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呆子与文化人

2014-01-09 23:46陈卫华
散文百家 2014年1期
关键词:艾芜书呆子知识分子

陈卫华

朋友小聚,酒兴正浓,一人嘲讽另一人为“书呆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对方很是不悦。饭局霎时变得尴尬,平添了些许凝重。毕竟,“书呆子”是知识分子最忌讳的词之一。

无论哪个社会群体,都会藐视书呆子。不对书呆子流露出或多或少的鄙夷,似乎自己的身价都降低了。即便书呆子本人,只要没意识到或者不认可自己是“书呆子”,也会责无旁贷甚至变本加厉地鄙视“书呆子”。

“书呆子”首先是一种酸腐的气质——说话文绉绉,动辄引经据典、搬弄典故,讲些让人半懂不懂的“道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早已成为书呆子的代名词:满嘴之乎者也,却道不出半句柴米油盐的话;清高自持,却不能维护半分尊严;穷困潦倒,受尽凌辱,又不去努力营生;唯一的本领就是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

书呆子沉浸在故纸堆里,乐于清理陈年老账,在古久的旧事中寻找乐趣,与日新月异的社会格格不入,甚至完全不通人情世故。某名牌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庆祝七十大寿,面对满桌宾客,声称自己唯一的爱好就是古典诗文,今天就按顺序背给大家听听。老教授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摇头晃脑背了两个小时,丝毫觉察不到周围异样的眼神,最后还是在客人的苦劝下才停止背诵,勉强吃起了生日蛋糕。

据说,危难时刻最能显现人的本色。而书呆子面临“绝境”也不脱文绉之气。“文革”时期,上海一位教古代文学的老先生,被红卫兵的玩具手枪吓瘫,扑通跪下身去:“小将,小将,不要开枪!我下有妻儿,上有老娘。”能在极度恐惧中脱口造一首合乎韵律的仿古“诗”,折射出时代苍凉和人性扭曲的同时,又明显渗出老先生异乎寻常的书生气、学究味。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喻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就会才华横溢、气质高雅。而书呆子似乎读了很多书,俨然懂得很多大道理,却远远不能树立文质彬彬、光彩夺目的君子形象。书呆子见识短浅还自命不凡,笨手笨脚还四体不勤,反应迟钝却又神经脆弱,麻木不仁却又敏感多疑,疑神疑鬼却还极易受到哄骗。他们容不得半点轻辱,而自己言行的可笑又极容易遭到不解和鄙视。

一个人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自封为小人、流氓、恶棍,而通常不会以书呆子自居,更不愿被外界称作书呆子。小人、流氓或恶棍,都是不好缠、不可惹、不能得罪的“爷”。而一个人被定性为书呆子,虽昭示着其本性纯真和心地善良,却更隐含着他不仅傻、还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绝大多数书呆子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懦弱,卑微,无力应对挫折与不平。受人欺负的时候,或满脸通红低头走开,或顶多文绉绉来个“他母亲的”便悻悻离去。书呆子只能寄希望于别人脸色好一些,得到一点赐予的尊重,或者少受一些白眼。

书呆子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那些完全不谙世事的典型书呆子,在现实中向来少见,仅供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平添生活笑料。非典型的书呆子,却在世人的偏见中大量涌现。高级知识分子把事办砸了,便被归咎为书呆子空谈,干不了实事;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接手工作,不能得心应手,就被定性为纸上谈兵的书呆子;更甚一层,一个读书人如果口舌不圆滑,社交能力欠缺,或者做某件体力活比不上普通劳动者,都有可能被斥为书呆子。

最容易对读书人产生偏见的社会,又视勤学苦读为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有失偏颇,却鲜明地昭示着人们视读书为正途大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成为千百年来家长勉励孩子悬梁苦读的金玉良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深深透出底层平民通过科考平步青云的无限希冀。注重功利和实用的社会环境中,求学通常不是为了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愉悦,而是以博取功名和得到实惠为最终指向。否则,纵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糟糕的就是书没念好却把人读傻了。

至于书呆子,不管书念得怎样,也不论身处何境,在道德层面本无可厚非。古往今来,书呆子中从没有过卑鄙无耻或品行败坏的记录,更没产生大奸大恶之徒,书呆子甚至有几分可爱。只是这种“可爱”表现为无用无能与不合时宜,自然传为市井笑谈,甚至成为永久的“经典”。

大凡知识分子,绝不愿背上“书呆子”的名声,却大抵乐于被外界称作“文化人”。毕竟,文化人通脱,书呆子死板;文化人生气勃勃,书呆子暮气沉沉;文化人富于创造性,书呆子唯有记忆力;文化人入乡随俗又卓尔不群,书呆子作茧自缚、一贯庸庸碌碌。同为读书之人,出类拔萃、机敏果敢,就“不愧是文化人”;傻里傻气、不通世务,便“像个书呆子”。

范进或者孔乙己的时代,读书人只有获得一官半职才显示出优越性,如果不能跻身仕途,往往就以传授学问和钻研学术为退路。投身宦海或者开馆授徒,似乎成了传统知识分子固有的归途。这两条路都不通,又没有相当的家底做支撑、缺乏一技之长的读书人,恐怕和孔乙己仅一步之遥,有时就差要饭了。元朝便有“八妓九儒十丐”之说,乞丐相比儒者只是“略输文采”而已。穷困、病痛、社会凉薄,成为潦倒知识分子诅咒命运的千年之声,至今余音不绝。

现代科技以惊人的魔力让世界万象更新,经济以巨大的推力让现实日新月异,传统的权力主宰型社会也逐步向多元迈进。现代知识分子获得广阔的职业选择空间,同时,作为精英阶层又被按照尽善尽美的标准要求着,稍稍做得不如人意,就有可能被指斥为读书读迂了。文科出身尤其从事文史的知识分子,还会突出地面对就业压力和世俗偏见。处于时代变革或社会转型期,现代文化人少了忐忑,多了泰然,迎风迎雨走出新途。

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陆步轩,就饱尝生活艰辛和世态炎凉。昔日的高考状元,先在家乡长安县小机关打理杂务,他埋头苦干、低调做人,却被视为软弱可欺;他为单位赢得空前效益,却唯独自己分不到福利;后来他又在单位继续进人的情况下首先下岗。接着,陆步轩诚实经商却屡屡遭受打压和排斥,被迫以羸弱之躯操刀做了屠夫。经历几番起落,几度波折,最终以惊人效率和良好信誉在屠宰销售业做出品牌。行进于人生的波峰浪谷间,陆步轩大度通融却又始终坚守底线,该说的就说,该做的就做,没给周围留下任何恶俗的笑柄,也由此赢得社会主流的尊重和理解。

从秦岭山麓的地埂田头到未名湖畔的波光塔影,从书生意气、激扬文字到商海沉浮、八方奔波,从寒窗苦读、胸中万卷到磨刀霍霍向猪羊,说不完的黑色幽默,道不尽的心酸苦楚,戏剧般的大开大合与出其不意,一切都在陆步轩笔端化作耐人寻味的涓涓文字。他的纪实作品《屠夫看世界》便以独特视角,展示当代中国的变迁、社会关系的微妙尤其是“官本位”体制下的人性之痛,并且鲜明昭示着:命运就是用各种不幸来促使人的成熟,考验人的耐力;人生的苦难的宝贵之处在于,当苦难最终被战胜之后,它就成为受难者的财富。

非常状况下,读书人还要以文弱之身频频接受生死抉择。民国时期,受新思潮影响的艾芜,二十出头便因不满学校的守旧教育和家庭的包办婚姻而远走他乡,徒步浪迹四川和云南山区,又辗转战火纷飞的缅甸和马来亚。他长期和匪帮、灾民、逃兵、偷马贼、私烟贩子、城镇苦力混迹一处,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屡次受到猜忌,甚至几遭暗算。但艾芜没有吓瘫,更没有跪地求饶,而是巧妙地与“狼”共舞,又不加入“狼群”,还在困厄中处处找寻乐趣,在最排斥读书人的环境中有尊严、有品位地生活着。历经世事的磨砺和心灵的荡涤,艾芜将这六年传奇般的经历凝聚成铿锵有力的文字,史诗般再现艰辛而瑰丽的南下之旅,生动展示边缘人物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风貌,于是有了蜚声文坛的短篇小说集《南行记》。

陆步轩、艾芜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述说着落魄知识分子的强者哲学与达人境界。真正把书读通的人,既能傲然面对一切风霜雪雨,又会调整处事方式以适应环境变化,与时推移却不随波逐流。他们将知识分子精英话语、都市平民话语乃至江湖俚语,应用得灵活自如。他们埋首书斋,又绝无书呆子的半分酸腐;寄身市井,又保持文化人的操守;浪迹天涯,更兼具侠客的豪情与士人的儒雅。

真的文化人,执著而不偏执,自嘲而不自欺,温和绝不软弱,果敢绝不鲁莽,谨慎绝不迂腐,调适自身又不丧失自我。知识分子的风骨、市井逸民的洒脱、江湖儿女的侠情,在他们身上相得益彰,熠熠生辉。纵然艰难险阻,纵有荆棘密布,也总会云开雾散,峰回路转,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地。

陆步轩式的轶事,在社会中并不常见;艾芜式的奇闻,在现实中更是难以找寻。但大约说明,现代文化人也会频频遇到冷眼和排挤,受到不公的待遇,甚至承受难以想象的磨难,但绝不会深陷泥潭无法自拔以至酿成悲剧。因为,他们内化了书籍中的一切精华,并且远离了“呆气”。

至于一名书生,是纳入文化人,是归为书呆子,或者属于其他类型,自有其脊梁、其性灵还有脚下的路为凭证,周围的某句话是不足为据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西藏中学)

猜你喜欢
艾芜书呆子知识分子
试论抗战时期艾芜乡土小说的启蒙精神
萧军和艾芜小说中的侠文化比较分析
跳和跃
致青年作者
赞艾芜
shū dāi zi gǎn jī书呆子赶鸡
眼镜+贝雷帽=书呆子的风骚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