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普尔到索罗斯——论心理学对西方当代经济学的意义

2014-01-14 09:10朱金娣ZHUJindi
价值工程 2014年1期
关键词:波普尔索罗斯经济学

朱金娣ZHU Jin-di

(江苏省灌云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灌云 222200)

(The National Treasury Centralized Payment Center of Guanyun,Jiangsu,Guanyun 222200,China)

20世纪30-5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逻辑实证主义流派一直影响着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直到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哲学的出现,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证伪主义是波普尔在经济学中的遗产,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意义,它强调“不断证伪”和“逼真度”,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理论契合颇深。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的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并预言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灭亡。波普尔却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有规律可寻,而人类社会的变化却是无规律的。从批判理性主义的角度,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分析性的批判,但是他批判的对象不是马克思本人,而是一些所谓的“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这种庸俗的马克思主义不具有科学性。同时,他又是对马克思的经典经济学的更新者。在他看来,科学的理论不适用于普世,“真伪不对称性”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

乔治·索罗斯是一位运用哲学的思维来判断经济形势的金融家,在伦敦经济学院受其导师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哲学的影响下,提出了反射性理论。他将这一理论运用到金融证券实践中,并获得巨大成功。他认为参与者对事实的认识是有限的,不像经济学上经常假定的理性人以及对市场拥有完整信息,同时他认为事实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其内在的客观性最终决定走向。尽管刚开始,卡尔·波普尔对于索罗斯的经济能力并不看好,但他从推销手袋做起,二十多年后,无疑已成为现代经济世界中的一股强势力量。

他的“彻底可错性”观点认为,人类的思维和客观之间存在扭曲,不完全了解这个世界,也绝不可能有人掌握绝对的真理。在较深的层次上,他与波普尔的科学观产生根本性的分歧,明确表示完全不赞成波普尔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统一的思想。在他看来,相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非客观性显而易见,社会科学完全模仿自然科学是不正确的,还可能有不好的结果产生。

就知识层面来说,索罗斯对于西方当代经济学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和掌握。他只是就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有初步的认识和批判。他认为经济学最核心的思想应把经济学当作自然科学来研究,达到观念和概念的“均衡”。其次,索罗斯还批判了经济学的方法论。经济学在经济学研究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以概念、数据及输血模型为基础,是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索罗斯强调了经济研究方法的实证性、均衡性等。他对于经济学的科学性也给予了批判,要改变信念,用“可错性”替代“科学性”,彻底否定自然科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适用性和确定性。然而,他完全赞同波普尔的反对归纳法推崇演绎法。

从上述简要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索罗斯的经济思想与西方经济学的本质差别。

从研究对象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对立关系。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理论上来说是否定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有着“西方经济学是庸俗经济学”的论断传统,强调当代西方经济学脱离了对经济本质的分析,只描述了经济现象的表面联系,不能触及到经济问题的本质。他们的基本立场是坚持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总体分析。①肯定了马克思经济思想的伟大成就,同时也认为马克思经济思想应与传统经济学思想相互学习。

在经济学的认识中,人的行为是受外在刺激的一个良性反应,与受到的内在心理刺激并无大的关系。反观心理学,则认为人类的行为是以一种自觉的、理性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学与经济学不同,不推崇“理性”,他们认为理性并不完全影响人的行为决策。总而言之,经济学重视外在刺激,而心理学则重视内在刺激。不仅如此,经济学趋向正规化、逻辑化,而后者更强调问题的本质特征。尽管两者在这方面存有差异,但在某种程度上同样会出现一定的融合和交叉影响。

心理学在经济学领域中一般有两类:一是运用心理学能够解释经济学中的一些现象;二是心理学同样也能解释经济学不能解释或者解释不全的现象。例如在金融领域中有很多现象是以往的经济学难以解释清楚的。

现今的市场经济是自由的,价格决定了生产的方向,而消费者是有权利和有能力去决定他们是否要在商品上消费。理性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假说何理论等形式。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②就房地产行业来分析,房价的持续抬高离不开人们的从众心理在作祟。从心理学角度看,从众心理是现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一种非理性思维,在经济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羊群效应”,原先是指在一群羊中有一只羊突然跑起来,其他的羊也会跟着一拥而上。因而,在市场上,一小部分有影响力的人做出某个决定,往往就会引起大众跟随。房价的逐年增涨,这本是正常的现象,但涨的太快就不免是由于一部分人的从众心理“炒”出来的。这种非理性思维是盲目的,往往会使人失去客观的判断能力。这就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的结果。

所以,实践证明,心理学的发现和运用大大的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为经济学能够更加完善地解释人类的行为提供了创新的见解。近年来,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新发现和实验成果使得传统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遭遇被改写的命运,当代经济学不得不朝更加坚实的新方向发展。

注释:

①霍华德·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M].顾海良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64-70.

②毛泽东.实践论[M].人民出版社,1952.

[1]钱小虎.浅析宗教的世俗化倾向[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01).

[2]王亚平.论西方社会中的基督教[J].日本学论坛,1997(02).

[3]马占彪.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攀登,2001(S1).

猜你喜欢
波普尔索罗斯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波普尔政治哲学与西方理性主义的危机
索罗斯的背痛和梅西的点球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波普尔的真理观评判
索罗斯梅开三度,珠宝豪宅能否换来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