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创新未来
——纪念中国科学院建院65周年*

2014-01-20 03:43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建院中国科学院科技

文/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北京100864

传承历史创新未来
——纪念中国科学院建院65周年*

文/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北京100864

文章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建院65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等一系列创新成就,阐述了民主办院、人才强院、开放兴院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方针和中心任务,展望了中国科学院实现“四个率先”的宏伟蓝图和在国家科技进步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历史性作用。

中国科学院,建院65周年,“四个率先”

秋风万里动,嘉气接云天。金秋时节,我们刚刚庆祝了共和国65岁华诞,又迎来了中国科学院建院65周年。

65年前,人民解放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新中国的美好蓝图正在擘划,中央就做出建立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决策。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65年来,中国科学院始终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在这里,老一辈科学家殚精竭虑,筚路蓝缕,奠定了新中国的科技基础,开创了共和国的科技伟业,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历史功勋。在这里,一代代科学家奋勇拼搏,努力攀登,为新中国的建设、改革发展做出了彪炳史册的科技贡献,让我们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在这里,一批批青年学子开始了他们的学术生涯,在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对新一代学子的科学未来寄予美好的祝福。

纪念会现场

白春礼院长在纪念会上发表演讲

(一)

中国科学院的建立是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国科学院的发展是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集中体现,中国科学院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开拓创新、引领发展的历史。

建院初期,中国科学院在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和其他研究机构的基础上,凝聚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科学家,迅速整合组建了一批研究机构,其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开启了新中国正规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奠定了中国科学院独具特色的“三位一体”的体制基础。

“十二年规划”实施期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提出“用极大的力量来加强中国科学院,使它成为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中国科学院创建了一批新技术和应用类研究所,加强了资源生态方面的研究布局,逐步成为学科齐全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奠定了新中国的主要学科基础,带动了我国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和地方科技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十年动乱”期间,中国科学院遭受严重摧残。1975年,中国科学院的整顿使中国科技界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一缕曙光。在“科学的春天”里,中国科学院率先解放思想、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正常科研秩序,恢复研究生教育并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打通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科技交流合作的渠道。

改革开放之后,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中国科学院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改革探索,充分发挥了国家科研机构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先行和示范带动作用。率先设立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实行所长负责制,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度;建立了中国的院士制度,启动了“百人计划”;探索“一院两种运行机制”,孕育和发展了联想集团,催生了中国高技术企业和科技园区。

世纪之交,中央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做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决策,支持中国科学院先走一步,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进行了大幅度科技布局调整,凝练科技目标,聚焦战略重点,调整、优化、新建了一批研究机构。广揽海内外优秀人才,调整优化队伍结构,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完成人才队伍代际转移,凝聚和造就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建成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大科学装置,科研条件和园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构建了与社会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和平台,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中国科学院的整体创新能力发生了质的跃升,成为在国际科技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科研机构。

(二)

65年来,中国科学院不断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出创新思想,是一支党、国家、人民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我们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攻坚克难,充分体现了科技国家队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质量完成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解决了国防安全中的一批重大科技问题,成为国防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方面军;突破了新材料、激光器、计算机、能源科技等战略必争领域的关键技术,解决了一批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卡脖子”的关键问题。

我们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追求学术卓越,不懈探究真理,弘扬科学精神,勇攀科学高峰。取得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高温超导等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先后有20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占总数的61%),建成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在量子通信、干细胞、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方面走在世界前沿,物理、化学、纳米与材料科学、数学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我们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取得了海水养殖、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等重大技术突破,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开展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等重大科技会战,培育了以小偃系列小麦为代表的一系列农作物新品种,为我国农业产量上台阶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展了沙坡头流沙治理、重大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东北盐碱地治理等一批事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研制了青蒿素、地奥心血康、丹参多酚酸盐等一批重大创新药物,通过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转移转化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史知识竞赛决赛现场

我们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立足创新实践培养人才,不拘一格广揽人才,凝聚和造就创新人才。在中国科学院这个大家庭里,有22位科学家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全国共23位),18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全国共24位),有千余名科学家被授予院士称号,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首席科学家或主要带头人,900余位在国际科技组织和科学团体担任学术职务。率先实行学位制和建立博士后制度,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为社会输送了13万名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我们坚持以创新思想服务国家决策,科学引导公众。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的重大问题,开展重大科技咨询和评议,充分发挥国家科学思想库作用。组织和动员全国科学家制定了国家“十二年规划”,提出了被邓小平称为“科研工作宪法”的“科学十四条”,提出了建立科学基金制度、建立中国工程院等重大政策建议,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面向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选择》和主体功能区划等一批重要研究报告。一批战略科学家提出的重要科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竺可桢先生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顾准先生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周立三先生等关于《生存与发展》系列国情研究报告,王大珩先生等关于跟踪国外战略高技术的建议等。

白春礼院长与院史知识竞赛获奖者合影

(三)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我们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中国科学院65年的发展历程,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和精神财富,形成了中国科学院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优良文化传统。

一是民主办院。在最早的中国科学院建院草案中,就有建立评议会加强学术自主的设想,建院初期就聘任优秀科学家担任各学科专门委员,发挥学术顾问作用。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各研究所相继建立学术委员会,使民主办院在体制上得到保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虽然体制上有所变化,但依靠和尊重科学家、充分听取科学家意见,一直是中国科学院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是人才强院。建院初期,国内大部分优秀科学家人心向院,大批海外归国学子加盟中国科学院,奠定了中国科学院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中国科学院正确理解和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竭尽所能保护科学家。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科学院为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思想的确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全院同志务必高度重视人才问题,这是中国科学院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

三是开放兴院。中国科学院是全国人民的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的建立与发展,始终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历届党和国家领导的亲切关怀,始终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们必须秉持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价值理念,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提炼科技目标,加强产学研用合作,用我们的创新成果、创新人才、创新思想回报社会,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为国家做出创新贡献;必须扩大战略视野,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先进经验,提升创新起点。这是中国科学院兴盛不衰的动力源泉。

2011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党组总结历史经验,着眼未来发展,提出了“民主办院、人才强院、开放兴院”的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如,院机关科研管理改革时,在院宏观管理层面组建了4个委员会,进一步丰富了民主办院的内涵,加强了组织保障;相继提出了“3H工程”、“特聘研究员计划”、“新百人计划”等新的人才强院举措,推进院士制度改革,努力凝聚和激励优秀人才,创造安心致研的良好环境;推动科技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服务,组织实施科技服务网络计划和国际化推进战略,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外开放合作。

(四)

弦歌不辍声自远,薪火相传铸伟业。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对中国科学院未来发展提出了“四个率先”要求,即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这是党中央立足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着眼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新要求、新期望,赋予中国科学院的新使命、新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院党组认真研究,组织制定了《“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简称《“率先行动”计划》)。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对《“率先行动”计划》做出重要批示,进一步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三个面向”,实现“四个率先”目标,是新时期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方针和中心任务。

历史是前人创造的,我们这一代人正在创造新的历史。根据《“率先行动”计划》,到2020年左右,中国科学院将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骨干引领作用;到2030年左右,将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为在新中国成立10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历史又是后人书写的,我们的奋斗要接受历史的评价。我衷心希望,未来的历史是这样评述我们中国科学院的:

——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后半叶,中国科学院奠定了中国科技发展的雄厚基础;21世纪前半叶,中国科学院引领带动了中国科技的创新跨越。人们可以欣慰地说,中国终于站到了世界科技的最前沿,彻底告别了近代以来科技长期落后的历史。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后半叶,中国科学院为我国的大国地位奠定了科技基础;21世纪前半叶,中国科学院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占据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屡次错失科技革命机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我国的科技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可能实现跨越发展。《“率先行动”计划》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科学院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迈入了率先跨越发展的新阶段。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齐心协力,勇攀高峰,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做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创新成就!

Inherit History,Innovate Future:In Memory of 65thAnniversary of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

BaiChunli
(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864,China)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65 years of development trailof Chinese Academ y of Sciences(CAS),summarizes a series of innovative outcomes in terms of achievements,talents incubating,and think tank,and elaborates advantageous traditions of running CAS democratically,strengthening CAS by talent,and open to promote CAS.It further specifi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ain tasks of CAS in the new era.In addition,the article foresees themagnificent picture of CAS to realize the“Pioneer Innovative”action plan and itshistorical role to China’sprogress in scienceand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process.

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CAS),65th anniversary,“Pioneer Initiative”

*本文为白春礼院长在纪念中国科学院建院65周年大会的讲话,略有改动

2014年11月13日

白春礼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3年9月出生,辽宁人。博士。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等10余个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国微纳协会名誉理事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等;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若干化学和纳米科技领域重要国际学术刊物的共同主编或国际顾问编委。E-mail:xwnie@cashq.ac.cn

猜你喜欢
建院中国科学院科技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的长寿经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时代建院
祝贺戴永久编委当选中国科学院院
热烈祝贺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院90周年
浙江画院建院35周年系列海报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