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警察尤建华

2014-01-13 10:49张向永郝涛
中华儿女 2014年1期
关键词:老山建华战友

张向永 郝涛

“老尤走了。”

2013年9月3日晚上,江苏省南通市出租车司机张海燕强忍悲痛发出了一条微博。询问电话接连打来,“你说是谁走了?”“尤建华,我们的好大哥!”

9月3日中午,南通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警长尤建华开完工作部署会,正准备上路执勤,突感不适,被同事紧急送往医院,却一去不回。

战火纷飞的老山前线,他曾“起死回生”,而这次,他永远地离去,带着无限眷恋。

下午五时,英雄长逝,生命之钟在50岁停摆。

在以尤建华命名的“老尤查报站”里, “接待热情一点、说话温柔一点、笑容多一点、办事快一点”几行大字依然静静地挂在墙上,温暖着每一位来这里办事的群众。

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他的照片同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陈列在一起,感动着千千万万的参观者。

在战功卓著的“济南第一团”营区内,矗立着5座英雄雕像,他曾是唯一在世的主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和国军人。

天地呜咽,大江含悲。

9月5日,尤建华追悼会上,吊唁的人群络绎不绝。市委书记、市长来了;远方的战友来了;他热心资助的学生、结对帮扶过的“女儿”来了;他曾经帮助过的军属、捡到物品的失主来了;查报站附近的群众、甚至素昧平生的市民也来了……

南通,一座城,为一个人,举城哀伤。

英雄

——国防部长称他“老山雷博士”

1963年7月,尤建华出生在如皋市白蒲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81年12月,18岁的尤建华光荣入伍。1987年4月,尤建华所在部队开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担负老山地区防御作战任务。

尤建华的同乡、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友徐新铭告诉记者,在老山防御作战中,尤建华时任工兵排长,主要担负我军前沿排雷开路、破障设障任务。

1987年4月,尤建华带领一个小组到老山主峰1073阵地东侧执行任务。这里沟深坡陡,杂草丛生,环境十分险恶,小组的同志们都争着要下去。尤建华说:“我是组长,我去!”

绳子捆在腰上,一头让战友们抓住,尤建华操起排雷工具,一步一步地往前爬行,一针一针地探雷破障。这一次,他冒险前进90多米,排出地雷50多颗、重新布雷326颗。

1987年10月,尤建华在多次执行秘密潜伏开路中,先后勇敢突破敌方多个阵地的火力控制,共排除地雷294颗、爆破筒302节、炸药400公斤,并于千难万险中最终炸掉了敌方的屯兵洞——那可是敌人用于偷袭我阵地的跳板啊!

徐新铭清楚地记得,刚接防阵地来到某部工兵连二排,吃饭时发现全排才做了几个人的饭。人呢?谁也不回答。饭后才知道,这个排先前上来27个工兵,最后只剩下7个人。甚至阵地上养的狗,大多也带有雷伤。

当时在老山前线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地雷一响,国家来养”;而对于工兵来说,则是“地雷一响,立即火葬”。

在执行任务中,尤建华多少次与死神较量,而他总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作战中,尤建华始终做到“第一条路先走、第一颗雷先排、危险时刻先上”。令人难以置信地是,他多次把战友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而他自己却经历“死”过一次,差点儿回不了人间。

徐新铭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是1988年4月的一天,尤建华沿着我1073阵地,通过地道攻入敌604 阵地后,在一处不便伪装的暴露地段被敌人发现,来自敌方的炮火足足轰炸了三十分钟。身边50多位战友一个个倒下,头部遭受重伤的尤建华也被炸昏过去,炮弹掀起的泥土将他的身躯掩埋在深深的弹坑中。

那一次残酷战斗,我方整个战场几乎全军覆没,战友中带着重伤存活下来的只有3 人。阵地上,为国捐躯的战友尸体横陈,惨不忍睹。有的身首异处,有的粉身碎骨,根本无法辨认。当时,前线传回消息,都说尤建华“牺牲”了……

同乡战友们得知尤建华战死沙场,一个个洒酒相祭;部队发出了阵亡通知书,并为尤建华建了墓碑;消息传到家乡,亲人们设灵堂,为他立了牌位,操办了丧事,砌好了坟墓。

奇迹发生在三天之后。我方人员清理战场把尤建华挖上来的时候,竟然发现他的眼睛还能眨动。

抬回战地医院抢救了6天,尤建华奇迹般的“复活”了。待他伤愈出院归队,部队首长和战友惊诧万分,一开始竟没有敢与他握手的,他们不约而同地问:“你牺牲几个月了,怎么又回来了?”

尤建华说:“是的,我‘死过一次,又活过来了”。

至于尤建华的亲人们,直到地方政府通知其家人收看电视上关于尤建华的这段传奇记录时,才知道尤建华那一回没有死,遂将他的“遗像”从墙上拿掉,并铲平了他的“坟墓”。

此后,尤建华本人受到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亲切接见,而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视察老山前线接见尤建华时,称他为“老山雷博士”。

1988年5月6日,邓小平签署命令嘉奖老山防御作战部队全体将士,并以中央军委名义授予战功卓著的5名个人荣誉称号,其中步兵第79师237团工兵连排长尤建华被授予“排雷英雄”。

据统计,尤建华在对越防御作战中,不畏艰险,机智勇敢,与战友共同执行任务176次,单独执行任务62次;亲手排除地雷1100多颗、84火箭筒爆破器10具,破障开路2800余米;27次冒敌炮火执行设障任务,埋雷1200多颗、设置爆破筒250多节。

去世前几天,尤建华接到一个电话后,兴奋异常地告诉大队长黄建华:我最近要回麻栗坡看看!

原来,中越自卫反击战纪念馆原定近期搞一次重大的纪念活动,特邀曾参加越战的英雄人物出席,老尤作为当年的“排雷英雄”名列其中。

那里无边无际的丛林,那里鲜血染红的土地,那里长眠着的曾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这一切,怎么能不让他魂牵梦绕!

“谁曾想到,如今老尤自己也长眠九泉,永远地失约麻栗坡了……”黄建华满怀悲痛地说。

警察

——“因为有你,我的车轮上镌刻了平安”

1999年,不愿“躺在功劳薄上‘的尤建华主动申请转业,选择当一名人民警察。作为战斗英雄,尤建华本可以跟组织提要求,选择一个更好的单位,但他不愿给组织添麻烦。还有一个很少提及的原因是,他要帮一个战友实现遗愿。

当年在老山前线,尤建华和一名河南籍战友同住一个猫耳洞,两人在聊将来的愿望时,战友告诉他退伍后想回老家当警察,“警察能抓坏人,跟军人一样,还能继续穿制服……”聊到尽兴处,河南籍战友看到尤建华的军装已经破旧,执意把自己的军装脱下来换给尤建华。不料几天后的在一次战斗中,这位战友不幸壮烈牺牲。尤建华暗暗发誓:“兄弟一路走好,有机会我一定替你完成遗愿,当好一名警察。”

收起军功章,深藏功与名,尤建华到南通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查报站当了一名普通的交警。从警后,他从头开始潜心钻研道路交通管理业务、拜师苦练治安查报技能,在繁华的城乡道路上,在边远的城郊卡口,无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他坚持从查报站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从违法犯罪每一个嫌疑查起,总结出了“一看、二查、三问、四追”工作法,筑牢交通治安管理的屏障。

2008年12月16日凌晨三点多钟,尤建华在外出巡逻和纠违过程中发现一名男子神色慌张,遂主动出击,依法盘查,抓获刚刚在一建设工地盗窃 4 麻袋金属扣件价值3000元的沐阳籍犯罪嫌疑人张某。

工作较真的尤建华,身体早就发出了“预警”。在查报站工作14年,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他都坚守在一线执勤。尽管长期患有高血压,也很少请假或让同事代班。2009年“五一”期间正值车流高峰,而查报站当时只有4名民警,人手一时忙不过来,尤建华主动放弃休息,坚持工作。由于长时间劳累,导致血压升高,满脸涨红,腿部一按就是一个深深的凹陷……这一幕恰巧被到站巡查的徐建华支队长发现,立即叫人强制性将尤建华送到医院检查,一量血压,血压达到200,当即被留院治疗。

但当同事们离开后,尤建华也偷偷溜回了查报站,坚持一只胳膊打着针,吊瓶挂在墙壁上,另一只胳膊仍坚持正常工作。影响工作,我站在这里,路上就会多一份平安。”尤建华说。

考虑到尤建华的身体状况,组织决定将他调离查报站,到任务相对轻松的机动中队工作,这也是尤建华生前的最后一份工作。机动中队的任务是路面巡逻,尤建华的工作比在查报站时还有辛苦,机动中队中队长陆汉清感同身受。

“老尤干工作太拼命,说实话我都有点吃不消。”陆汉清说,他和尤建华一个班组巡逻,尤建华基本上不休息,从来没有午休过,今年夏天南通市对大型重型车辆开展集中整治,陆汉清被尤建华拉着大中午上街巡逻。“中午街上的警力薄弱,大车司机也会趁这个时候多拉快跑,路面隐患大大增加。”尤建华说。

“如果不让他去,他就会跟我急眼。”陆汉清说。没办法,陆汉清担心尤建华的身体,每次都会牺牲午休时间,跟着尤建华一起去午间巡逻。

从警14年间,尤建华先后查纠各类交通违法1.8万余起,协破案件453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498人,查扣嫌疑车辆近百辆,被誉为“特别能战斗的查控能手”。他创造了南通公安交巡警系统查处违章车辆最多、破获案件最多、得到锦旗最多、群众“零投诉”的奇迹。

2009年10月,南通市公安局破例将尤建华所在的教育路查报站命名为“老尤查报站”。

“不简单!不简单!不简单!”前往考察的公安部副部长杨焕宁连声感叹道:“你值得我们大家好好学习!”

2010年1月,首届“江苏省十大爱民警察”评选结果揭晓,深受人民拥戴的尤建华以高票当选其中。

颁奖晚会上,主持人深情朗读了组委会给尤建华的颁奖词:“你用赤诚,纺织畅通的路网,守护城市的大门;你用微笑,疏解我的疲惫,吹落车身的风尘。因为有你,我的车轮上镌刻了平安!交巡警,我们向你致敬!”

好人

——“把简单的事办好了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了就不平凡”

2013年9月5日下午4点30分,灵车载着尤建华的遗体驶往南通市烈士陵园安葬。通往陵园的钟秀路两侧整齐地停放着100多辆出租车,司机们下车拉开条幅:“老尤爱民,民爱老尤,我们永远怀念你”……

他们永远无法忘记,每到夏天,尤建华都会用保温桶泡满一缸茶叶水,为过往司机解渴;平时查报站配有打气筒、胶水、电源插座给过往群众补胎、充气、充电……

灵车驶近,百余辆出租车集体鸣笛,用尤建华熟悉的汽车喇叭声,送英雄最后一程。

出租车司机张海燕是送别队伍中的一位,回想起与尤建华的相识,眼泪不住在眼眶里打转。他告诉记者,六、七年前一个隆冬的深夜,一个骂骂咧咧的醉汉爬上车来,要求出城前往僻远的观音山。张海燕有点害怕,行至老尤查报站时,想丢下醉汉回头。尤建华理解张海燕的担忧,也放心不下醉汉的安全,便主动上车陪着张海燕把那个醉汉送到家。

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尤建华经常应邀到张海燕为队长的爱心车队传经送宝;爱心车队里哪家有个红白喜事,也有了尤建华亲切的身影;哪个爱心队员有个大痛小病,尤建华也会带上慰问品前来探望……

2010年,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和平年代》采访尤建华并录制了30分钟的专题片。尤建华说:“与过去相比,我实在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我牢记住这句话:‘把简单的事办好了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了就不平凡。只有扎扎实实把这些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小案、小事办好,才能实实在在地密切警民关系,进一步树立人民公安的良好形象”。

尤建华在查报站工作十余年,工作频繁调动,每调动一次,都使驻地老百姓难舍一次。

“老尤为我们做的好事实在是太多了……”三里墩村村民冯瑞宝一提到尤建华的名字就流泪,他清楚地记得,2008年春节,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侵袭了南通这座滨江临海的城市,路面上的积雪足足有一尺多厚。

这天早上,冯瑞宝早早来到村里的低保户葛门闩家。这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葛门闩本人有智障,父亲是抗美援朝老战士,几年前去世了;母亲年近九十,家中一贫如洗。

冯瑞宝一到葛家门口,就看到老尤正挥动手中的铲子,使劲地将房顶上的积雪往下扒,只见汗水夹杂着冰冷的雪水早已模糊了他的脸。冯瑞宝这才意识到,刚才一路走来,周边群众的家门前、出路口的雪都没有了,原来都是老尤带领查报站的人一早来铲掉的,为的就是让村里的老百姓们出行方便。

老尤对前来致谢的冯瑞宝说:“葛门闩的父亲是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军人。我也是军人,军人之间都是兄弟般的战友,我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兄弟过得这么艰苦。以后只要有我在,决不让他们娘俩儿饿着、冻着。”

大雪过后,老尤就给葛家送来了色拉油、水果和1000元现金。此后,老尤多次奔走于相关部门之间,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帮葛家盖上了三间新房。在新房完工之际,老尤带领查报站民警将凑齐的5000元钱塞到葛母手中。从此以后,老尤就将葛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每到逢年过节,都会登门看望,送些钱物,帮助添置生活必需品。

惊闻老尤去世的消息,91岁高龄的葛母老泪纵横地呼嚎“我少了一个好儿子啊!”

在南通,与尤建华一起参军入伍的战友中有19位长眠在老山前线。每逢春节、清明、中秋,尤建华总要到这些战友家中看望慰问,在战友坟墓旁或遗像前点根烟,敬杯酒,磕个头。

南通市公安局在整理尤建华档案时,发现他生前一直在资助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诸多牺牲烈士的亲属。2013年9月7日,就在尤建华牺牲后的第4天,交巡警支队法宣科副科长刘军和六大队二中队队长缪志刚一行开始了寻访之旅,所见所闻无不令人动容。

家住南通市下原镇花元头村15组2号的冒万才,大儿子冒新建烈士,是尤建华的战友,当年牺牲在老山前线;6年后,二儿子不幸患病去世;此后不久,老伴也因病撒手人寰;三年前,三儿子又因车祸离开人间。可怜的冒万才老人只能和两个孙女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是转业后的尤建华和其他战友的经常探望和及时资助,给冒万才老人送去了儿子般的温暖和精神的抚慰。

尤建华生前曾经资助广西河池市东兰县素未谋面的小女孩黄梦飞,每学期300元,一直坚持了3年。如今小梦飞就读于县城中学,已经是初中二年级的优秀学生。尤建华追悼会现场,14岁的黄梦飞泪如雨下。她泣不成声地说,听到噩耗就一路赶来,无论如何也要与恩人“尤爸爸”相见第一次、也是最后一面。据悉,除了黄梦飞之外,尤建华生前还资助了另外4个贫困孩子就学。

凡人

——用清贫的精神家园守护英雄的阵地

2013年11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尤建华生前住过的家——南通市百花军宅苑71幢604室。90平方米的房子,装修陈旧,斑驳的墙壁四周有多处脱落;环视屋内,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没有成套的家用电器,客厅仅有一台旧彩电。而这套简陋的房子,还一段颇费周折的故事。

据原交巡警支队副支队长保晓冲回忆:2011年秋,他接到尤建华所在七大队大队长张进电话报告:“尤建华转业后带着老婆孩子租房居住,三天两头搬家。现在住的租住房,其产权单位限期7天,过后将被强行收回……他可是中央军委授予的‘排雷英雄啊!”

原来,战斗英雄尤建华,不仅服从组织分配甘当一名普通交巡警,而且在住房等福利待遇上也从来不张口,不伸手。眼下,他一家三口挤住在南通监狱一处闲置的小套房里。

保晓冲放下老面子,亲自向南通监狱副监狱长求情,如实介绍了尤建华的英雄事迹,恳请这位分管后勤的老同学帮忙。与此同时,保晓冲又向时任支队长倪正炎作了汇报,征得同意后即与时任市人事局副局长、军转办主任尹建新取得联系,邀请他参加七大队举办的庆“八·一”军转干部座谈会。

就在这次座谈会上,也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尹建新,被尤建华居功不傲、有难不张口的高尚情操感动。并当即表态:近期解决,不能再让英雄受委屈!三天后,尤建华终于通过贷款形式拿到这套房子的钥匙。

百花军宅苑是南通市委市政府专门为安置军转干部建造的。那一次,尽管仍然享受到先前的房价优惠,但对尤建华一家来说,也是一笔很沉重的经济负担,直到去年才还清了房贷,而其中有两万元还是从亲友处分别借来的,至今尚未偿还。

与尤建华同乡的郭爱萍,1988年8月与当时还是军官的尤建华完婚。婚后天各一方的9年中,妻子郭爱萍以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辛勤种地养家糊口,终日操持繁杂家务,精心服侍一家老小,尝尽了军人夫妻两地分居的酸甜苦辣。

1997年,郭爱萍随军到部队,1999年随丈夫转业来到南通。最初,郭爱萍被安排在濒临倒闭的第二化工厂,由于效益不好,被长期“借”在醋酸化工厂做“临时工”,5年中,每月只能拿到不足500元的工资。直到2005年企业改制,她才被醋酸化工厂聘为正式职工,每月工资也不过千元。

有人对尤建华说:“你干吗不帮老婆找个好点的工作?你是英雄,找政府一定管用。”可是,尤建华天生就是个死心眼,从来不为私人的事情去麻烦组织,他自始至终没有为妻子的工作问题找过任何人。

“没有人比我再了解他了。他骨子里心地善良,没有私心,也是个要面子的男子汉。虽然我曾经做过妇科大手术,身体一直不好,家里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但我从不想让他为难。”郭爱萍深知尤建华的秉性,她自己的工作再苦再累,回家后也不提一个字。惟有一次,因为儿子的工作问题,她向丈夫开了口。

那是2009年年底,他们的儿子尤明来到离家较远的某船厂实习。数九寒冬,尤明独自去上夜班,路上骑电动车也要有30分钟的行程,父母很不放心,刚刚胃出血病愈出院的尤建华便骑着摩托车与妻子一同护送。途中,看着父子俩如此辛劳,郭爱萍实在忍不住,便给丈夫提出“老公,你可不可以去找找领导,为儿子安排一个好一点的工作?”

“老婆,你给我添乱啊?再说了,也不能为了我们的儿子去抢了别人的机会呀!”尤建华当即回绝了妻子的请求。

尤明理解父亲的选择。大二暑期的一天,天气非常炎热,尤明在南通经济开发区当创建文明城市志愿者,一天外出办事时看到父亲正在路面上执勤,辛苦地打着手势指挥交通。当时的气温高达40℃,父亲制服的前襟后背已经被汗水湿透。尤明见状立即让司机停车,他下车给父亲递上一瓶矿泉水,可父亲说什么也不肯喝,硬是让尤明喝,并嘱咐儿子注意多喝水,别中暑。

“他是一个英雄,对自己还这样严格,我有什么理由让父亲为我托人、说情?”尤明说,父亲从小就教育他要独立,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原来,自转业从警的那天起,尤建华就定下三条“铁律”:不向组织伸手要官,不给组织添麻烦,不用职权谋私利。2007年3月的一天,有一东台籍的驾驶员因交通违法被尤建华扣了证,也不知当事人从哪里知道他家的地址,晚上拎着好酒好烟来找上门,请尤建华放他一马。老尤拒收了礼品,讲清危害,说得违章者答应第二天就去处理。

在交巡警岗位上工作14年,尤建华当的“最大的官”就是查报站站长。朋友们总是关心地劝他:“老尤,你真傻,你是获得过全军‘排雷英雄称号的英雄,为什么不找找领导,换一个轻松一点的工作,而成天站在马路上晒太阳,喝西北风”。尤建华却总是笑笑说:“不管自己生活得怎么样,但我还活着,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完整的家,同死去的战友比,我幸福多了。”

南通有一位名叫顾晓斌的诗人,惊闻尤建华不幸殉职,悲痛之余作了一首题为《江城子·忆老尤》的词:

铁马惊雷浮云秋。功名淡,似水流。砺山带河,风雨不言愁。从容人生话知足,境如水,少欲求。世间生死本无休。驾鹤去,万里游。秋冷月残,江海岁月遒。丈夫不知名已就,鸿飞冥,人心留……

责任编辑 陈晰

猜你喜欢
老山建华战友
老山兰——战士的魂
战友永在我心里
来生还要做战友
米沙在书里
可怕的事
变变变
阿呜想做猫
民工给你上一课
窗外
猎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