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以太谷秧歌为例

2014-01-14 09:10郭慧娟GUOHuijuan
价值工程 2014年1期
关键词:太谷秧歌舞蹈

郭慧娟GUO Hui-juan

(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焦作 454000)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chool of Music,Jiaozuo 454000,China)

1 太谷秧歌之正名

就目前来看,大部分资料都把“太谷秧歌”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小戏误称为“祁太秧歌”,好像不少人觉得这种称呼虽然不准确,但大家也都知道指的是同一事物,也就没怎么太在意。名字称呼事小,但关系着其历史渊源。笔者将本着对历史文化负责的原则,追根溯源,以还原真实的太谷秧歌历史容貌,为其正名。

太谷当地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庄王耍丑耍得好,正宫娘娘把头包,真龙天子唱秧歌,满朝文武把锣敲。”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确有庄王,这表明从公元908年起“秧歌”称谓已经出现。

到了明清时期,太谷地区商业繁荣,“商贾辐辏,甲于晋阳”,太谷在快速发展中成为了我国北方的商业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商业活动促进南北文化融合,从南方传来的花鼓戏、竹马与北方地区的踢球、旱船等民间小戏慢慢与“闹秧歌”结合,形成了以舞蹈为主的社火,和以说唱为主,加紧了简单故事情节的“地秧歌”。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太谷农村地区出现了好多农余秧歌班社——“窝儿班”。太谷商人们不断把这种秧歌传播到全国各地,“太谷秧歌”之名由此而得。太谷县范村镇西仉村“光绪十年,太谷德胜社在此一乐也”的舞台题壁,是太谷秧歌登上舞台最早的文字记述。

1951年祁县文化馆成立的“祁太秧歌研改社”着手秧歌的研究、改编和演出,以“祁太秧歌”为条目录入《中国戏曲曲艺大辞典》。这里才有了祁太秧歌这一称谓。

2 太谷秧歌内容与特征

①剧目,可记者共三百八十多个。广为传唱的有《看秧歌》《打冻漓》《偷南瓜》《送樱桃》《买高底》等。②音乐,较常用的绝大多数是七声音阶,调式方面有征调式、羽调式、商调式及角调式。唱腔中有三度音。其中落在“4”“7”的在音乐中很少见也是太谷秧歌的一大特色。③伴奏乐器有,打击乐:鼓板、马锣、铙钹、铰子、小锣、小镲、木头、云锣、镗锣、镗鼓、战鼓、碰铃。丝弦:板胡、二胡、大三弦、低胡、唢呐、扬琴、琵琶、笙、笛子。④表演,分行当(生、旦、丑)、特技、身段。⑤道具,较为简单,手绢、马鞭。大多是动作的模拟。⑥脸谱,面部略施粉黛。随剧目剧情的多样化,化妆也逐渐学习晋剧脸谱。⑦总体特点:1)内容贴近生活,唱腔与道白以太谷方言入韵。2)形式短小精干。3)既有快板又有歇后语。4)语言风趣幽默。唱词与主词之间垫词活泼。5)曲调丰富多彩。“一戏一曲”、“剧名亦曲名”。6)既可就地取材又可即兴编词。

3 太谷秧歌之价值与传承

主要价值:①历史价值。太谷秧歌的演变过程,真实地反映了太谷县戏曲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由于其真实反映当时人文、地理、政治、经济所以具有重要研究价值。②社会价值。太谷秧歌在晋中一带,由于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对太谷的社会发展其重要作用。③学术价值。太谷秧歌作为地方性的民歌体小戏,在山西乃至中国的戏剧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它的三百多个传统剧目和三百多首曲调,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④艺术价值。太谷秧歌“一戏一曲”,以嗓音定调,以方言取韵,以字词发声,以顺生行腔,表演内涵多种多样。

传承:五十年代后,国内有关文艺团体及艺术工作者先后到太谷采风,改编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1978年,太谷县秧歌剧团成立,在太谷秧歌的继承、发展上做了许多积极尝试,期间移植改变了《许九经升官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历史剧,《李双双》《补锅》《黑妮相亲》等现代秧歌剧。1988年,太谷秧歌协会成立。太谷秧歌发展进入繁荣阶段。太谷秧歌剧团、太谷秧歌协会实验剧团、太谷永红秧歌剧团、太谷建桃秧歌剧团、山西太谷艺术团五个专业秧歌剧团活跃在晋中、太原、吕梁等地。

4 太谷秧歌之现状与挑战

提到太谷秧歌人们就不得不提王效端先生,他在秧歌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方面可谓做到了德艺双馨。他的离世是太谷秧歌的一大损失。如今,优秀的骨干艺术家缺失,这对艺术的传承发展是很不利的。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使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不断提升。如何根据时代的变化去适应现代人的口味,这对艺术家们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太谷秧歌剧目流失较多,由于太谷秧歌的传承大多是口传心授所以随着时光的流逝,近四百个传统剧目现存两百余个,一部分秧歌只有其名而无其本,秧歌曲调也随之失落。舞蹈、曲目的研究与创新日益萎缩,创作工作停止从而严重制约了太谷秧歌的传承和发展。社会和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保护资金不足,这也造成了太谷秧歌的不断衰落。

5 太谷秧歌之创新

通过对多位秧歌专家和艺术家的访问了解到,秧歌现今靠戏曲较多。舞蹈动作多是戏曲台步、身段、特技。舞蹈动作也只是根据剧情的需要而做出强化语境和映衬故事情节的动作。所以,原本舞蹈动作且过多依靠戏曲的情况下,想要提取具有太谷秧歌特色的舞蹈动律元素是很困难的,需要下功夫。

从罗雄岩“动态切入法”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从太谷秧歌中提取舞蹈元素的三个主要途径:①多种因素。太谷秧歌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宏观,如自然环境、历史事件、民俗风习等影响;微观,如秧歌自身的表演场地、服装道具等影响。这些因素都是太谷秧歌形成这一风格特点的主导因素,从中提取舞蹈动作元素必须参考这些因素才能对动作做出准确的取舍。②纵横探索。纵:就是沿着太谷秧歌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追溯始末;横:探索太谷秧歌与其它学科、艺术形式的相互关系如,绘画、书法、凤阳花鼓。涉面越广,发现的文化因素就越多,有利于把握太谷秧歌舞蹈动作、动律的风格。③贵在升华。升华要在忠于其魂的基础上。在对秧歌中的人物内心情感揣摩的基调下,通过自然环境的寒冷多风以及当地人的穿衣打扮、民俗民风,主要以旦角为例来提取头、肩、手、脚等元素动作、动律。吸纳当地拳术——形意拳,利用两者对“身”、“形”、“神”的共同理解以及相同的运动规律,将武术动作融汇到太谷秧歌舞蹈中。通过对太谷秧歌曲调的反复倾听熟悉,利用艺术的共通性,通过音律、节奏、速度,主要以丑角为例,根据音乐轻重缓急刻画人物延展舞蹈。

6 结语

没有客观严谨的田野调查就没有理论上的发言权。看似是提取舞蹈动律元素,实质这其中充满了对整个太谷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的深入了解和深刻体会。它身后积淀的历史文化太过丰富,作为一个舞蹈理论工作者更是要潜心研究,多方钻研。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外来文化带给太谷秧歌的影响。新时期的到来意味着地方文化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新的面貌。将太谷秧歌这一古老的剧种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特点的同时对其创新产生新的魅力让现代人更加喜爱,还需要我们更多的钻研和努力!

[1]程锡景.太谷秧歌[M].西人民出版社,2005.

[2]程锡景.太谷秧歌音乐集[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3]田彩凤.山西舞蹈史话[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4]太谷县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

[5]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太谷秧歌舞蹈
太谷任村乡:小萝卜做成大产业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鑫炳记太谷饼: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成功举办
太谷:挑起总书记惦念的“金扁担”
冰上舞蹈搭档
昌黎地秧歌
我和舞蹈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