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2014-01-13 10:42江曾培
中华儿女 2014年1期
关键词:古村落村落乡愁

江曾培

刚刚过去的2013年底, “乡愁”一词火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引起普遍的关注与赞同。

“乡愁”,本是个文学的用语,余光中的诗,董桥的书,都一再抒发了“乡愁”。“乡愁”,体现着人们对家乡的怀念与相思,也表达着远离故土的游子的忧伤与愁情,所谓“千里作远客,五更思故乡”是也。家乡故土是生活的根,如唐代诗人刘长郷所说,人们都有一颗“緾绵的乡心”。

如今,这一诗化的语言,为政府的文件所引用,体现了政府在推进城镇化中,充分对人文传统的尊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对人们精神情感生活的尊重。在改革和建设中要大力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存,不要把城乡弄得面目全非,使“乡愁”再也无从寄托。

这当中,是特别要重视对古村落的保护。我国是农耕大国,拥有众多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古村落,不仅山青水秀,环境幽美,而且建筑独特,文化遗存丰富,村村面貎不同,都是特定的“这一个”。人们“緾绵的乡心”,往往就是从这里萌动的。

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的自然村正大速度锐减,自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其中不少是该保护的传统村落。笔者小时是在农村的外婆家长大的,那个美丽而幽静的村庄,一直让我梦魂牵绕,前不久我回了一趟家乡,特意去了这个村子,美好的回忆却被击得粉碎,可说是梦碎了。

各种民族文化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剔除的是浮华,留下的是经典,经过这样厚重文化熏陶的人,内心才能美好而丰沛。这种文化精神上的皈依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它深入血液,是我们灵魂深处的韵律。只有内心怀着文化、肩上担着历史的人,才能够担当家庭与社会赋予的使命。承载着人文历史的传统村落就具有这种价值,它们对培养华夏民族的文化格调、文化品位,发挥了润物无声的作用。

城镇化不可避免的会使一些村落消失,但是正如农业部长韩长赋所说,城镇化不是“去农业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每年提高超过1个百分点,2012年达到52.6%,城镇常住人口已多于农村。按这个速度,再过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可能会超过70%,而届时全国人口也将达到15亿的峰值。这就意味着20年后的中国仍将有大约4.5亿人生活在农村,因此要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镇化要带动新农村建设,而不能取代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而应各具特色,相互辉映。

而新农村建设,既体现在要营造现代之美,也体现在要发扬自然现之美。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尊重这种自然之美,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同时,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体现个性之美。如果千村一面,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而这些正是传统古村落的魅力所在。因此,要特别保护古村落,对古村落只宜在保护中开发,而决不可乱并、乱拆、乱毁,中国人的根在农村,保护好传统的古村落,是保护了人的精神家园,保护了民族的精神家园,使人们世世代代都能“记得住乡愁”。

猜你喜欢
古村落村落乡愁
乡愁
乡愁
基于文化符号理论的旅游古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油画《村落》
引发海啸(下)
回头一望是乡愁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