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

2014-01-14 10:39
齐鲁周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齐鲁黑人选题

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报告

只知独乐乐,不懂Ta乐乐。独生子女在情感上真成了“独一代”吗?网上流行恶搞#妈妈再打我一次#,小伙伴们纷纷盘点#你妈嫌你什么#:嫌我整天上淘宝,嫌我不打扫房间,嫌我不够淑女,嫌我不结婚……他们还喊出“爹妈千万别粉我”。两代人的隔阂似乎永远存在,于今尤甚。

2013,制度大年

站在岁末这一时间节点回望2013年,有太多的法律大事值得我们去盘点。在法律大事之中,制度的创设和修缮尤为令人瞩目。2013年,许多与法律相关的人和事成为舆论场上的主角。热门案件,便是注脚。岁末年终,当我们回味曾经的热案时,流动在字里行间的既有温度和感动,也有理性和反思。

最伟大的发明

《大西洋月刊》召集了12名科学家、企业家、历史学家和技术专家,对改变现代生活的发明进行了评选。本次调查最终选出了自车轮发明后人类社会最伟大的50项创新,排名前十的分别是印刷术、电力、青霉素、半导体电子、光学镜头、造纸术、内燃机、接种疫苗、互联网和蒸汽机……

中国失独家庭讲述失独之殇

中国出现许多失独家庭是因计划生育政策所致,这些失独家庭在加大力度呼吁获得补偿。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于1970年代末实施,提倡城镇与农村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中国政府表示,计划生育政策令中国少出生4亿人,避免令人口增长失控。不过,由于担心该政策损及经济增长,导致人口老龄化加速,中国政府目前计划调整该政策……

作为《齐鲁周刊》的老读者,感觉周刊上的很多文章就像涓涓溪水,能渗透进我的心,浸润,影响。前不久因为读了齐鲁周刊《咱的爹娘们》那组封面专题关于养老的文章,终下决心,在离我“一碗汤”的距离处为老娘买下了一套房子。虽然目前我也挺困难,经济条件还有些捉襟见肘,但依然感觉是齐鲁周刊影响我做了一件大事。

老爹2001年走后,老娘被我接到城里,一直住在城郊一处小院里,距我10多里路。母亲越来越老了,怎么处理她的养老问题一直困扰我:跟媳妇同一屋檐下,害怕日子久了闹摩擦;离的太远,又怕万一有个不测终生悔憾。曾想在不远处买套房子,既能“抬腿就到”,又不“抬眼就见”。无奈钞票有限,就一直拖着。《齐鲁周刊》上的《吕中、赵宝刚们的戏里戏外》那篇文章写到:“父母与子女家的居住距离不远不近,煲好一碗汤送过去刚好不凉,既可以方便探望老人又不至于住在一起……”果真如此。于是我坚定决心为娘买房。娘听后很欣慰,感觉日子蹬了底儿。她老人家高兴了,我也高兴,因此还谢谢《齐鲁周刊》。

——齐河县委宣传部石勇

齐鲁周刊有着广泛的视角,能够让我们看到许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2013年第51期的《黑人叙事》一组文章,读后真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广州的黑人,世界各地的黑人,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生活,给了我们诸多启发,无论是文章还是版面,都挺好看。新的一年,期待贵刊能够做出更多“不一样”的精神食粮,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

——山东省作协刘玉

请你提建议:

本刊“读者来信”栏目开设以来,先后收到许多读者来信,有的读者从选题策划到栏目设置,甚至某一个选题应再补充什么内容,都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在此,我们致以诚挚的谢意。本刊继续欢迎读者来信,欢迎对本刊的栏目设置、选题策划等提出建设性意见,来信请发:xieyongmin0301@163.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齐鲁黑人选题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齐鲁声音
重寻黑人主体身份意识,构建和谐社区——小说《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齐鲁书社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
郑成功的黑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