利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景区信息的实时获取。此外,景区电子商务网站系统同时也具有游客信息的收集功能,借助网络平台,通过与游客的交流互动,可广泛而有效地收集游客的决策意向信息。

通讯服务商是景区与游客线下信息沟通中介,景区可利用通讯服务商的手机信息发送服务等业务功能,实现景区与游客线下信息发送和传递,但游客只作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通讯服务商在景区智能手机终端游客时空分流体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扩展了景区发布途径和信息接收群体,实现了景区信息的线下发送。

景区自助服务机作为小型的景区电子服务中心,其分布于景区所在旅游目的城市的游客集中的公共场所,如商业街、机场、车站等。景区自助服务机集票务服务、信息发布、景区咨询、游客信息收集等多功能于一体,是小型的景区电子服务中心。

(三)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的运作流程

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的运作需要内外部技术支撑共同作用,具体的运作流程如下:首先,景区信息中心通过对游客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向景区电子商务网站、景区wap网站(手机版网站)、景区微博发布信息,使游客获取旅游信息,为其旅游行为决策提供依据。其次,景区信息中心研发景区手机服务终端软件,游客在景区电子商务或wap网站下载终端软件安装到手机,景区借助服务终端软件提供票务预订、景区游客量实时查询、新闻信息发布等服务,为游客构建获取信息和实现服务的移动终端平台。同时,景区可将游客通过景区服务终端平台的票务预订信息反馈给景区信息中心,使服务终端软件成为游客服务信息预订的重要平台。再次,景区信息中心将游客通过手机服务终端的票务预订信息传输给通讯服务商,通讯服务商借助短信平台将游客的预订服务信息以二维码或其他代码方式发送至游客手机,实现景区的票务或其他服务预订。最后,游客将票务预订短信中的二维码或代码通过扫描等方式输入到景区自助服务机(自助机分布于景区所在城市的繁华地带及景区附近),自助机对游客输入的预订信息进行认证,进行信息确认后为游客提供景区RFID电子门票。RFID电子门票借助景区内的验票系统和信息统计系统,一方面加快游客进入景区的速度,避免因人工检票造成游客在景区入口区域的滞堵现象,另一方面将景区内游客的入园情况和景区内各个区域的游客数量信息实时收集。此外,自助服务机还可向游客提供次日或近几日的购换票服务,同时自助服务机将游客的门票换购信息及时传递回景区信息中心,为其他游客的购票选择提供信息支持。

图1 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的技术支撑和运作流程

(四)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的实现路径

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依托内外技术支撑推动景区客流的调节和控制,事先引导和影响游客的旅游行为选择,有助于景区游客时空分流目标的实现。景区游客空间分流主要通过景区门票销售的灵活化、利用科技影响游客在景区内的参观路径两方面来实现,景区游客的时间分流则通过门票自助销售、景区客流量信息发布来实现。

在空间分流方面,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借助景区手机服务终端、电子商务网站、景区自助服务机将景区门票销售的空间从景区入口区域扩展至网络和景区所在旅游目的地城市,缓解旅游高峰期因门票购买导致的游客在景区入口服务区的拥堵现象。景区手机服务终端还具有旅游线路推介和定位导航功能,为游客设计和引导合理的游览线路,解决游客在线路选择上的趋同性问题,平衡景区内游客的空间分布。

在时间分流方面,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利用景区自助服务机提供分时段游览门票,并将当天的景区门票按时段合理进行定量分配销售。游客在进行门票购买选择时,通过景区自助服务机可了解到预订当天各个时段的门票销售情况,完成分时段门票的选择和购买。通过时段门票对游客的游览行为进行事先干预,实现景区外部对游客的有效调控。此外,景区依托电子商务网站系统和通讯服务商的技术支持,将景区信息中心发布的客流量统计和预测信息事先传递到游客手机,以达到影响游客旅游决策选择的目的。

四、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对传统景区旅游服务系统的提升优化

对于景区而言,智慧旅游体系架构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景区内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向游客提供各类旅游信息化服务,并通过借助GIS数据库、旅游资源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游客资源数据库等后端支撑体系,为景区建立景区信息系统和景区服务系统两大信息化系统。其中,景区信息系统包括电子票务子系统、景区信息发布子系统、客流趋势与预警子系统;景区服务系统包括基于位置与身份识别的服务子系统、深度旅游引导子系统、停车场管理子系统等[12]。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对传统景区的旅游服务系统方面进行了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提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中的景区自助服务机和手机服务终端扩展了景区门票销售业务空间和信息收集功能。景区自助服务机和手机服务终端为景区提供了RFID和二维码两种新型电子门票形式,改善景区网络门票在线销售带来的支付不便和售票网点不足等缺陷,也可分流景区入口服务区门票销售处的客流。同时,还可以加快游客进入景区的速度,解决传统验票方式导致客流进入景区速度较慢的问题。

其次,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中的景区信息中心、景区wap网站和微博、景区手机服务终端、通讯服务商等构建了景区与游客之间的“点对点”景区信息发布系统。部分景区网站作为景区信息发布的主要平台存在信息传播广度不足的缺陷,而手机终端游客时空分流体系构建了信息发布、信息传输和信息接收的完整链条,可实现景区与游客之间点对点的信息传递,为游客建立便捷的景区信息获取渠道,同时实现游客与景区之间的信息互动。

再次,依托景区手机服务终端,构建景区内部的信息化服务系统。部分景区现有的游客引导主要以景区导游和电子导游引导为主,无法满足大多数游客的需要。景区手机服务终端可开发景区内部定位功能软件,游客可下载软件在景区内完成精确定位,从而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导览服务。

最后,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是景区客流趋势与预警系统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分流体系以景区信息中心为核心,利用移动智能手机平台、景区自助服务机、通讯服务商,形成了客流信息收集、分析预测、信息传递、客流信息发布的完整运行机制,有助于景区对客流的事先预警、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工作的实现。

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景区游客时空分流体系是智慧旅游在景区客流管理中的体现,符合景区未来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在当前景区对客流控制的过程中,智慧旅游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客流控制措施,将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传统的价格分流、门禁分流、即时分流、景区协作等措施相结合,才能使景区游客的时空分流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通过对游客的时空分流,在保护景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同时,提升游客在景区内的参观质量,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1] 牛亚菲,谢丽波,刘春凤.北京市旅游客流时空分布特征与调控对策[J].地理研究,2005,24(2):283 -291.

[2] 邱厌庆,戈鹏,任佩瑜.基于九寨沟景点负荷均衡的时空分流导航研究[J].资源科学,2010,32(1):118 -123.

[3] 冯刚,任佩瑜,戈鹏,等.基于管理熵与RFID的九寨沟游客高峰期“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10,24(2):7-17.

[4] 霍云霈,杨新军.太白山游客空间流动结构分析及优化策略[J].西北大学学报,2009,39(2):321 -324.

[5] 冯刚.景区时空分流导航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1-5.

[6] 郭伟,贾云龙,邓丽芸.我国智慧景区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132-133.

[7] 党安荣,张丹明,陈扬.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2011(9):15-19.

[8] 邓贤峰,李霞.“智慧景区”评价标准体系研究[J].电子政务,2012(9):100-106.

[9] 葛军莲,顾小钧,龙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智慧景区建设探析[J].生产力研究,2012(5):183-184.

[10] 邵振峰,章小平,马军,等.基于物联网的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J].地理信息世界,2010(5):12-16.

[11] 左齐,艾昌勇,唐捷.基于模式识别的智慧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安全防范系统[J].中国园林,2011(9):33 -35.

[12] 陈刚,童隆俊,金卫东,等.智慧旅游——南京之探索[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9.

猜你喜欢
客流分流时空
客流增多
基于4G和5G上下行分流策略研究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跨越时空的相遇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镜中的时空穿梭
NSA架构分流模式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一种铝型材上模整体镶嵌式分流模结构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