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角荣访华拒战争赔偿

2014-01-18 22:20
党史纵览 2014年1期
关键词:邦交两国人民田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这是人们最熟悉的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条款,它免除了日本的“战争责任”。但在其背后,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中苏分裂、中美关系改善,中日邦交正常化进入两国的政治议程。但日本政府担心被要求战争赔偿,因此作种种试探;而试探最为成功的是在野党政治家——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

1972年7月,田中角荣胜选自民党总裁后组阁,大平正芳任外相,中国方面期待“和式基辛格”,请竹入尽早来访。竹入遂会晤大平、田中,要求得到政府委托,但遭拒绝。无奈之下,竹入与同党一起拼凑了一份政府主张,7月25日秘密到北京。

据竹入义胜回忆:假戏真唱做“特使”很是心虚,所幸周恩来并没有认真追问,自己也“没能启齿说出否认的话”。他着重提出三点要求:邦交正常化不能缔结和平条约,因为与台湾已有和约,且外务省和自民党多数都反对;要默认田中首相事前与美国协商;听说中国不要赔偿,请给予确认。他获得了满意的答复,并拿到中国的《联合声明要点》,史称“竹入笔记”。

竹入在正式谈判前假扮首相“特使”,得到中方草案。知己知彼的日本外交团队在谈判中压住中国,不就侵略战争明确谢罪,甚至否认中方有权要求赔偿,以至于周恩来怒称“是对我们的侮辱”。但日本坚持:蒋介石政府已经“放弃”赔偿,联合声明中不能出现“法律意义”的表达。

1972年9月,田中角荣和大平正芳访华。随后,《中日联合声明》发布,其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但这份“友好”没能经得起时间考验。进入20世纪90年代,民间战争受害索赔案不断出现,日本政府均援引此条予以拒绝。中国政府希望“妥善解决”侵华战争的遗留问题,并指明所放弃的“不包括个人赔偿要求”。

其实,关于“友好”之说,谈判时就发生过外交修辞学较量。中方的联合声明初案是“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日方返回的对案改成了“两国国民的友好”。于是,中方二次草案也变作“两国人民的友好”。

这里有两处一字之差:一是改用“国民”的概念,澄清日本国的共同体性质;二是不承认两国存在有“交情”“友情”之谓的“友谊”,澄清若中国不放弃赔偿要求就不能结邦交之好。从后来的回忆看,田中角荣和大平正芳的确是抱着“如果要求赔偿就立即回国”的决心踏上访华旅途的。

1987年9月,竹入义胜就假扮特使一事请求邓颖超“原谅”,澄清当年拿给周恩来的并非“田中方案”。他承认这是多年的“一块心病”,但又辩解:“我并没有打算欺骗周总理……”

(摘自《财经》刘建平/文)

猜你喜欢
邦交两国人民田中
远山犬虎子
小小的世界
春秋时期晋国邦交研究
萌次元
大陆整顿旅游危及台湾“邦交”?
浅谈日语授受动词的使用方法
颜惠庆与中苏邦交恢复
哥斯达黎加宣布与古巴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