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及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2014-01-19 03:36何郁鹏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18期
关键词:病理性胎龄证型

何郁鹏

湘潭市湘钢医院儿科,湖南湘潭 41110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病情比较严重的患儿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治疗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比如种族、地区、胎龄和喂养方式等[1]。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治疗中,由于缺乏辨证指导,难以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为了分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及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在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对本院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儿77例,女性患儿43例,胎龄在1d~6周之间,平均胎龄为(3.78±1.67)周,平均黄疸出现时间为(8.45±0.11)d,平均体重为(3024.45±50.35)g。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医证候诊断与西医诊断标准,疾病排除标准:胎龄<8周;脑病、心肺功能不全、新生儿胆道闭锁者等。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按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2]诊断标准:黄疸出现时间小于24 h,重症黄疸的血清总胆红素值大于205 μmol/L,黄疸持续时间大于1个月,黄疸反复发作,血清结合胆红素超过260 μmol/L等。

②中医证候标准。按照《中医儿科学》[3]诊断标准:患儿面目皮肤发黄,伴随发热、大便秘结等症状,诊断为湿热郁蒸;患儿面目皮肤晦暗,黄疸久治不愈,伴随纳少呕吐、腹胀神疲等症状,诊断为寒湿阻滞;患儿面目皮肤较深,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青筋明显等,诊断为气滞血瘀。

③黄疸程度判定标准。血清总胆红素值约为85.5 μmol/L,判断为极轻程度;血清总胆红素值约 171 μmol/L,判断为轻度;血清总胆红素值约为256.5 μmol/L,判断为中度;血清总胆红素值超于256.5 μmol/L,判断为重度;血清总胆红素值常超过342 μmol/L,判断为极重度。

变证:①胎黄动风:黄疸迅速加重,气促神萎,嗜睡,神昏,阵阵尖声哭叫,口角抽动或全身抽搐,或前囟隆起,角弓反张,舌红绛,苔黄,指纹紫而通达命关。②胎黄虚脱: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舌淡苔白,脉微欲绝。

1.2.2 实验室检查方法 在患儿住院当日,抽静脉血 5 mL,送化验室进行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查。针对母子血型不合者。抽静脉血6 mL,分别装置在不同的试管内,再次进行血常规、肝功能检查、血型及血清中抗体检查等。最后指导患儿家属填写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回顾调查表。通过对12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 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等。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的中医辨证分型,其中湿热郁蒸证68例(56.67%),寒湿阻滞证 40例(33.33%),气滞血瘀 12例(10.00%)。

2.1 中医证型与胎龄的关系

湿热郁蒸证和寒湿阻滞证中的早产儿比例分别为29.41、35.00%,与气滞血瘀型对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郁蒸证足月儿比例为61.76%,明显高于其它两型,具统计学意义(P<0.05)。过期产患儿的中医证型分布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中医证型与胎龄的关系

2.2 中医证型与体重的关系

低出生体重儿患儿中医证型分布以寒湿阻滞型为主,百分率为56.67%,与其它两型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中医证型与体重的关系

2.3 中医证型与黄疸出现时间的关系

在3 d以内出现者大多为湿热郁蒸证,在7 d以上出现者大多我气滞血瘀,与其它证型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2.4 中医证型与是否合并颅血肿的关系

伴头颅血肿者中医证型的分布与无头颅血肿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窒息史患儿52例(43.33%),与其它证型相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所示。

表3 中医证型与黄疸出现时间的关系

表4 中医证型与是否合并颅血肿的关系

2.5 中医证型与新生儿出生时窒息史的关系

新生儿ABO溶血大多为湿热郁蒸证,明显高于其它两型,具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5所示。

表5 中医证型与新生儿出生时窒息史的关系

2.6 中医证型与新生儿原发病的关系

新生儿ABO溶血大多为湿热郁蒸证,明显高于其它两型,具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Rh溶血病大多为湿热郁蒸型,发展到胎黄动风;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大多为湿热郁蒸,明显高于其它两型,具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大多为寒湿阻滞型,明显高于其它两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6所示。

表6 中医证型与新生儿原发病的关系

2.7 中医证型与血清胆红素值的关系

总胆红素值<205 μmol/L患儿大多为湿热郁蒸与寒湿阻滞,与其它证型相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胆红素值在205~342 μmol/L患儿大多为湿热郁蒸证,与其它证型相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胆红素值>342 μmol/L,中医证型分布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7所示。

表7 中医证型与血清胆红素值的关系

2.8 中医证型与新生儿性别的关系

中医证型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8所示。

表8 中医证型与新生儿性别的关系

2.9 中医证型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剖宫产出生者中医证型的分布与顺产患儿分布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9所示。

表9 中医证型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3 讨论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情变化较快,其发生因素包括:种族地区、胎龄、喂养方式等。新生儿理性黄疸病成为新生儿中的典型生理现象,随着胆红素增加,病情严重患儿甚至会出现高胆红素脑疾病现象,因此,在理性黄疸病临床治疗中更需要采取及时的干预治疗方法,才能降低高胆红素脑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4]。通过回顾性分析12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研究此疾病临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中医证型分布主要包括[5]:湿热郁蒸证、寒湿阻滞证、气滞血瘀证等。

早产儿病理性黄疸大多为湿热郁蒸证、寒湿阻滞证,低出生体重患儿比例为56.67%,明显高于其它两型患儿,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说明寒湿阻滞证是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中医证型,湿热郁蒸证成为正常体重儿、巨大儿主要证型。中医学认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属于“胎黄”、“胎疸”等范畴,本病临床分型比较统一,相关学者将此疾病中医证型分为湿热郁蒸证、寒湿阻滞、瘀积发黄等。此外,本研究中一些湿热郁蒸证患儿出现胎黄动风证,而且其黄疸出现时间均在24 h以内,说明黄疸出现越早,病情则越重。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表现如下:黄疸出现时间较早;患儿手足心均发黄,血清胆红素高于205 mol/L;患儿黄疸复发快,且持续时间长。但是,生理性黄疸发病在新生儿出生2~3d后无其它明显临床症状。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升高成为引发病理性黄疸的关键因素,会降低患儿体内的葡萄糖醛相关酶活性,减少体内合成的葡萄糖醛酸,直接影响到肝脏代谢胆红素,从而加剧患儿的黄疸症状。相关文献表明[6],新生儿窒息、难产、剖宫产、黄疸胎膜早破、ABO溶血症、新生儿窒息等因素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具有紧密相关性。

通过研究表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中医证型与胎龄、患儿出生体重、患儿出生时窒息史、患儿是否伴头颅血肿、黄疸出现时间、血清中总胆红素以及各种原发病等因素相关。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娩方式无关。在临床诊治中,应该掌握正确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以及中医型相关性,为患儿提供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提高病理性黄疸的治愈率。

[1]王益彬,江树生,张银君,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40例病因、治疗及预后分析[J].中外医疗,2013,18(12):103-104.

[2]邹汉良,闫臻,蒋明,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检测及分析[J].检验医学,2013,4(11):267-270.

[3]张祥钦,胡静,聂丹丹,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J].西南军医,2011(3):443-445.

[4]周霞,叶海燕.28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和防治措施[J].儿科药学杂志,2011,4(15):29-30.

[5]江树生,王益彬,成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28例的病因与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8(13):172-173.

[6]刘春枝.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22(15):34-35.

猜你喜欢
病理性胎龄证型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病理性醉酒的病人在发病期间杀人,构成犯罪吗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