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三无”军长邓毅刚

2014-01-18 22:09杨飞贾军喜
党史纵览 2014年1期
关键词:三无湘南闽西

杨飞+贾军喜

邓毅刚,湖南省汝城县人,1904年出生。他曾入黄埔军校学习,参加过东征、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并随朱德部队上井冈山,历任红四军一纵队参谋长、红九军军长、红十二军军长、红三十五军军长等职,经历了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多次率部重创国民党军,深受毛泽东、朱德的赞赏,成为与黄公略、伍中豪齐名的红军名将。1932年2月,在指挥部队攻打瑞金九堡敌靖卫团据点时,这位赫赫有名的红军将领不幸遭敌暗枪,因伤重不治而亡,令人扼腕叹息。

邓毅刚又名邓伟,字厦材,自小家境贫寒,父母双亡,由兄嫂历尽艰辛抚养成人。1915年,邓毅刚考入汝城濂溪高等小学学习。在校学习期间,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之余,还认真阅读进步书籍,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向往民主与自由的邓毅刚也积极参与其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长时间的社会历练和人生思考,耳闻目睹旧中国种种黑暗的邓毅刚痛下决心,要军事救国。稍后当得知黄埔军校开始招生时,他便毅然弃文从武,前往报考,并最终于1925年秋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队学习。

入校不久,盘踞在广东惠州、潮州、汕头一带的军阀陈炯明,在英帝国主义和段祺瑞政府的支持下,阴谋乘孙中山北上的机会,举兵进犯广东革命政府所在地广州。为打破陈炯明的反动企图,广东革命政府决定进行第一次东征,邓毅刚也参加了此次征讨。

黄埔军校毕业后,邓毅刚被分配至国民革命军中任初级军官,1926年随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在这期间,鉴于邓毅刚的优异表现,党组织吸纳他为中共党员。从此,他正式投身到革命的滚滚洪流中。

1927年,随着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中国国内政治局势陡然逆转,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就此中途夭折。然而,在严峻的生死考验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开始武装斗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发生后的第十七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江西南昌举行了震惊世界的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邓毅刚参加了这场著名的起义,并随起义军南征广东,后随朱德、陈毅转战赣、粤、湘边境。

11月上旬,朱德、陈毅率部队移驻湘粤赣三省交界与汝城相临的上堡、文英、古亭一带山区,与驻防在粤北仁化、乐昌和湘南汝城一带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军长、朱德的老朋友范石生取得联系。在范的建议下,朱德率南昌起义军余部进入汝城。

翌年初,蒋介石发觉南昌起义军余部隐蔽在范石生部队里,立即下令范石生解除起义军的武装,抓捕朱德。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朱德与陈毅、王尔琢等决定发动湘南暴动。了解到宜章县城敌人力量空虚,朱德指示地方游击队领导人胡少海以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一四零团团副的名义,率领一支先遣队进驻宜章,并以“宴请桑梓父老”形式将县长、官员、士绅等反动分子一网打尽。与此同时,起义军在陈毅、王尔琢指挥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了团防局和警察局,智取了宜章县城。

湘南起义军在湖南智取宜章的消息不胫而走,曾经发动“马日事变”、大量屠杀工农的国民党军独立第三师师长许克祥奉命带着全师人马,从广东乐昌日夜兼程北上,妄图扑灭湘南起义的烈火。到达宜章后,许克祥将教导队和补充团留在坪石镇,亲率两个主力团进到岩泉圩一带,把另外两个团在坪石、长岭、武阳司、栗源堡一线摆开,搜寻工农革命军。

在这之前,为了给起义创造条件,邓毅刚已奉朱德之命打入了“湘南王”胡凤璋部。胡凤璋是湖南省汝城县马桥乡石泉村下湾人,他投靠匪军,勾结军阀,贿赂权势,受到国民党军阀和蒋介石的器重与利用,担任了国民党中将游击司令和湘粤赣边“剿共”副总司令等职,长期进行反共、反人民、反革命活动,成为湘粤赣边最大的杀人魔王。邓毅刚进入其部后,将千方百计获取的大量情报,秘密送往朱德的起义部队。

有了邓毅刚及宜章县委的情报,朱德指挥隐蔽在乡间休整的革命队伍兵分两路:一路由熟悉地形的胡少海、谭新带领,迂回敌后,阻击增援之敌,截断岩泉圩敌人的退路;另一路由朱德、陈毅率领精锐,直捣岩泉圩,消灭许克祥的两个主力团。战斗开始后,工农革命军势如破竹,攻克岩泉,直捣坪石,杀得国民党反动派溃不成军,连总指挥许克祥也“慌忙换上便装,跳上乐昌河边停靠的一只小船逃命去了”。此役,起义军围歼胡凤璋部、击毙其子胡昭容,为湘南起义的顺利举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坪石大捷后,邓毅刚跟随革命军挥师北上,将暴动烈火引向湘南、粤北地区。

后来,在湘粤军阀重兵“会剿”的不利形势下,邓毅刚随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主动撤离,在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的接应下,于酃县(今炎陵县)实现两军会合。

1928年4月,邓毅刚上井冈山后,初任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七连连长、特务营长,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了许多工作。同年7月,他奉命率特务营冒进湘南,攻打郴州受挫。在失败面前,邓毅刚毫不气馁,收拢队伍回师井冈山。途经汝城南洞乡时,他积极协助朱德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汝城苏维埃政权,组建了汝城县赤卫队。

1924年3月14日,邓毅刚率部随红四军主力进攻长岭寨,经3小时激战,全歼守军,击毙其旅长郭凤鸣,并乘胜攻占长汀城。

几天后,毛泽东在“辛耕别墅”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会上批准成立长汀县革命委员会,将中共长汀县临时县委改为中共长汀县委;决定对红四军进行整编,将团的建制改为纵队建制,其中第一纵队纵队长林彪,党代表陈毅(后熊寿祺),参谋长邓毅刚,政治部主任陈毅(兼)。还利用筹来的钱款赶制出4000套灰色夏服,第一次统一发放全体官兵每人两套新军服、一顶缀红五星的新军帽、一副新绑腿,全军军容焕然一新。

汀州整编后,邓毅刚率部返回赣南,从事游击战争。5月,他又奉调闽西地方工作,负责组建新的部队。同年秋,毛泽东、朱德专门选派具有军事指挥才能的邓毅刚负责龙岩县军事领导工作,从各乡抽调游击队员组成县赤卫军大队,委任他为龙岩县赤卫军大队长。邓毅刚走马上任后不久,即率赤卫大队在马坑成功伏击进攻龙岩的敌运输队,缴获弹药10箱,棉衣近500套,以及其他军用物资20余担。1930年3月,闽西各县的赤卫军合编组成红九军,邓毅刚又调任军长兼独立第一团团长。

3月23日,邓毅刚率独立第一团直趋永福,消灭悍匪肖继武部300余人,恢复永福总区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之后,邓毅刚又率部连续出击永福、拱桥等地,打垮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民团的反扑,从而稳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东南边沿的“桥头堡”。

1930年5月,闽西特委根据中央指示,将红九军和红四军第三纵队组建成红十二军,邓毅刚任军长,政治委员邓子恢,参谋长郑益,政治部主任陈正,原辖的5个团扩编为3个纵队,全军3000余人。邓毅刚到任后,在军内举办各种训练班,让指战员们学习革命理论、军事技术和文化知识,着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随后,邓毅刚率部转战于龙岩、漳平、南靖等县,采取稳步向外推进的策略,一方面在苏区内打土豪分田地,肃清残余土匪,巩固红色政权;一方面积极向苏区外发展,不断建立、扩大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闽西根据地,成为闽西苏区著名的红军将领。

6月,毛泽东在南阳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总结了半年多来闽西根据地的建设经验,同时为加强工农武装的领导,对红四军和闽西、赣南地方红军主力进行了整编,成立了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并将红四军四纵队归回闽西,与红十二军的第一纵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军,邓毅刚又调任红二十一军参谋长兼四纵队纵队长(亦说军长)。

11月19日,赣南特委发出第八号通告,确定将信丰、南康、安远、寻乌等县的地方武装、游击队合编为红三十五军,并重新任命了领导人。军长为邓毅刚,罗贵波任政治委员,副军长为曾毅生,参谋长鄢一心,政治部主任谢嘉禧。

红三十五军成立后,在邓毅刚率领下,于赣南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此后,红三十五军先后归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红七军指挥,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作战,立下了卓著功勋。

1931年1月下旬,邓毅刚率部从大余到信丰城时,中共赣南特委正在制造一起反对毛泽东、分裂红军的事件。当时,受“富田事变”的影响,中共赣南行动委员会书记郭承禄、共青团团委书记萧国璋、行委宣传部部长马荣兰等人,提出“拥护朱德、彭德怀、黄公略,反对毛泽东”的错误主张,制造了震惊全党的“信丰事件”。

时任赣南暴动第二路总指挥部政委兼路委(也称信丰、赣县、于都、安远、南康五县边界特别区委)书记的朱明郑重提出,大敌当前,要以团结为重,任何分裂红军的言行都是错误的,应齐心协力组织地方武装,配合红军粉碎敌人的进攻。但郭承禄等人听不进去,一意孤行。于是,朱明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找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陈毅汇报情况,而郭承禄等人则趁朱明离开之机,在信丰召开“反毛(泽东)大会”。

朱明在去找陈毅的途中历遭敌人追捕,几经努力也未能通过敌人的封锁线。他感到请示上级暂难实现,便返回信丰组织力量抗争。恰巧,红三十五军军委和赣南行委这时正在信丰召开处理信丰事件的联席会议,朱明便在会前向红三十五军军长邓毅刚、赣南行委委员罗贵波详细汇报了“事件”发生的始末,并提出了处理意见。

与此同时,郭承禄强迫邓毅刚表态支持,并逼其在反毛宣言上签字。在大是大非面前,邓毅刚态度坚决,拒绝签字,旗帜鲜明地站在毛泽东正确路线一边,与政委罗贵波一起,把发动事件的首要分子抓起来交总前委处理,粉碎了这次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

2月,邓毅刚奉命率部向瑞金挺进,参加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斗。5月,他指挥全军协同红三军、红四军、红十二军等兄弟部队,正确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弱敌,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在江西东固西北富田镇吉水中洞攻打国民党军第五路军王金钰部第四十七师、公秉藩部第二十八师,俘国民党军官兵4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3000支及无线电台一部。随后,邓毅刚配合兄弟部队回师向东,一直打到建宁城一带,15天横扫350公里,打了5个大胜仗。

7月,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分三路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邓毅刚率三十五军在兄弟部队和地方赤卫队的配合下,把国民党军蒋鼎文、赵观涛两师牵制于赣江东岸的大床、良田;把陈诚、罗卓英两师牵制在万安;把蔡廷锴、沈仲汉、韩德勤部围困在集贤和东固。随后,我军三战三捷,缴枪逾万,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在此情况下,国民党军以为红一方面军主力还在东线,遂全力猛追。红一方面军主力则转到国民党军主力背后的白石、枫边地区,进行休整。按照毛泽东、朱德的命令,邓毅刚此时率部继续牵着国民党“进剿”军的鼻子往东北走,攀山越岭,忽东忽西,疲惫敌军。9月7日,他指挥部队与红三军紧密配合,袭敌于兴国、泰和之高兴圩、老营盘,全歼国民党蒋鼎文部先头部队。接着,又乘胜攻击,打死打伤敌军约4000人,俘敌2000余人,缴获步枪2000多支、机关枪35挺、驳壳枪20多支、子弹60多万发、迫击炮10门、无线电台一部,取得重大胜利。

1931年10月,邓毅刚率部返回瑞金。不久,其部奉命整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三师,邓毅刚任师长,率部活动于瑞金、安远、寻乌一带,警戒和监视广东方面的敌人,保卫中央苏区的南大门。在两个多月内,他率部拔除了下坝、杨梅头、万田等大小土围子10多个。1932年2月,在攻打靖卫团盘踞的瑞金九堡土围子时,邓毅刚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当他爬上梯子翻越围墙时,不幸中弹,身负重伤。

战士们匆匆将邓毅刚送到宽田乡石含村红子塘的红一方面军独立三师医务室急救。然而终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邓毅刚壮烈牺牲,年仅28岁。由于战事频仍,部队紧急转移,政委罗贵波和战士们只能含泪将邓毅刚就近安葬在一块荒地里。由于条件艰苦,掩埋邓毅刚没用棺木,他的遗体上只有一条军用皮带、一枚红军徽章和几个弹壳。其身后没有留下照片,没有亲生儿女,也没有墓碑,邓毅刚成了人民军队里的又一位“三无”军长。(题图为汝城县人民政府为邓毅刚烈士树碑)

(责任编辑:吴 玫)

猜你喜欢
三无湘南闽西
闽西: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
《研学之旅》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湘南写生作品选
适时适度:闽西乡土历史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长征时期闽西红军系列文物故事赏析
“三无”小区楼顶漏水 社区可出面申请维修金
人文护理对“三无”精神病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谢湘南(一首)
隐私寄存公司 你的隐私我来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