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建设——大学生道德培养的有力抓手

2014-01-14 09:10张秀凤ZHANGXiufeng王军WANGJun李云芳LIYunfang魏建春WEIJianchun
价值工程 2014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道德校园

张秀凤 ZHANG Xiu-feng;王军 WANG Jun;李云芳 LI Yun-fang;魏建春 WEI Jian-chun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 450011)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Zhengzhou 450011,China)

0 引言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力,但道德人格尚不成熟,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还处于多变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当前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新的成长环境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方便、快捷和一些满足感,同时也很容易阻碍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影响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的阵地,如何营造优化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1 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其在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器物设施中体现的特定的人文精神[1]。校园文化承载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其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作用是潜在的、无形的,它是通过“氛围”陶冶的方式,对每一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

1.1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道德的培养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一个积淀着学校历史、传统与文化的特殊之本。高校校园环境文化蕴涵着一定的道德追求、道德规范,对所有学生的道德培养起着“桃李不亩,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就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2]。具有自然情趣的园林绿化,不仅使学生心情愉悦,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通过观察和体悟自然之道,达到育化心灵的效果。

高校校园设施文化浸润着精神意蕴。例如,一些高校的草坪旁会有一些类似“小草也有生命,请爱护草坪”、“绿草茵茵,踏之何忍”等警示牌,学生通过对它的解读与领悟,学会与自然交流与对话,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提醒,会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尊重自然价值的科学发展观。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刻在石碑上,包蕴着审美性的人文文化品位,学生通过对它的解读与领悟,不仅懂得了要做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历史任务的道理,同时,学会与社会、历史、文化交流与对话,把校训中隐含的客体精神转化为自己的主体情趣和自我感受。

高校校园建筑把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浓缩、外化为易于被人直感的形象,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同时可以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例如,2011年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评出“全球最美大学校园”,入选的14个校园中,唯一上榜的亚洲院校是中国的清华大学。校园西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水木清华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东区校园则以上世纪50年代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90年代开始新建了现代风格的建筑物。这些建筑都在无形中对学生们起着鼓舞和鞭策的作用,进而使文明意识得以内化。

1.2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道德的培养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所学校所拥有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是学校的灵魂,它体现在学风、教风、校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中,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学风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良好的学风是一股催人奋进、开拓创新的巨大推动力,“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感染着所有学子们,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健康成长。例如,中国科技技术大学具有很好的学习氛围,并感染着每一个刚刚入学的新生,使他们一入学就懂得学习是照亮人生智慧的灯塔,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阶梯,是人类文明传承桥梁的道理,并使这种优良学风代代传承。

教风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人师表、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举止文明的优良品质,培养大学生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和执着敬业的献身精神。

校风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它们同样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着在校的所有师生们,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山东大学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其本身就是一个号角,充分积淀了这些高校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特质,悄悄的感染、激励、熏陶着所有的学子们,进入他们的头脑和心灵,直至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生活在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氛围中,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包容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3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道德的培养作用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些规范性制度、检查、监督制度保障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一些奖惩机制可以激起大学生的道德热情和冲动,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一些民主制度,如大学生代表大会制度、领导与大学生对话制度等,可以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社会发展、崇尚社会正义和公理的良好品质。

2 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几点策略

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高校文化建设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加强高校文化建设要从实处着手,开辟多条实施途径,多方人手层层推进,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2.1 增加高校文化建设的投入 增加高校文化建设投入,既包括软件的投入,也包括硬件的投入。软件的投入方面,要切实把高校文化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硬件的投入方面,主要指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队伍建设要做到有岗有人,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如校园的房屋建筑、道路交通、体育场馆、教学实验设备、花园苗圃等的投资力度。总之,学校领导要一手抓业务、一手抓文化,两手都要硬。

2.2 大力弘扬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大力弘扬校园精神文化,一靠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报告、讲座、媒体宣传等方式进行形势政策、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二靠引导。通过班会、团会宣讲校园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靠示范。可以将校友中的典型、老教师的风范作为弘扬校园精神文化的师表;四靠陶冶。整个校园,就是思想道德培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例如,在校园醒目位置安装传统文化经典内容;张贴名人名言、画像,在教学楼走廊布置励志格言等。这些都会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弘扬起到积极的作用。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文化建设中引领者,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承担着学术文化建设的责任和德育文化建设的责任[3],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引领学生品读文化、感悟文化、提升文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一言一行,直接或间接的全面而持久的影响着学生。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指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大学像不像大学,关键不在于高楼,而在于有没有大师。所以,要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2.4 拓宽高校文化建设的载体

2.4.1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改变单调的学习和生活模式,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而且能够提升思想境界,塑造道德人格。例如,开展大学生“无偿献血”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的爱心有了一个展现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学会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也使他们充分理解和懂得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培养了他们勇于奉献的精神。再如,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不仅服务农村,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同时,使大学生了解国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2.4.2 大力发展高校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价值观基础上的一个群众性团体,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4]。例如,大学生通过参加食品营养学会,不仅可以学到与食品相关的营养学知识,同时,那些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中会得到大家的尊重、认可,无形中便强化了大学生积极而健康的心理。而且,在社团举办的一些活动过程中,作为社团成员不仅要与社团内的其他成员沟通、交流,还要与社团以外同学、学校的一些领导、老师沟通、交流,使他们的交往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3 结束语

道德培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高校文化建设在高校人才道德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无可置疑,所以,要不断探寻高校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加大推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力度,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1]韩丽.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着力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4:146-148.

[2]夏湘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06,3:91-93.

[3]李萍,孙彩霞.教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角色分析[J].中国电力教膏,2012(19):104-105.

[4]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道德校园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