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百万亩苹果生产大县创建经验与持续发展对策

2014-01-23 11:15王田利
中国果业信息 2014年1期
关键词:静宁县静宁示范园

文/王田利

静宁县百万亩苹果生产大县创建经验与持续发展对策

文/王田利

【导读】 甘肃省静宁县是全国著名的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苹果产业是当地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及农业增效发挥了决定性作用。2012年静宁县委、县政府作出创建百万亩苹果生产大县的决策。通过1年多的建设,各项创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仍有许多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1986年以来,甘肃省静宁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大县”的目标,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大力推进苹果产业发展。目前,静宁苹果已初步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水果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1年,静宁县果园面积超过5.33 万hm2(8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4.3%;户均和人均果园面积分别达到0.56 hm2(8.42亩)和0.12 hm2(1.83亩),全县涌现了一批果园化乡镇、村,如仁大、李店、治平、贾河、深沟、余湾和城川等7个乡镇果园面积占其耕地面积的70%以上,治平乡雷沟村等60个村果园面积占其耕地面积的80%以上。如今,静宁县已成为全省苹果生产第一大县。

2011年,静宁县挂果果园面积2.53万hm2(38万亩),总产量40万t,产值16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 5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4.9%。据统计,全县收入上万元的农户达2.47万户,其中,收入2万~5万元的农户有1.78万户,5万元以上的有8 447户,10万元以上的有869户。每667 m2果园收入最高的达3.6万元,户收入最高的达30万元,水果产业让全县14.5万人脱贫,为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苹果产业已真正成为富民强县、发展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

苹果产业的迅速发展,催生了相关企业;而企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提升了水果产业质量和效益,产业发展与企业成长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格局。近年来,静宁县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和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扶持项目资金等途径,在全县建成果品产业龙头企业50多家,其中,加工增值型企业4家,年生产果汁2 万t,果酒和果醋900余t,加工转化能力达7 万t;贮藏营销型企业28家,冷藏保鲜能力34.6 万t,使全县总贮藏能力达到40.1万t;包装配套型企业18家,年生产纸箱2.1亿m2,初步形成了贮藏营销、包装配套和加工增值紧密衔接,产前、产中及产后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常津公司、陇原红公司、麦林公司、鑫龙公司、庆元公司及恒达包装公司等6家企业已取得自营出口权,其中,常津公司为国家级龙头企业,陇原红公司、麦林公司为省级龙头企业。静宁县被中国包装协会命名为 “中国 (静宁)纸制品包装基地”,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纸制品包装生产基地。

2006年,静宁苹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2011年又成功注册了 “静宁苹果”证明商标。经过多年的宣传推介,目前“静宁苹果”品牌已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知认可,成为宣传静宁的一张名片,静宁苹果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销售体系。静宁苹果因其品质独特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产品不但进入国内各大中城市的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而且出口欧盟、俄罗斯、南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随着电子交易平台的建设,静宁苹果成功对接上海

等地的大宗农产品市场,实现了网上直接交易。近年来静宁苹果产销两旺,连续多年保持全国产地最高销售价格。

与此同时,静宁县按照“强化县级、配齐乡级、完善村级”的思路,逐步完善各级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为全县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静宁县共有县级果业技术人员26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人,具有中、初级职称的各9人,管理人员6名。2013年成立了静宁县乡镇果业技术服务中心,乡镇长任中心主任,配置专职副主任和技术人员5~7名。同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48家。全县现有持证农民果树技术员776名,初步建成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技术服务体系。

二、苹果生产大县创建经验

行政推动、规模扩张。一是发展目标明确。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静宁苹果产业,2012年,静宁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6.67万hm2(100万亩)苹果大县的总体奋斗目标,掀起了新一轮苹果产业建设高潮。二是措施行之有效。工作中大力推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严格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包片、部门抓点的工作机制,对各类示范园实行建档立卡、跟踪考核,形成了“县级领导包抓、技术部门帮建、乡镇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有效地促进了苹果规模化生产和管理措施的落实。各乡镇将发展苹果产业作为振兴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中南部乡镇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幼龄果园间作管理和标准园建设等工作,促进了苹果产业快速发展。三是资金技术保障。通过整合扶贫、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等项目资金,以及调用苗木无偿提供给农户建园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果园规模化发展;整合旱作农业、林业建设项目资金800万元,用于黑膜高垄覆盖、人工辅助授粉、枝干粉碎还田、“果—沼—畜”互支互促和生物物理机械防治等技术的示范推广,有力地促进了集成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抓点示范、引领发展。坚持走“科技培训、技术引导、示范推广、典型带动”的一体化发展道路,采取“建示范点、以点串线、以线促面、辐射成片”的做法,培育出大批规模大、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果业示范带、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户。同时,加大苹果生产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引领苹果产业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标准园创建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果园管理水平。截至2013年,静宁县共建成国家、省、县和乡4级标准化示范园2.27万hm2(34万亩),包括新植园、幼树园、挂果园、丰产园和低产改造园等五大类。其中,国家级标准示范园2个、共160 hm2(2 400亩),省级标准化示范园5个、共166.67 hm2(2 500亩),新建省级示范园5个、共700 hm2(10 500亩),县级标准示范园3个、433.33 hm2(6 500亩),“果—沼—畜”互支互促示范园6个、共80 hm2(1 200亩),乡级标准化示范园5个、共2.13万hm2(31.9万亩);全县共完成树形改良果园0.67万hm2(1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果园1万hm2(15万亩)、黑膜覆盖果园0.67万hm2(10万亩)和人工辅助授粉果园333.33 hm2(5 000亩)。

普及技术、提高效益。一是幼树早结丰产栽培技术。采取综合修剪、合理间作、土肥水管理等技术,实现“1年建园、4年见果、5年丰产”的目标,有效解决了红富士苹果进入结果期晚、前期生产效益低等问题。二是以树形改良和优化修剪为主的整形修剪技术。对田间密度大、通风透光差和产量与质量下降的已投产果园,遵循“以疏、拉为主,不短截,迟回缩”等原则,采取间伐、落头、提干、疏枝和开角等措施进行改良,有效解决了果树高、大、密现状,克服了大小年结果现象,实现了稳产优质高效。三是以配方施肥、均衡施肥为主的施肥技术。大力提倡“增施有机肥、配合施用化学肥、叶面补充中微肥、注重施用生物肥”的土壤均衡施肥技术,通过地面秸秆覆盖、果园生草、枝干还

田和“果—沼—畜”循环经济等形式广辟肥源,解决有机肥不足导致果品品质下降等问题。四是以免耕覆盖为主的土壤管理技术。采取覆沙、覆草、覆膜和种草等方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既降低了劳动强度,又减少了土壤水分无效消耗,有效克服了干旱少雨等不良气候条件对水果产业发展的制约。五是以农业、物理机械和生物措施为主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应用黏虫板、诱虫带、性引诱剂和杀虫灯等设备和技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严格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确保果品质量安全。六是以人工辅助授粉、全园套袋、疏花疏果为主的单果管理技术。采集秦冠等品种的花粉,进行点授、喷雾等人工辅助授粉,克服了当地老果园授粉树严重不足的问题,保证了结果量和果实品质。同时,推广疏花疏果、全园套袋、摘叶转果和铺反光膜等技术,有效提高了苹果品质和产业效益。

强化培训,提高素质。按照“分类指导、分级培训”的原则,采取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请进来教与走出去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果农的果园管理水平。先后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丙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永茂、河北农业大学曹克强和南京农业大学姜远茂等专家讲授果园管理新技术,重点开展了高光效树形改形修剪、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防冻、疏花疏果、果实套袋和人工辅助授粉等技术培训,平均每年培训1 000多场次,培训果农5万多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1 500多名,持证农民技术员达700多名。

扶持龙头,增强后劲。静宁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民资和扶持能人等途径创办了龙头企业50多家,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加快了地方特色工业发展,而且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形成了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贮藏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延长静宁苹果供应期,提升产业效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唱响品牌,开拓市场。统一规范果品包装,提升产品档次;积极参加果品展览、展销和交易会,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树立静宁果品形象。特别是2013年“平凉金果”艺术节、“平凉金果”博览会在静宁举行,对宣传、推介静宁苹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近年静宁苹果积极参加各类展评活动,“成纪富士”等产品先后获得“中华名果”“2008北京奥运会推荐果品一等奖”等13个大奖,静宁县也先后收获了“中国苹果之乡”“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经济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无公害十强县”和“全国兴果富农工程建设果业发展百强示范县”等6个国家级荣誉称号。此外,静宁县还先后建成了李店、城川果品专业批发市场2处,建成陇原红公司和益源公司果品电子交易平台2处,产地果品市场现代化进程加快。2013年开工建设的“平凉金果博览城”,将有助于健全市场体系和提升果业综合效益。

不断创新,提高水平。2013年静宁县林业局、威戎镇政府和甘肃绿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采取土地流转形式,承租北关、威戎两村土地33.33 hm2(500亩),在威戎镇创建静宁县现代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该示范园通过引进矮化砧大苗、宽行栽植模式建园,实施高纺锤形整形,配套建设滴灌、喷灌系统,力求使示范园成为集早结、丰产、优质、高效、生态观光与教学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果业基地,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实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辐射带动全县苹果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存在问题

一是地区发展差距有扩大趋势。静宁县南部果品生产起步较早,种植规模、管理水平、经营效益均呈快速发展态势;而西北部果品生产滞后,果园面积小、生产效益差、果业收入低,群众发展果品产业缺少信心和积极性。苹果生产水平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地区间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二是投入不足,制约了产业效益的提升。一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建园苗木质量没有保障,生产中栽植苗木较小,幼苗期延长,进入结果期迟,影响种植效益;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短

缺,苹果生产中的试验示范、新品种引进及新技术培训推广等工作也明显滞后。

三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目前静宁县果树经济林面积超过了5.33万hm2(80万亩),而全县仅有10多名技术干部从事技术指导工作,加上从事果业待遇低,青年才俊大多避而远之,果业技术服务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技术培训指导覆盖面有限。因此,全县果园管理大都比较粗放,标准化程度不高。

四是相关组织的服务职能欠缺。农资供给、技术培训和产品销售是果品专业合作社、果业协会的基本职能,但现有的40多家协会及合作社组织,功能大多停留在农资经销上,有些合作社和协会成为部分组织者谋取个人利益的 “平台”。由于机构不健全,静宁县果品质量安全监测和农资市场监管严重滞后,农资市场乱象丛生,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果品销售市场不规范,果农市场信息来源少,果农、代办、客商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矛盾较为突出。果品交易中,强卖强买等行为所引发的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客商数量逐年减少,果农自贮果逐年增多,这对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虽然 “平凉金果”“静宁苹果”品牌已注册使用,但品牌带动效应还不明显。苹果经营的主体仍是个体从业人员,品牌意识较为薄弱。外地苹果冒用静宁苹果品牌销售的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静宁苹果品牌的声誉。另外,近年频发的干旱、冰雹和霜冻等自然灾害对静宁苹果产业也带来较大危害,而生产中应对自然灾害的预警防御体系不健全,果业生产安全系数低。

四、对策建议

一是围绕优化布局“扩量”,继续壮大产业基地规模。按照适宜区全覆盖的要求,坚持“适地、适树、适品种”原则,大力推进苹果基地建设。全面巩固和提升李店河流域、葫芦河流域、国道312沿线和静(宁)秦(安)公路沿线苹果产业带,加快向西北部适生区延伸覆盖,实现苹果产业南北均衡发展。今后每年新植苹果0.67 万hm2(10万亩),填平补齐0.33万hm2(5万亩)。到“十二五”末,建成仁大、贾河、李店、余湾、雷大、治平、深沟、新店、威戎、城川、双岘和甘沟等12个果园化乡镇。积极探索和创新果园经营管理模式,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和支持外地客商、龙头企业、务果能手、生产大户和中介组织承包和租赁单家独户的分散果园,实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加快建设静宁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苹果新品种及授粉树采穗圃,坚持苗木自繁自育;认真筛选、研发和储备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适应当地栽培的新优品种,引进和推广无病毒苗木繁育技术,推广大苗移栽建园法,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园任务。

二是围绕规范管理“提质”,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首先,要完善当地苹果标准体系,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包括以高光效树体改良为主的修剪技术,以果园覆盖为主的保肥节水技术,以农业、生物、物理机械措施为主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以测土配方、增施有机肥为主的均衡施肥技术,以疏花疏果、人工辅助授粉、果实套袋、铺设反光膜为主的保产提质增效技术,以合理间作、规范化管理为主的幼龄园早结丰产技术等六大类,使苹果商品率保持在95%以上,优果率提高到70%以上。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使90%以上的果农掌握果园管理技术,达到持证农民技术员标准。其次,要加快精品果园建设。以创建国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园为抓手,推行“县级领导包抓、林业部门指导、乡镇村社配合、群众积极参与”的果园示范点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广大果农的主体作用,积极抓建一批新植园、幼龄园、挂果园、丰产园和低产改造园等五类果园的标准化示范点建设,集中创建一批“精品园”“有机园”,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全县果园管理水平。林业部门要制订各类示范园的创建及验收标准,每年举办一次果园评比活动,命名和表彰一批标准化示范园。此外,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聘请省内外苹果栽培专家,成立静宁县

苹果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同各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设立大专院校共建基地、试验基地,持续提升静宁苹果产业科技含量;按照“加强县级、配齐乡级、延伸村级”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乡镇果业技术服务队伍,每年从农林院校签约一批具有果树专业、本科以上的应届毕业生,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建立苹果产业情报信息机构,紧盯国内国际苹果产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掌握苹果生产、市场信息和发展趋势。

三是围绕延伸链条“增效”,不断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引进、扶持一批有实力的苹果深加工企业,新建一批贮藏、营销、包装材料生产等配套型企业,做强一批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资信度高的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果农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走出一条“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多方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机制。建设一批以果品交易为中心,集信息发布、物流服务、包装材料销售、农资供应和产品展览等于一体的服务配套功能比较齐全的县乡两级综合性果品市场,积极运用信息化交易手段,大力发展苹果电子交易、网上交易,减少中转环节,扩大利润空间;建立果品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地为果农发布苹果最新市场信息,指导果农规范生产、适时适价销售,通过协会、组织的行业自律、监督制度,规范客商和果农的经营活动;加强苹果流通秩序整顿,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坑农害商的不法行为;在国内区域销售中心城市建立一级批发销售网点,形成静宁苹果专营专供渠道;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同时,不断拓展国外市场。积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职能;组织果农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静宁苹果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培育和推广“果—沼—畜”互支互助、枝干粉碎还田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扩大有机苹果生产规模,建成有机苹果生产基地;开发后续产品,横向扩展、带动果沼畜等相关产业发展,持续增加果农收入,提高苹果产业综合效益。

四是围绕宣传推介“创牌”,提升静宁苹果知名度。牢固树立保护品牌就是保护产业的理念,切实做好果品品牌宣传、推介、扶持和保护等工作,挖掘提升静宁苹果文化内涵。积极争取将“静宁苹果”商标注册为国家驰名商标,进一步提升静宁苹果档次和增值潜力。一要加强品牌宣传保护。借助国家和省内外新闻媒体和各类果品展览、展销和交易会等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静宁苹果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2013年静宁县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静宁)苹果博览会,以后每3年举办一次,以此树立和宣传静宁果品形象。加大对“静宁苹果”品牌的保护、管理及应用,进一步提升静宁苹果包装档次。二要建立苹果质量检测机构,完善苹果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整顿和规范果品交易市场,严厉打击哄抬价格、以次充好、刁难客商等不法行为。坚决杜绝外地苹果冒充静宁苹果的行为,努力创造公平、合理、有序的流通环境。

五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着眼防灾减灾,逐步建立健全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预防体系。发挥好现有防雹炮点的作用,示范推广集防霜、防雹、防日灼为一体的果园防护设施,提高苹果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葫芦河流域、李店河流域为重点,建立病虫害预测预警体系,加强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提高综合防控能力,保护苹果生产安全。实施苹果生产灾害保险,切实保护广大果农利益。可积极创造条件,多方筹资建立“苹果风险基金”,实现苹果主产区自然灾害保险全覆盖,确保苹果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静宁县林业局(743400)

特约编辑:艾 华

王田利(1964-),男,从事果业技术推广工作。

2013-12-10

猜你喜欢
静宁县静宁示范园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东苕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静宁县苹果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对策分析
立德树人 润物无声——静宁一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纪实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流翔高钙对比示范园,在齐鲁遍在开花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2016静宁苹果“南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