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13年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时空演变研究:结构效应与空间效应

2014-01-22 06:10张瑞英席建超葛全胜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年6期
关键词:客源入境分量

张瑞英,席建超,葛全胜

(1.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天津农学院,天津300384)

0 引言

入境旅游的发展是中国开放度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国旅游形象在全球的提升、外汇收入的增加都非常重要。统计表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入境旅游人次增长了68倍,自1996年以来,中国入境游客量更是以26.4%的速度迅猛增长。2013年,中国入境旅游接待总量为1.29亿人次,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已成为世界上旅游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中国旅游外汇收入已上升到世界第四位,预计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近18年来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和开放程度不断增大,中国入境游客量不断上升、入境旅游对于中国旅游的促进作用不断加大,入境旅游在中国旅游业的地位越来越明显。自1998年以来,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入境旅游,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每年关于入境旅游的相关研究论文从几篇增长到几十篇,2008年开始每年有上百篇入境旅游方面的研究论文,入境旅游相关研究已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研究[1-4],区域入境旅游的格局演变研究[5-10]、区域入境旅游市场营销研究[11-12]等。入境旅游时空格局的变化是入境旅游发展最直接的反映,搞清了时空变化才能进一步研究入境旅游市场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才能够进一步研究如何去入境旅游市场营销。那么中国入境旅游格局是如何演变的,中国各大旅游区域有什么样的入境旅游结构效应,各大洲入境游客量在空间、时间上究竟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样空间规律、如何去引导,这样的研究迫在眉睫。本研究在1996—2013年(从1996年开始才有各入境旅游国的入境游客详细数据统计)完整的系列数据分析基础上,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进行研究,找出一定的规律,为全国和各区域针对性地制定入境旅游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及方法

1.1 中国旅游区域划分及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1997—2014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为1996—2013年全国入境旅游数据)。在统计上,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客源及广大华侨也划归“海外客源”。因此,中国海外客源市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及华侨,另一部分是外国人,包括已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人。为了充分把握中国各区域的结构效应,又有理由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变化规律,采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区域划分思想进行划分,把入境旅游市场区域分为八个综合旅游区域: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北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海南)、黄河中游地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大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和大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这种划分有以下优点:①空间上相互毗邻,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基本上与旅游区位的衡量是重合的;②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社会结构相仿;③区块规模适度,便于入境旅游市场统一比较,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④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1.2 研究方法

采用经典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系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入境旅游市场在中国各旅游区域的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偏离-份额分析法最早的应用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一些学者将偏离份额分析法进行演变,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产业活动矩阵进行分解,并得出一些新的结论[13-14]:在偏离份额分析中,将区域经济增长分解为3个分量:第一个分量是基期某产业按照国家所有产业的增长速度发展所增加的量,衡量了经济增长的共性部分,是所有地区所有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二个分量是按照全国该产业的实际增长与全国所有产业平均增长率的差值发展所增加的量,反映了地区产业结构不同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差异,即结构效应;第三个分量是按照特定区域该产业的实际增长率与全国该产业的实际增长率差值发展所增加的量,这个分量可以反映区域该产业经济之间的竞争或该产业在不同区域间的转移,即空间效应,用Xij表示j入境旅游国i区域入境旅游活动的初始值;X'ij表示同一指标的最终值,那么两个时期该入境旅游活动的变化可表示为:

偏离份额分析法主要用于地理空间变化的量化,本研究将进行拓展,将此理论应用在中国区域入境旅游市场分析中。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入境旅游市场的变化,本研究将式(1)进行演变,对两边同除以ΔXij,演变为式(2),将区域入境旅游客流在某一时期的增长效应分解为3个分量,式(1)右边第一项表示国家入境旅游增长整体对区域增长的贡献率(NE);第二项表示区域入境旅游客源结构对游客增长的贡献率,反映了地区入境旅游客源结构不同所带来的发展差异,即结构效应(SE);第三项则表示区域入境旅游空间效应对游客增长的贡献率,也就是游客的空间聚集程度的增减,这个分量可以反映区域不同入境旅游客源之间的竞争或某入境旅游客源在不同区域间的转移,即总空间效应(CE):

由于偏离份额分析法中的权重选择不能随入境旅游结构变化而改变,分析的结果与入境总体规模有关,入境旅游增长对区域结构效应没有从空间效应中分离出来,造成入境旅游国和地区之间相互依赖。因而,在模型中引入“同位变化”()反映空间相互作用[15]:

对式3两边同除以ΔXij,可得偏离份额模型:1=

式(4)右边第一项表示全国分量(NE);第二项表示结构效应(SE);第三项表示净竞争效应(NCE)。当Xij≠X*ij时,第四项称为区位效应(LE);第三项和第四项之和为总空间效应(CE),CE越大,某入境客源在此区域的地理集中效应越大。净竞争力效应(NCE)指某入境旅游客源在此区域的竞争力(相对于其他入境旅游客源的客源比重增减),以此判断此入境旅游客源在此区域的发展趋势;区位效应(LE)指某入境旅游客源在此区域的转移方向,LE越大,该大洲或者该国入境客源在此区域的转移越大。

根据式(1)和式(4)进行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地的数据统计和旅游增长效应分解计算,得出港澳台、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及其他洲在中国八大旅游区域的入境旅游增长效应分解指标:全国分量(NE)、结构效应(SE)、总空间效应(CE)、净竞争效应(NCE)、区位效应(LE)。

2 入境旅游市场时空演变的统计分析

2.1 八大旅游区域的入境旅游全国分量(NE)分析

根据港澳台、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及其他洲的入境旅游增长效应分解指标中全国分量指标进行分析,可得1996—2000,2001—2005,2006—2010,2011—2013 年八大旅游区各洲入境旅游全国分量(图1)。

图1 1996—2013年八大旅游区域入境旅游全国分量比较Fig.1 Inbound tourism national component comparison of eight tourism regions during 1996—2013

从图1看,各大洲在全国8个旅游区域的1996—2000,2001—2005,2006—2010年 3 个阶段全国分量值绝大多数为正值,2011—2013年多数区域的全国分量值下滑至负值,说明前15年各大洲的入境游客量在全国八大区域总体表现为持续不断增长,但在2011年后入境旅游出现下滑趋势。1996—2000和2001—2005年各大洲入境客源在八大区域增长不稳定,有增长忽快忽慢的迹象,表示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不成熟及不稳定。从最右图看出各条曲线波动小且低矮平滑,显示出2006—2010年各大洲入境客源在八大区域增长稳定,且与全国入境旅游增长一致,表明中国入境旅游在此时期不断成熟起来。2011—2013年各大洲入境客源在八大区域出现小幅波动及下滑。特别关注到大西北地区的入境旅游全国分量在2001—2005和2006—2013年都处于0值以下,说明2000年后大西北地区的入境旅游发展与全国入境旅游发展不同步,2001年后全国入境旅游的大力发展并没有带动大西北地区的入境旅游发展。

2.2 中国八大旅游区域的入境旅游结构效应分析

对港澳台、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及其他洲的入境旅游增长效应分解指标中结构效应指标进行分析,可得全国八大区域入境旅游结构效应变化(图2)。

从18年的结构效应来看,东北地区一直为正结构效应,表示东北地区的入境客源结构在18年中一直良好,入境客源结构协调,来东北旅游的入境游客能相互感染和相互相传,使东北旅游资源在全世界都得到关注,受到欢迎。东部沿海地区和大西南地区结构效应1996—2000年为负,2001—2005年为正,2006—2013年为负,特别是大西南地区2000年森林砍伐经济转向旅游经济后,表现出5年的入境旅游繁荣。18年来,北部沿海地区一直为负结构效应,入境客源结构不断恶化,客源传统而单一,形成一定的客源惯性,没有更多地拓展新客源。18年来,南部沿海地区结构效应由正转负,入境客源结构由多样化向单一转化。长江中游地区由负转正,说明此地区客源结构在18年中不断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客源国对此地区旅游资源产生兴趣并来此旅游。黄河中游地区结构效应1996—2000年为正,2001—2005年为负,2006—2013年为正,入境旅游结构向好,但是不稳定。大西北地区结构效应也不稳定,亚洲游客一直以来对大西北旅游资源有浓厚兴趣,近5年来港澳台同胞也对大西北旅游产生兴趣,而欧美、大洋洲等的游客对中国西北风情兴趣不大。近年来表现出结构负效应的旅游区域值得高度关注入境客源变化,加强全球宣传并采取一定措施开辟新的入境客源国的游客,应不断在入境旅游政策制定、营销等方面总结经验,使得入境客源结构向好发展。从1996—2013年4个阶段的曲线来看,除了大西北部分,曲线都在0值以上且曲线依次逐步变平缓,说明全国入境旅游客源结构总体在改善,且入境的客源向全国分散,而不是惯性地集中于某一旅游区域。另外,由于入境游客这样的远程游客主要关注和感兴趣的是一个区域高知名度的旅游地和高级别旅游景点,所以,为了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和改善客源结构,中国各旅游区域应该关注这些旅游地和景点的打造和宣传。

2.3 中国八大旅游区域的入境旅游空间效应分析

2.3.1 净竞争效应分析(即空间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分析)。自1996年以来,港澳台游客数量首先在北部沿海地区增长趋势开始减缓,直至2011—2013年缓慢下降,东部南部地区增长变缓,西部北部地区增长明显加快,近几年又转变为全国各区域均匀增长(除大西北地区增长明显加快外)。亚洲游客首先在中国中部地区增长开始减缓直至下降,演变至全国性均匀增长,近几年又转变为西部北部地区明显增长,东部南部地区减缓直至下降。美洲游客1996—2000年在东北地区增长减缓,2001年至今表现为全国性均匀增长,但在2011—2013年美洲增长缓慢。欧洲游客1996—2000年在黄河中游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增长减缓,2001—2010年表现为全国性均匀增长,2011—2013年出现下降趋势。大洋洲游客1996—2000年在东北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增长减缓,2001年开始东北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增速明显加快,2011—2013年表现为下降状态。其他洲游客在18年来一直处于增长趋势,特别是非洲游客(图3)。

图2 1996—2013年八大旅游区域入境旅游结构效应Fig.2 Inbound tourism structure effect of eight tourism regions during 1996—2013

从图3可以看出,各大洲的净竞争效应变化曲线都有从尖锐变低矮平滑的趋势,3个时段八大旅游区入境旅游净竞争效应均值曲线越来越平滑,且变化趋势明显向X轴0值收敛,说明来自各大洲的入境游客在各旅游区域的地理聚集性越来越差,向某个旅游地区集中越来越不明显,分散到各区域旅游成为趋势。

2.3.2 区位效应分析(即入境旅游客源转移方向)。1996—2000,2001—2005,2006—2010,2011—2013 年 4个时段的各旅游客源洲的区位效应曲线从分散到集中,从偏离0轴到越来越集中于0轴,说明区位效应越来越趋于0值,客源向某个旅游区域集中的趋势越来越弱,游客越来越没有明确的旅游转移方向,开始趋于分散旅游,各大旅游区域的客源集中趋势越来越不明显。另外,从2006—2013年八大旅游区域入境旅游区位效应可以看出两个特殊高值点和低值点,高值点意味着在南部沿海地区亚洲游客有聚集增加的趋势,低值点意味着在大西北地区亚洲、港澳台、欧洲游客有聚集减少的趋势。其他各旅游区域的各客源地的游客聚集增加或减少趋势不明显(图4)。

3 结论

1)从全国分量来看,1996—2000,2001—2005,2006—2010年3个阶段各大洲在全国8个旅游区域的全国分量值绝大多数为正值,2011—2013年多数区域的全国分量值下滑至负值。1996—2000和2001—2005年各大洲入境客源在八大区域增长不稳定,有增长忽快忽慢的迹象,表明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不成熟及不稳定。2006—2010年各大洲入境客源在八大区域增长稳定,且与全国入境旅游增长一致,表明中国入境旅游在此时期不断成熟起来。2011—2013年各大洲入境客源在八大区域出现小幅波动及下滑,与外部因素有关,例如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人民币汇率上升使得旅游成本增加、某些国家邦交关系等;也与内部因素有关,例如中国入境旅游产品种类单薄、旅游产品的创新保护机制欠缺等。2001年后大西北地区的入境旅游发展与全国入境旅游发展不同步,2001年后全国入境旅游的大力发展并没有带动大西北地区的入境旅游发展,本研究分析认为与国家对进藏进疆外国游客限制以及大西南地区这10年大力发展旅游的竞争分流有关。

2)从结构效应来看,1996—2013年全国入境旅游客源结构总体得到改善,东北地区入境客源结构18年来一直良好,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入境客源结构不断恶化,长江中游地区客源结构在18年中不断得到改善,黄河中游地区结构自2006年以来入境旅游结构较好,大西南地区自2006年以来入境旅游结构较差,大西北地区结构效应不稳定。调整客源结构需在入境旅游政策、海外宣传和营销等方面下功夫,需要关注高级别旅游地和景点的打造和宣传。

图3 1996—2013年八大旅游区域入境旅游空间效应Fig.3 Inbound tourism space effect of eight tourism regions during 1996—2013

图4 1996—2013年八大旅游区域入境旅游区位效应Fig.4 Inbound tourism location effect of eight tourism regions during 1996—2013

3)从空间效应来看,1996年以来来自各大洲的入境游客增长速度由明显的局部区域增长转变为全国性普遍增长,区域性增长速度差别越来越小。另外,中国各区域旅游成熟度和开放性在加强,在各旅游区域的地理聚集性越来越差,中国八大旅游区域的各大洲入境旅游从偏好于某一区域向全国分散旅游趋势转化,分散旅游成为趋势。但具体到中国八大旅游区来说,各旅游区目前还是各有优势入境客源地和弱势入境客源地,对优势客源应采取政策和市场措施保持,对弱势客源地应找到弱势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增加客源。

[1] 孙根年,张毓,薛佳.资源—区位—贸易三大因素对日本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1,30(6):1032-1043.

[2] 陈刚强,许学强.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分布变化及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5):613-619.

[3] 王艳艳,楼嘉军.上海与长三角区域入境旅游市场关联分析——基于入境旅游线路视角[J].旅游科学,2009,23(6):40-44.

[4] 刘宏盈,马耀峰.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省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析——以上海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为例[J].资源科学,2008,30(8):1162-1168.

[5] 乌铁红,张捷,李文杰.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及成因——基于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5):189-194.

[6] 李馥利,吴晋峰,马耀峰.基于旅游流转移的陕西省入境旅游时空动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1):156-160.

[7] 李创新,马耀峰,郑鹏.基于STSM的入境旅游流集散地域结构特征分析——以中国入境旅游六大典型区域为例[J].地理科学,2011,31(5):620-626.

[8] 郭安禧,黄福才.香港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与亲景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1):106-111.

[9] 王兆峰.入境旅游流与航空运输网络协同演化及差异分析——以西南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7):1328-1338.

[10] 崔峰,肖星.江苏省入境旅游市场时空动态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4):84-89.

[11] 刘法建,张捷,章锦河.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省级旅游地角色研究[J].地理研究,2010,29(6):1141-1152.

[12] 桂文林,韩兆洲.危机事件对中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影响评估[J].旅游学刊,2010,25(12):29-37.

[13] Mayor M,Lopez A J.Spatial Shift-share Analysis versus Spatial Filtering:An Application to Spanish Employment Data[J].Empirical Economics,2008,21(7):56-65.

[14] Nazara S,Hewings G J.Spatial Structure and Taxonomy of Decomposition in Shift-share Analysis[J].Growth Change,2004,18(5):31-39.

[15] 王业强,魏后凯,蒋媛媛.中国制造业区位变迁:结构效应与空间效应——对“克鲁格曼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35(7):44-55.

猜你喜欢
客源入境分量
客源外移,农村站咋卖油
帽子的分量
一物千斤
浅析延边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及对策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沙家浜风景区客流时空特性
非法入境
学《易》当像老子、孔子那样入境悟理
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旅华客源时空分布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