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里“灵修”

2014-01-07 08:38时茜
优雅 2014年1期
关键词:心灵

时茜

如若不能调整心灵舒适度,那么除了工资被税,情商智商也一样会被税。

第一部分、我们为什么爱灵修?

一:相由心生,学会放下

前段时间天后离婚,皈依佛门的传闻甚嚣尘上,虽无定论,但网上“佛缘阁”之类的店铺生意顺势兴隆起来,从佛珠到佛龛佛像,甚至佛香的销量都翻了几番,到朋友家串门,也忽然多了打坐垫和案头的抄经纸,茶后闲聊,言必及某某心灵导师,回家路上翻手机里朋友们转发的微信,竟然三分之一的关键词都是“正能量”或是“心灵花园”。人说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如今这架势俨然是要与眼前熙熙攘攘人流如梭的物质世界分朝而立,搭起另一个心灵世界藏身。

安妮宝贝早年间推荐过的一本书《空谷幽兰》,讲到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寻访散居山间的隐士,探寻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修行。避世隐居、躬身耕作、精进智慧是这些人的关键词。这本书至今一版再版,但除了少数一年只需要在特定时间和区间里工作的精英以外,真正能安心隐匿在深山里修行的人少之又少。大隐隐于市的“灵修”转为轻便版本的“都市修行”。

“灵修”这个词在旧时代盛行的各类宗教流派里早已有之,道教的《道德经》、佛教的《心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或是基督教的《圣经》,都可以看做各派弟子们修行的“参考书”。而新时代的都市灵修则清简了许多,较之繁复的劫持条框,它更着意在“放下”、“改变”和“重新发现”这些关键字的解读和延伸上。在当代灵修倡导者们看来,灵修更像是一场个人在内心纠结中挣扎并最终解放自我内心的战争;或是一次和上帝的跨界合作,只是个人在合作中做得越少越好。“放下得失心,放下概念,放下自己”最终才能回到本源,抵达一种“真”。

有人鄙夷灵修者不务实,但两者的心理稳定度、归属感、幸福指数的确不可同日而语。只身在大城市闯荡隔年就得搬回家、相亲回来如鲠在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同事不惜工本明争暗斗最终上位……这些挣扎内心戏又岂能事事话人知。年长日久,海淘的顶级化妆品也难掩疲态。“你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在当下这个语境里可不是说你阅历丰富,那是说你上了年纪。相由心生,如若不能调整心灵舒适度,那么除了工资被税,情商智商也一样会被税。

不能说现代“灵修”的初衷就是为了“逃税”,它的存在也并非只有现世意味,就像大多“灵”字的关联词组一样,灵修在一定程度上是试图通过心灵的修行唤醒内心深处的小宇宙,在命运的wifi覆盖不到的地方联线自救。从现代灵修倡导者们的视角望去,你仿佛可以看到隐匿于内心深处的心灵自我从自身本体里升腾出来,自空中鸟瞰,独立于任何负面情绪之外,充满了旁观者和救赎的气质。

安吉丽娜·茱莉不是某一宗教的虔诚教徒,但她总是不断寻求生命本质,最终让自己的灵魂皈依了“行善”。在采访中她曾经说过:人是应该有精神归属的。从诸多国籍的养子到走访难民营地,为他们振臂求援都是善举,皆在灵修。“我曾经疯狂过,我曾经狂野过,我却从来不是个坏人。我正在尽力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做更多的好事。”她可以这样评价自己。

2012年一场名为“如是”的摄影展览开幕,是演员郝蕾与著名时尚摄影师畏冰两人的跨界之作。郝蕾剃掉头发,一袭白衣,行走在印度古老的风景里,随行的畏冰记录下这些点点滴滴的虔诚。“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心的力量却停滞不前。当人们放慢脚步,试图从重负中解脱时,却发现心灵比身体更加疲惫。”为了抚慰和自己一样心灵困顿的人们,她以纱加身、无拘无束,与其说是一次朝圣之旅,不如说是一次引领众人呼唤静谧的心灵回归之旅。“灵修不是增加,也不是减少,而是与真实的自己相遇。阿凡达里有句台词是I SEE YOU,听到这句话时我哭了。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被看见,看见不是说我看见你的人,而是我看见了你的灵魂。对,那个是很重要的。”

二、你我都是潜在的神秘主义者

获得今年布克奖的新西兰女作家,耀眼的“黄金女孩”埃莉诺·卡顿曾借其笔下人物之口这样描述我们的生活:

每件事情都有一个范例,我做过的所有事情都事先有一个模板、一个公式、一个模型,是公开的,是看得见的,是为人熟知的。所有我会遇到的事情,其形状我都事先知道,在我遇到它之前就知道。模板总是先于现实存在,先于我个人的体验存在,先于某件事情具体到我个人的情况而存在。我从电影上、从电视中、从舞台上学到了有关爱情的事情。我学到了公式,然后我就运用它,这就是我处理事情的方式,我的全部生活。

——这何尝不是所有现代人的全部生活?

在我们真正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出自我意识之前,已经按照既定的模板生活了很多年事。但矛盾在于,现实往往不是美好愿望的翻版,而将来也常常偏离轨道。相信爱情的往往会遭遇爱情的背叛;相信真理的常常会被真理所欺骗。生活更像是各种随机拼凑,总有一些人因为人性的软弱而伤害别人,总有一些人因无辜的懵懂而被伤害。那些灵山宝刹里旺盛的香火便是极好的证明,绝大多数人都曾遇到过各种足以对个体心灵造成灾难甚至毁损的挫折。

这种时候,你会发现个体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个体心灵对于伤害或者灾难的感受不尽相同。我们像所有其他人一样会犯错误,有可能一觉醒来忽然被意义问题所困扰:每天加班有何意义、手机通讯录里存几百个号码有何意义、假笑奉承或客气应酬有何意义、银行存折上不停增长的数字有何意义?这种时候如果不想一蹶不振或者干脆一死了之,那么必然会像其他人一样寻求信得过的方法修复自己、重塑自己。然而个体的选择其实无比有限,能做的无非是:

方法一:皈依某个宗教,把自己交托给神灵。上帝或者佛祖的存在都是因为人类这种生物的脆弱和懒惰,不愿亦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只好把自己不能解决的一切问题连同心灵一起一股脑交付给某个至高的存在托管。

方法二:回归自己的心灵。反求诸己,修心,正心,养心,回溯自身心灵深处,通过反省、关照等手段疗愈生命中的伤痛,于静默中观察自我心灵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体认自己的成长,最终体悟到自身的价值,臻于充满喜悦感恩的平和心态。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灵修。

比较起来,方法二要简单得多,其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更容易被现代都市人所接受。非要解释的话,本质上属于不可知论的范畴——承认冥冥中神秘主义的东西存在,却又并不逼迫你去相信某个具象化的神灵,看起来很美,接受起来很简单。是以有那么多的伟人,诸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乔布斯晚年都走上了不可知论的神秘主义道路。

因此,现代都市人如此容易被那些心灵鸡汤文字所抚慰,如此容易在向外受挫之后反诸向内,从个体本身的身、心、灵中汲取继续下去的勇气和能量,将自我当成一个可以反复开采的富矿,深挖究底。只因我们是凡人,当宗教将自身越抬越高遥不可及,我们能倚靠的,不过只有自己。

骨子里,我们都是潜在的神秘主义者。

二、现代灵修的基本派别

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灵修已经从神秘的宗教领域泛化到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在西方被视为与运动健身并列的保健行为。无论是承袭而来的古老传统,还是现代改良而成的新法,在时下的大众灵修界,有八种形式最为普遍,影响力巨大。

1,内观

梵语念作“毗婆舍那”(Vipassana),是佛家灵修的一种,也是时下西方最流行的一种灵修形式。内观的意思是“在当下”,放开思想,尽情驰骋,在思想的狂欢中感受超然。内观时的关键在于呼吸,要学会将呼吸视为观察的对象而不是单纯的行为。改变呼吸节奏意味着能量的改变,但呼吸变弱时,说明你的能量正处于低潮期。

2,坐禅

坐禅曾是佛家的重要修行手段,到了现代,被简化为“打坐”的形式,是一种轻度但持续时间较长的灵修实践,需长时间保持挺直坐姿。坐禅对呼吸要求不高,也不要求改变呼吸节奏。坐禅与内观的方法背道而驰,不能纵容思想,而是要让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通常为一段经文、一句箴言或者一个典故上,这被成为“心印”。这样一来,坐禅的难度也大大提升,没有专门的指导很难真正入门。

3,超在禅定

超在禅定派的原型来自于古印度教的吠檀多派,动作上有点像坐禅——背打直、盘膝呈莲花状,但口中须念诵咒文,从而达到提升注意力的作用。动用的技巧比内观和坐禅更多,是一种更高级别的灵修。超在禅定通过观察呼吸来确定一个人的状态,其修炼目的在于超脱肉体,因为肉体的能量是受干扰的,不稳定的。因而超在禅定所修炼的对象也不是自身个体或世俗生活,它要求要摒弃一切有损于“心”的尘世欲望甚至理性的思考。

4,昆达利尼瑜珈

和超在禅定一样,昆达利尼瑜伽也是由吠檀多衍生而来。“昆达利尼”(Kundalini)在梵语中指的是人体内的能量涌动,也就是生命力。修炼目的就是为了感受生命力的运动,乘着这股力量进入无穷境界。修炼者需全神贯注把握呼吸气流,当它通过每一处能量中心时,都使其上行,通达天灵盖。昆达利尼瑜珈要求主动控制呼吸,运用气流使能量向上。

5,气功

气功是道家修行的一种常见形式,它通过对呼吸吐纳的控制,实现能量在体内各器官间的循环,这种流通的途径就是“经脉”。气功的关键在于“气”上,也就是呼吸,以及三处重要穴位:天枢穴(肚脐下两寸)、膻中穴(胸膛正中)以及神庭穴(前额正中)。气功是以呼吸控制能量的修行技巧,其中没有心理因素,因此对情绪和思考的修炼没有多大作用。

6,具象引导

时下非常流行的灵修形式,修炼者只需要全神贯注于某一图像或想象自己身处某一环境中。比如说想象自己躺在草地上,头顶是湛蓝的天空。气息仍是重要部分,但不需要主动去控制。这一修行的动力来自外部(想象出来的环境也是外部的),因此修行者显得相当被动。具象引导是一种新兴的灵修形式,没有深厚渊源。要与催眠区别开来,关键就是修行者所想象的画面是自己创建于脑海,而非听从他人暗示。

7,恍惚修行

恍惚并不是某个具体的流派,而是对一种精神状态的统称,其特点包括部分丧失感知力、自我意识失控、抛弃理性思考以及暂时失忆。这类体验一般会经由激烈的音乐、药物、剧烈呼吸以及催眠来实现。因为会导致感知力丧失再加上可能的被动催眠,恍惚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的灵修形式。不能说它是真正的灵修,但它的确是绝大多数普通人都感受过的一种心灵状态,比如喝醉酒的时候。

8,心律冥想

顾名思义以心跳和气息为核心:在持续有节奏的深呼吸同时,留意心脏附近的能量系统,以心跳来确定自我。关注呼吸,加强呼吸,学会控制气息,随着脉搏跳动去感受气流在血脉中的循环,从而学会控制能量的循环。控制了能量,也就控制了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反过来,良好的状态也能保持心脏健康。

第三部分、她们的生活,究竟有多好?

一、灵修倡导者

张德芬:灵修是扩展内在空间的生活方式

职业:身心灵作家/心理治疗师

代表性观点: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内在世界,架构和扩展自己的内在空间。因此她的个人身心灵网站名字也以“内在空间”为名。

原本,张德芬是一个地道的都市女白领——台湾大学企管系毕业,担任台湾电视公司新闻记者和主播多年,其后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了企管硕士的学位。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风光的好工作、优秀的好丈夫和两个可爱的孩子兼得,意气风发走在幸福快乐的康庄大道上,夫复何求?可张德芬忽然发现自己不快乐,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都说四十不惑,但四十岁的张德芬却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很纳闷自己为什么拥有外在的一切,却非常不快乐。我总是那么容易生气,有人让我伤心我也气,让我沮丧更气,让我恐惧也气,反正就是一大堆的愤怒,很不开心。”于是2002年她辞掉了自己的工作,停止向外发展,转而向内心探寻,研修瑜伽以及新时代的各类心灵课程,研究如何让自己快乐起来。

与传统意义上大多数人认为“心灵修行是很高层面的东西,只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之后才能有闲暇去追求”的观点不同,张德芬认为现代人要面对的不是基本物质问题,而是欲望的高涨。“只有你先认识到钱不能带来永恒的快乐,只有往内心深处走,才能找到长久安定的喜悦。”她把身体比作房子的架构,而心(情绪和思想)便是房子的软装修,灵就是这个房子的空间。所谓的“灵修”,就是要去扩展内在的空间。可行的办法有很多,比如说跟孩子玩儿、去户外感受大自然的振动频率和律动;又如看一本书,在过程中跟作者进行无声交流;再如做瑜珈、太极拳,跟自己内在联结……

从《遇见未知的自己》到《活出全新的自己》再到《重遇未知的自己》她所表达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一切的压抑局促终究都是我们内心编织的网束缚的结果,为了谋求某种“应该会幸福吧”的结果而强迫自己去经历一个“不幸福”的过程,这是一种常识性的错误,只有在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喜悦才会最终积累起幸福的一生。

张德芬语录

“我深信当你把你的内在世界调整得很好的时候,你的外在世界就会自然而然变得很顺利。”

“灵修不是所谓的修行、修炼,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当你真心想要一件东西的时候,全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喜欢独自行走,喜欢自然,喜欢沉默,喜欢与自己独处,1969年出生的素黑做过很多工作,包括艺术行政、文化编辑、网站高级管理、网上电视主持、情绪教育顾问,曾在香港多所大学担任客席讲师。1997年赴英国南部小镇布莱顿隐居两年之后回港,开始专职从事写作、艺术和心性治疗。

心性治疗,就是从心出发,强调人要了解自己的心,看自己的心。素黑说,心性治疗所谓的“心”与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家所指的“心”不同的是,老庄的“心”说过于玄妙,很难系统、科学地去把握,不具操作性,放在哲学和宗教中都可以,但用在治疗上不行。心性治疗立足于科学之上,意在从身体本身去开发,美国匹兹堡大学有一队研究小组专研心灵治疗,素黑参照此种方式,是香港第一批使用心率协调测试机的心灵导师,用以测试客人的心与身的协调性。

素黑多次强调,作为心性治疗师,首先必须了解治疗对象身体的状况,知道他们的生活规律、身体欠缺什么,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展开治疗。心性治疗遵循的程序是身——心——灵,这是一个平衡的三角关系。“我把治疗对象当成自己,所以心里非常沉重。我会想象在一个场合里,他/她的爱人怎么对她/他说话。我自己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提醒我的治疗对象,给他/她两个方面的建议。”

每次觉得不堪重负,素黑的应对方式便是出走,短则10天,长则一年,出走是她的灵修方式,是学习自爱和心灵净化的重要食粮。

素黑语录

“真正幸福的女人,必须具备以下大部分条件:情绪稳定,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充实的精神世界,经济独立不依靠别人,觉知并适当地管理自己的欲望。”

“我不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虽然知识和表达能力是最方便的权力工具。我不迷信知识,宁愿花一辈子学习观照自身,和参透爱的能量。生命,原来就比我们脑袋可以想象的更深邃更谦逊更细腻更温柔。活着的意义,于我也许是成为修行者和启导者,在爱的润泽下沉默和聆听。”

“我们没有忘记伤痛的理由,只要转化它,回到爱的关照中,所有的记忆都是安详的历史,让自己成长。”

工作之后的第4个年头,孟想背起一个大包开始了一次长途旅行。从北京到青海到西藏到加德满都,乘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去越来越远的地方。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她把生活简化到极致简单:吃饭、睡觉、散步、发呆。突然有了大片的时间面对自己,孟想开始思考:你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内心渴求什么?为什么如此地不得安宁和恐慌?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后半生?何时才能获得安全和自由?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让孟想生平第一次发现了指向内心的维度。

旅行结束重新回到城市之后,孟想感到从未有过的身心清明,她开始了一段新的恋情,新的工作,新的住所。就在她以为全新的生活在自己年轻的脚步下缓缓铺展开来的时候,似有戏剧性的“轰隆”一声巨响在耳畔响起,然后是全盘崩溃——

先是体检发现自己患上肺结核。但因为是传染性疾病,不得不有意识地拉开和别人的距离,孟想渐渐变得分外孤立和孤绝。父母之间硝烟四起。亲密好友在一夜之间因车祸去世。原本视为避难所的爱情也顿生波折,两人各自在自己的困境里举步维艰,不愿互相折磨而选择分开。一夕之间,生活里到处都是冰凉的壁垒,所有可能的出口似乎都已经被堵死,孟想发现自己无处可逃。办公室隔间里、马路中央,或者是傍晚的公交车上,随时泪流满面,她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一度滑入抑郁的深渊。

在那段最为黑暗的日子里,孟想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求自我治疗之道:哲学、心理分析、中医、油画、意象对话、舞蹈治疗、塔罗疗愈……对于每一门课程她都似抓住救命稻草般全情投入,致力于多种疗愈途径的整合。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审视自我、探索内心,一条心灵成长的路在孟想面前打开。2008年,孟想创办了《心探索》杂志,她说,要把心灵探索带给她的丰盛和救赎,介绍给更多的人。

孟想语录

“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你要决定为自己负责,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自己的情绪、健康全部交给朋友、恋人或者医生。你可以寻求帮助,但你必须为自己负责。”

“很多人都在追求‘心灵成长’,甚至有些朋友经常会跟我提起‘开悟’这个词,我想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能让你从心底里喜悦和放松的东西是什么,你要不要试着把它们找出来,然后好好地经验它们。哪怕是钱、欲望、是控制、依赖、被人瞩目和破坏,都不打紧,因为它们需要被看到,被经验,然后,才有可能被穿越。”

“所有真诚地生活着的人们,纵使你此刻正遭受孤独、痛苦、病痛、煎熬、挫败以及生离死别,请追随心灵的微光,因为终有一天,我们的生命将经过试炼,得到净化。而这一切,不是祝福,而是确知。”

二、量身自己的修行计划

“你究竟改变了什么?是变得更富有,还是更自信?”

“你得到了什么?是战胜痛苦的力量,还是面对未知的勇气?”

我们问自己,也问着无尽混沌。

张德芬曾毫不避讳地说到:“我并不喜欢‘灵修’这两个字,毕竟灵修和修行是不太一样的,修行比较严肃认真,而且带有一点宗教的意味,我觉得用灵性成长可能比较让大家能够接受。”

在灵修仿若变成了如高尔夫俱乐部会员一样身份象征的当下,张德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企图用灵修去得到想要的东西并非灵修的真正目的,目的并不能导向良性的结果。

如同几乎所有人刚接触灵修时那高涨的热情一样,她也有过看似良好的“灵修蜜月期”,“好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原来还有这样看人生和事情的方法,原来真有能量这种东西,一下子眼界大开,兴奋得不得了,尤其是刚开始。可是上完课,high一阵子之后,又觉得不行了。就像上了瘾一样,必须再去上课,才能舒解那份渴望。很多人就像这样沉溺其中,却没有关注到自身力量的成长,以至于到最后觉得修了半天都白修了,反而更加困惑。”

忽视自我,仅沉溺于灵修课这样的“蜜月期”,就如同派不上用场的花拳绣腿,虽然对人世百态、世事无常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然而在面临艰难的人生功课时,这一切都是无用功。反之,只有忽视技巧,直面内心,方能变得真正强大。

知行合一

曼曼是家庭主妇,最让他头痛的是两个非常调皮的双胞胎儿子。这时候,她已经接触灵修一年左右,但每每却在双胞胎面前情绪失控。这让她不断在懊悔——修行——失控——懊悔的循环中反复。

直到她看到素黑的博客《別沉溺修行》。里面提到“沉溺于认知上的灵性满足,却逃避面对面的每个当下和别人相处,懒于或不敢向身边的人合情理地交待,负责任,付出时间和关怀,照顾对方,把自己放下。”“这种人,不过还在忙于自我装饰,却不知修行的最终目的,原是做一个能清楚知道自己的想和行,能跟自己和别人相处而不增添伤害和破坏的人。”

她开始意识到所谓的每天灵修,都是形而上且不切实际、建立在空想基础上的,无意义且容易陷入死胡同。知是一套,行是另一套,那么这个人将永远是分裂得不到解脱的矛盾体。“真正的生活,真正的相处,才是真正的修行,不是咀里念经讲道,思想里幻想成佛成道。”

在打通了这层关节之后,曼曼放弃了傍晚在儿子们造成的各种噪音中的“无意义静坐”,开车带着他们去各种各样的游乐场所,有时候也参与到他们的游戏中。渐渐地,他们开始依赖与信任妈妈,从而更愿意沟通。

终于,曼曼找到了自己的灵修之道。

我的灵修,只适合我自己

小西接触灵修已经有两年了。

买灵修相关的书籍来看,每日沉思静坐,两年间,她言谈举止日渐温婉。她也无数次跟朋友说,灵修改变了她很多。

而两年前的她并非遭遇了悲怆事件或碰到了人生难关。那时候,经历了7年爱情马拉松的男友向她求婚,新房子装修妥当,工作终于有了升迁,前途一片光明。“职场女强人还是家庭主妇,我仿佛都可以任意选择。”

一次在机场的书店里,小西买了本《在爱中修行》,她意外发现,有时候与男友吵架带来的烦心添堵,在书里竟然能找到解答。随后她开始在一次次地出差路途中有意识地搜集素黑的书籍,真正开始接触“灵修”这个词语并身体力行。

接下来的日子,她没有参加任何一个培训班,也没有加入类似于修行群体的任何组织,只是在网络上搜寻着一些相关的资料,买了不少的书籍,看了不少相关的电影,进行着“小西式的灵修”。

“我会用纸笔记录,但并不把这当做每天的必修课和作业;每天的沉思静坐我并没有给自己规定特殊的时间与地点,到了后期,已经能达到随时想要静下来就能静下来的状态;有些仪式化的东西我都没有照办,我相信,太多的仪式化反而束缚了思维本身。”

在小西的理解中,灵修就是心灵的修行,与宗教无关、与知识结构无关、与派系无关,就如同佛门讲究“心中有佛,所见皆佛”一般。“我追求的就是内心的宁静,善良多一点,锋芒少一点。以前经常尖牙利嘴不饶人,凡事都要争输赢,仿佛人生就是修罗场,我必须从各式各样的业障里杀出去,才能拨得云开。当渐渐发现这样的状态只能让我愈发苛责自己、苛责身边人时,我开始了灵修。”

看清人生中的障碍

作为天蝎座,了了从小就对灵魂深处的内容感兴趣,对自身和外界的碰撞所产生的一些偏执反应曾经很困惑,于是主动寻找答案。之后,她在胡因梦那里接触到了“灵修”的概念。

灵修初期,在最困顿无明迷茫的时候,她更倾向于找组织,有人提点,有人映射,有人做参照,有人提供方法,很多想不通的东西便能理顺。但头脑上的清醒跟心灵的真正回归又是两回事,当理论和方法都掌握了,更多的是需要进行个人的修行,冥想只是其中的一种,更重要的是对应生活本身进行每一个当下的觉察,去追问情绪背后的东西。于她而言,灵修能帮她看清人生中的每一处障碍,用健康的方式清除,使自己走向真正的成熟。她倡导灵修跟每一个当下都产生联系,融入生活,而不太赞成抛开生活,像僧侣一样进行纯粹冥想式的理论灵修。

“灵修最重要的作用是让人变得心如明镜,能在每一个当下迅速根据环境和自身情况作出最最适合的反应。我们很多人都在求一个终极的永恒,其实说穿了,很多人头脑里的永恒就是不变,当你能够根据外在环境的阴晴圆缺作出变化时,也就是与天同步了,能与天地保持同步走,自然是不变了。”

第四部分:灵修,你需要一张地图

摩洛哥

灵修关键词:沙漠 爱情

推荐地点:卡萨布兰卡 马拉喀什 菲斯

摩洛哥,撒哈拉沙漠边缘的清凉绿洲,地中海岸边的北非花园,三毛和荷西在这里成婚,开始了无尽的流浪;亨佛莱·鲍嘉和英格丽·褒曼在这里重逢,演绎了经典的《卡萨布兰卡》。

摩洛哥就像一个彩色魔方,每一面都是不同的城市,白色的是卡萨布兰卡,红色的是马拉喀什,蓝色的是菲斯。

“世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有那么多的酒馆,而她却走进了我的。”鲍嘉没有想到和旧情人褒曼会在卡萨布兰卡重逢。70年过去了,老城里曲折的石板街边的Rick's café的老唱机还在低低呢喃着《As Time Goes By》,彷佛时光从未流逝一样。不如点一杯薄荷茶,看山坡上林立的白色房子,街头穿白色长袍的阿拉伯男人。在被称为“不眠之火”的马拉喀什,逛一逛香料市场,领略热情繁忙的古城;在菲斯,感受各种已经流传千年的手艺和工匠铺,住一晚古宅客栈……在俗世的各种喧嚣中,释放身与心的能量。

印度

灵修关键词:瑜伽

推荐地点:瑞诗凯诗

这里被喜马拉雅山群环绕,印度母亲河恒河从山间蜿蜒而过,是传说中印度教湿婆神修炼的地方。作为修行者之都以及瑜伽静修的圣地,据说有数位瑜伽大师和苦行圣人居住在这个印度北部小镇瑞诗凯诗(Rishikesh)。

瑞诗凯诗是一座完完全全的的素食之城,甚至连一枚鸡蛋都没有。街头四处闲逛的流浪牛,身着布衣的苦行者,伴随着每天飘荡在恒河两岸的晨钟暮鼓颂歌吟哦。这里有几百所瑜伽静修所,开设有初学者的入门瑜伽课,是瑜伽灵修的绝佳去处。在半山坡上的瑜伽修行室,往往有一间四四方方的大房间,四周木窗一律敞开,只有风声穿堂对流,没有音乐,也没有空调风扇。老师坐在房间前的硬石平板上,带领学生开始瑜伽修行,动作难度由浅到深。双手合十,自胸腔深深吐气,体内杂糟随气势排遣出去。闭上眼睛,你能感受晨间土地散发的湿热,阳光从窗外渐渐改变照射的方向。彷佛宇宙间一切有形都归于无形,都融进你的耳膜和心灵之中。

秘鲁

灵修关键词:失落文明

推荐地点:马丘比丘

南美大陆上谜一般的国家,这里成长过最深邃的文明,失落过最迷幻的文化。在这里,没有人知道哪儿是事实的开始,哪儿是神话的结束。

“我看见石砌的古老建筑物镶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间,激流自风雨侵蚀了几百年的城堡奔腾下泄……”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在《马丘比丘之巅》中这样写道。一千多年前,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产生了辉煌的美洲文明印加帝国。帝国传承500年,却被西班牙殖民者一举灭亡,只留下不朽的巨石建筑和神秘的文化。作为印加帝国仅存的遗迹,马丘比丘高耸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脊上,成为印加帝国失落的空中之城。在这里,石块垒着石块,空气接着空气,时间连着时间。

从喧嚣城市来到这座寂静空城,往昔的繁华盛景似乎尽在眼前,那种消逝的空虚却又更加强烈。一种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竟然消失的无影无踪,除了绳结,没有留下任何能够破解的文字记录。你站在这里,却活在过去。

尼泊尔

灵修关键词:尘世 佛国

推荐地点:加德满都 蓝毗尼

连绵起伏的山峰俯视着人间净土,阻隔了周遭纷扰,肤色各异的人们虔诚修炼,享受着简单的生活,追求生命的完满。这里是佛祖释迦摩尼的故乡,这里的民众有超高的幸福指数。在尼泊尔灵修,不用担心入世和出世的角色转换太繁琐,毕竟,这里的尘世和佛国只有一条街的距离。

加德满都是一座艺术之城,城里神庙林立,屋檐廊间的木雕技艺巧夺天工,在街头石阶上闲坐聊天的市民,平和安逸。黄昏时,洞察世间万物的“佛眼”更显肃穆,嬉戏的猴群也停止玩闹,很人们一起凝视加都,宗教、艺术和市井生活融为一体。而释迦摩尼的出生地蓝毗尼,到处都是枝繁叶茂的菩提树,树与树之间挂着重重经幡,空气中弥散着香火烟气和梵音经声,虽然僧人、信徒和游客熙熙攘攘,却又觉得无比清静。微风轻拂、风动幡动,阳光透过树叶落下斑驳树荫,有松鼠蹦跳而过,从街头远远望着佛祖沐浴的圣池,此时身在尘世,心至佛国。

伊朗

灵修关键词:诗意 传统

推荐地点:设拉子

只身走过古老都城的废墟上,听过清晨大清真寺里虔诚的诵经,尝过集市里分发的蜜水,才能真正透过神秘面纱,感受久远未灭的文明和那个盛产波斯舞娘和波斯猫的神秘国度。

古代伊朗才子多,菲尔多西、萨迪、哈菲兹、鲁米……设拉子城造就了很多波斯大诗人。设拉子被称为“玫瑰和夜莺之城”,就缘于这个城市的两样特产:玫瑰和诗人。因此,这座千年古都,虽然古朴传统,但并没有其它老城的沉重感,反而多了些浪漫和诗意。就像城里外表威武雄壮的卡里姆汗城堡,其实里面却是另一番天地:宽敞庭院里有整齐的果树,芬芳的鲜花,清凉的喷泉,雅致的室内装修和家具,还有头戴面纱的漂亮波斯姑娘。

俗语说,哈菲兹和萨迪教会了伊朗人怎么说话,花园和庭院教会了伊朗人怎么居住,而银器与细密画则教会了伊朗人什么是风雅。从某种意义上说,设拉子代表了正统的伊朗文化。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东西方文明像流水般沁润着设拉子,来自北方草原和南方沙漠的游牧民族,像一块块巨石一样滚入城市,最终变成一把把温柔的细沙。

猜你喜欢
心灵
心灵奇旅
心灵奇旅
心灵的感恩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心灵安慰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胆小的心灵
唤醒心灵
为心灵搭桥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