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抽纱织物艺术的考察分析

2014-01-21 07:56姚君洲蒋高明江南大学经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4年1期
关键词:花边潮汕潮州

文/姚君洲 蒋高明 (江南大学 经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徐州工程学院 艺术学院)

广东省潮汕抽纱织物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潮汕抽纱源于历史悠久的潮州刺绣(简称潮绣),而潮绣与广州刺绣(简称广绣)又合称为粤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老一辈的潮州人统称潮绣品为顾绣品,而顾绣品则出自明代顾名世之手,可见潮绣确有其悠久历史[1]。同时,从潮州北郊明代古墓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的刺绣品,已具相当工艺水平。清《潮州府志》有这样记载:“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母即预嫁衣,故织维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可见潮绣在明、清时已极普遍。中国潮汕抽纱织物内容丰富,题材表现广泛,制作工艺独特,在手巾、台布、绣衣、床罩、被枕套、靠垫、餐套等上广泛使用。在华夏各民族中,中国潮汕抽纱织物艺术具有其独特的色彩运用特点和图案纹样表现形式[2]。目前,随着全球大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受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中国潮汕抽纱织物艺术逐渐被边缘化,民族符号性的语意特点正在有被同化和消亡的趋势。本文拟从中国潮汕抽纱织物艺术的定义着手,结合文献资料与现存的历代潮汕抽纱织物艺术,试图就其历史、特征做一梳理与探讨,以期获得更多关注。

1.潮汕抽纱艺术的定义

“抽纱”一词来源于英文DrawnWork,“抽纱” 亦称“花边”,属于刺绣的一种。工艺方式在国内被称为“万缕丝”、“女红”。花边是抽纱品种的一种装饰手段,抽纱是潮汕地区结合中西方法创新出来的手工艺,烟台、常熟等地均称花边,唯独潮汕称为抽纱。潮州和汕头的抽纱是传统的潮州刺绣与欧洲抽纱相结合的产物,有着百年的历史,以其技艺精巧、轻盈淡雅见长,被誉为“南国之花”。

如今在潮州开元寺珍藏的就有唐代的潮绣幔帐幢幡。潮汕抽纱艺术的特点是按一定图案抽出布料中的某些经纬线,以针线缝锁抽口,再加花纹刺绣。潮汕抽纱艺术通过近500 余种巧妙的针法工艺和繁复精致的设计布局,以刺绣的垫凸和抽通为特点,又以多层镂通和剔透玲珑的空间艺术为特色,巧妙运用多种针法工艺和繁复精致的设计布局,变化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图案[3]。

图1

图2 清白缎广绣花束纹披肩 现存广东省博物馆

2.潮汕抽纱织物艺术的历史

据陈卓凡撰写《广东文史资料》第二十辑及盐灶教会会员80 岁以上高龄老人林泽生等人口述,潮汕抽纱艺术起源于盐灶村[4]。传业人系港头林赛玉(出生于1864年),她是基督教会员。因前往汕头福音医院英国人莱爱力医师处受其雇佣,莱爱力的妻子浸信会女传教士纳胡德命林赛玉学勾棉纱通花,作为送礼佳品,后传往国外,被认为优美饰品。清光绪二十八年正式在汕头地区投放生产。最先由林赛玉回盐灶村传授工艺,开始生产勾针通花。

据1986版《澄海县地名志》之企业地名介绍。大约在清光绪二十八年,美北浸信会一个叫纳胡德的女传教士,传教之余,发现潮绣的优美精巧针法,深为赞赏。于是,纳胡德从国外带来一批抽纱图案和样品,然后用潮州出产的夏布交给她所联系的群众加工,绣出来的产品优雅精细,绚丽多姿,比之西方粗糙针法,实有天壤之别。纳胡德把这批中西结合的新产品带到国外销售,竟被争购一空。从此,纳胡德便在汕关招集一些妇女学习抽纱。其后又有一叫耶德大摩的传教士,在岩石传教时,他妻子见抽纱有利可图,便也在岩石传授这门工艺。

由于潮绣的历史悠久,工艺精细,风格独特,受到西方人士的欢迎。因而洋人相继在潮汕开办洋行,经营抽纱业。同时,一些留学英、美的潮汕教徒,归国之后,也集资做起抽纱生意。

光绪二十五年,汕头成立彩成抽纱公司。光绪二十九年,潮州陈桥人丁惠龙在潮城创办发合号,成为潮州的第一家抽纱商铺。在此后近百年的漫长岁月里,潮州抽纱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潮汕中青年妇女普遍能够掌握的技艺,同时又是城乡千家万户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收入。据说旧时的潮州,女子多精于刺绣,十岁上下,便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绣花技法,准备自己的嫁衣了。待到成年出嫁时,已是刺绣好手。以往潮绣中的高手,大多是男子,有记载为证。比如在清末,政府曾在南京举办一次南北工艺大赛,有20 余名潮州男绣工,竟然在中国“绣林”中夺魁,获得“绣花状元”的称号[5]。

抽纱艺术自从在潮汕地区兴起之后,随着汕头半殖民地的发展,潮汕抽纱艺术得以迅速发展。潮州垫绣的独特艺术和新颖风格,受到喜爱新奇的西方人士的欣赏。外商、华资纷纷在潮汕地区设置洋行及各种抽纱工厂,使潮汕抽纱艺术在1912-1914年、1936-1941年出现二度兴旺局面。是时,“洋行”、“公司”在潮汕地区遍地林立,抽纱艺术工人遍布崎碌地区,盛极一时。但是,正当潮汕抽纱艺术兴旺发展之际,先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使西方经济受到破坏,销路日衰而停滞下来。第二次全盛时,在华资与洋行的竞争中,不少华资公司因资金不足而受到洋行的控制,抽纱工人收入微薄,不足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不少人不愿再干这“手皮钱银”工作。最后由于1941年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海运航线被阻,货件无从出运,潮汕抽纱艺术濒于中断。这便是潮汕抽纱艺术二度兴衰的原因[6]。

3.潮汕抽纱织物艺术的特征分析

图2 清石青缎“宝生昌”号广绣花鸟大挂帐 现存于广东省博物馆

图3 清黑缎广绣花鸟四屏 现存于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潮州和汕头一带的传统手工艺品,选料多为优质亚麻布、加纱布、法丝布、竹丝布、玻璃纱等。其针法复杂多变,主要有十字绣花、挖旁布、贴布、抽丝、万里斯及勾针通花等。其中尤以勾针通花最具特色。这是以一种特制钢勾针绕引白纱线或色线织出的花边。潮汕抽纱艺术品种达千种以上,有台布、手帕、枕袋、被套、垫布通花制品等八大类。产品主要是用细纱编结,或用亚麻布、棉布等材料,根据图案设计将花纹部分的经线或纬线抽去,然后加以连缀,形成透空的装饰花纹;或运用雕绣和挑补花等,制成名种台布、窗帘、盘垫、手帕、椅靠和服饰等日用品。勾针通花约在1885年左右传入我国沿海口岸及附近乡村,到1912年在我国已有比较大的发展。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在上海、江苏和浙江一带,多习惯称为“花边”;在山东、广东等地,多习惯称为“抽纱艺术”;亦有统称为“花边抽绣艺术”的。解放后我国抽纱艺术不断吸收民间刺绣工艺的特点,改进图案设计与工艺技巧,并使之具有我国自己的民族特色,产品远销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因其做工精细,花纹典雅,在世界上负有盛誉。主要产地有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天津、大连、福建、四川和哈尔滨等地。各地产品均有其不同的风格,可分绣花、补花、编结、混合四类。[7]其中绣花有雕绣、抽绣、影针绣、彩平绣、双面异色绣、挑花等;补花有雕补花、贴布、补绣;编结类有万镂丝、棒槌花边、网扣、菲力、勾针花边、针结花边等;混合类有雕绣镶嵌编结、编结嵌布绣花,雕绣编结拼方等。

3.1 潮汕抽纱织物艺术的独特工艺

潮汕地区的抽纱艺术与山东胶东地区的花边织物制作的工具有所区别。山东胶东地区的抽纱织物艺术以棒棰花边著称,该地区多称为“花边”。其制作工具主要是棒棰,而潮汕抽纱织物艺术使用的制作工具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靠一根钢制绣花针和一把剪刀来完成,再配以绣花规和绣线。制作时将已经印好的图案的底布固定在绣花规上,再按照标记在底布上的图案记号进行剪和绣等工艺。绣工只是手执一根带有绣线的绣花针进行作业,有时要用剪刀将底布纱线挑起、剪断或拨开,再用针线进行缠缚或串织,以及绣花或贴补等。潮汕地区著名的玻璃纱手绣台布以及法丝手帕都是利用这种工具制成[8]。潮汕地区有着悠久的潮绣基础,绣工们早就已经驾轻就熟的掌握针线活计,因此对西方的传教士所传授的工艺很容易上手。

潮汕抽纱艺术工艺的制作工具主要是绣花针,然而针法繁多(据记载,工艺种数就有近250 种,而针法就不计其数)。从这些潮汕话直译的名称可以看出潮汕抽纱艺术的特点,如帆目、通目、新/老花窗、垫绣、有绣、擂花……各种工种可变化出多种针法,在产品中交替使用,变化无穷。潮汕抽纱艺术工艺对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抽、垫的技艺难而精。在制作前进行裁布的时候,首先要求将布的经纬向裁剪的很直;然后印刷图案至底布的时候,要看准经纬走向才能将图稿印上去;制作时进行抽线,也要保证把纱线抽得很直,再用针线进行缠缚,绣花才能修得好看。这对眼睛的犀利度和手的灵活度要求都很高。在剩下的没被抽出纱线的稀疏布底上,绣工们充分施展各种针艺,绣制美丽的图案。手绣类中的垫绣,吸收了潮绣的垫高绣的精髓,形成立体效果,独具地方特色。

3.2 潮汕抽纱织物的艺术特色

潮汕抽纱织物艺术具有轻盈、通透、淡雅的艺术特色。潮汕抽纱艺术制品的图案通常构图繁满,龙凤题材使用较多。潮汕抽纱艺术制品的针法变幻无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针法细腻,构图造型饱满,工艺技术繁复,图案密不透风,题材喜欢选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龙凤纹样,使画面装饰性较强,往往会营造强烈的喜庆氛围。图案多采用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单独纹样、和耦合纹样等艺术表现形式。潮汕抽纱织物艺术的精细工艺到目前还不能完全被现代化的工艺和技术所取代。在众多潮汕抽纱织物艺术中代表性的产品是玻璃台布及重工法丝手帕被誉为“中国抽纱艺术的两大瑰宝”。其中,1977年由当时著名的抽纱老艺人黄汉通设计《双凤朝牡丹》就是潮汕抽纱艺术的代表性作品,该作品图案精美,工艺精湛,并荣获过国内外多种大赛的金奖[9]。

图5

3.3 潮汕抽纱织物艺术的形制与用途

潮汕抽纱织物艺术的形制多变而形状不变,因为潮汕抽纱织物艺术产品主要分为服装类织物、装饰类织物、观赏性织物三大类。[10]形制是确定其用途的关键参考因素。

目前从国内外发现的潮汕抽纱织物艺术图片中可以了解到其造型有圆形抽纱织物、三角形纱织物、长方形纱织物和几何形纱织物等等。从潮汕抽纱织物艺术的用途多元化,大致可以分为服饰抽纱织物艺术、装饰抽纱织物艺术、欣赏性抽纱织物艺术。产品主要有外套、内衣、披肩、神幔、桌布、抽纸盒、杯垫、屏风等等。如清石青缎“宝生昌”号广绣花鸟大挂帐,尺寸为长382 厘米、宽231 厘米长方形,石青缎地。画面满工绣画眉、翠鸟、喜鹊、绶带鸟、雉鸡、鸬鹚等珍禽45 只,绣茶花、桃花、玉兰、牡丹、菊花、兰花等花卉数十种,可谓百鸟争鸣、百花齐放,挂帐左下方绣“宝生昌”店号三字。此大挂帐构图饱满,层次丰富,针法繁复,配色华美。中国外销艺术品罕有店号匠名流传,此“宝生昌”号大挂帐对研究19世纪广式外销艺术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清黑缎广绣花鸟四屏尺寸为单件纵120 横51 厘米,四屏皆以黑缎为地,施五色丝线,将世间祥瑞丽禽定格屏上。蝶燕双双,结伴而飞;孔雀开屏,鹌鹑顾盼;雄鸡觅食,白鹤行走;玉兰鹦鹉,寿石雉鸡;仪态万方,春色满园。四屏色彩浓艳,富丽堂皇,针脚平齐,轮廓工整,装饰效果极佳,是广绣的代表之作。

4.结语

中国潮汕抽纱织物艺术历史悠久,她凝聚了中华儿女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女红”中的一朵艳丽奇葩。她闪耀着中国妇女的智慧之光,她们将爱和智慧深深的绣在了抽纱织物中,潮汕抽纱织物艺术为女性们发挥她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空间[11]。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潮汕抽纱织物艺术正面临着新的历史考验和检阅。面对当下国内外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艺术的不断冲击,中国潮汕抽纱织物艺术不能再墨守成规。她需要积极面对,并不断去吸收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即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艺术,强化并发展中国潮汕抽纱织物艺术的服用功能和视觉艺术效果。这是对中国潮汕抽纱织物艺术提出的新的历史课题,要求潮汕抽纱织物艺术要改进工艺方法,创新针法,将工艺技术和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生产出能够反映现实题材并融入新思想和新艺术表现形式的具有中国传统精神的抽纱织物艺术[12],去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

[1]缪良云.中国衣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0:14- 365

[2]柯宇丹. 试论对潮汕抽纱工艺的保护与传承[J]. 惠州学院学报,2010,30(1):125-128

[3]柯宇丹.潮汕抽纱工艺的艺术特征探析[J].艺术 探索,2010,24(1):93-94

[4]澄海县人民政府测绘地名办公室编印. 澄海县地 名志[M]. 1986:3

[5]蔡涵.潮绣等潮汕传统手工艺在潮派工艺服装上 的运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2,41(2):47-48

[6]晓立.汕头纺织服装业神织妙绣都市名片[J].中 国纺织,2003,(7):19-20

[7]茅惠伟.传统百衲织物的探源与分析[J].纺织学 报,2010,(9):109-112

[8]崔荣荣,梁慧娥.服饰刺绣与民俗情感语言表达 [J].纺织学报,2010,29(12):78-82

[9]赵丰.辽代丝绸[M].香港:沐文堂美术出版社, 2004:245-247

[10]姚君洲,蒋高明.中国刺绣花边织物的探源与分 析[J].纺织学报,2011,(11):59-60

[11]徐习文.中国女红文化视域中的刺绣艺术[J]. 民族艺术研究,2008(4):63

[12]姚君洲,蒋高明.中国刺绣花边织物的探源与分 析[J].纺织学报,2011,(11):58-62

猜你喜欢
花边潮汕潮州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邹汉珍十二生肖作品展
棒槌花边:指尖绕出别样韵味
常熟花边的历史及传承发展研究
棒槌花边的传承与发展
潮汕牛肉火锅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