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快蚕桑新技术推广

2014-01-23 22:50贲坤杰赵永刚丁志用顾光银杭忠宝
中国蚕业 2014年4期
关键词:东台东台市蚕农

杨 斌 贲坤杰 崔 虹 赵永刚 丁志用 顾光银 杭忠宝

(1东台市蚕桑技术指导管理中心,江苏东台 224200; 2江苏民星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东台 224200)

拓展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快蚕桑新技术推广

杨 斌1贲坤杰1崔 虹1赵永刚1丁志用2顾光银1杭忠宝1

(1东台市蚕桑技术指导管理中心,江苏东台 224200;2江苏民星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东台 224200)

介绍了近年来东台市利用信息化技术平台为蚕桑生产服务,先后创建了蚕信通、蚕事通、QQ群、电子显示屏等技术传播平台,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了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

蚕桑;信息化;服务平台;技术推广

江苏省东台市是国家级和省级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桑园主要分布在14个镇(场)、258个村、1 681个组、62 250户养蚕户。近年来,东台市蚕桑技术部门针对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量大、人员年龄大业务素质低、信息传播慢等问题,与移动、电信部门合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嫁接”传统蚕业技术服务,创建了新型蚕桑信息化服务模式,促进了服务到位、技术到位、措施到位,在产业发展、行业稳定、农民增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2013年,全市桑园面积10 133 hm2左右,其中投产桑园面积8 143 hm2,发放蚕种45.6万盒,生产蚕茧17500 t,农民栽桑养蚕收入近9亿元,桑园产茧量、蚕茧质量、单位面积桑园效益、生丝品质等多项指标位列全省、全国前茅。现将东台市信息化服务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供同仁商榷。

1 新技术推广面临的现状与问题

东台市蚕桑技术推广与全国各蚕区的蚕桑技术推广和传统农业的技术推广一样,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新技术、新模式仍然停留在市、乡(镇)级蚕桑技术人员手中,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普及到最需要的农民手中,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梗阻”没有打通。

1.1 服务工作量大

随着多次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农村改革,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逐渐减少,特别是蚕桑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真正从事蚕桑技术服务的专职人员已廖廖无几,江苏省除东台市之外已没有蚕桑技术服务专职人员超过10人的县(市);东台市专职从事蚕桑技术服务人员中,市级有33人,其中11人常驻在乡(镇)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市级(22人)人均服务蚕种量达到2万盒/人·年,2 830户/人·期;乡(镇)一级有44人[含市级常驻乡(镇)的11人],人均1万盒/人·年,1 410户/人·期;到户指导人员相对偏少。

1.2 人员年龄大

自1998年以来,东台市、乡(镇)两级蚕桑技术部门几乎没有新进1名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市级蚕桑部门的技术人员平均年龄50.4岁,35岁以下的没有,35~40岁的1人,41~45岁的6人,46~50岁的13人,51~55岁的9人,56岁以上的4人。

1.3 业务素质低

东台市市级服务人员中,虽然有硕士1人,大学本科8人,大专9人;但都不是全日制第一学历,大部份都是为了晋升职称而提高学历的,而且大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通过推荐考试进入蚕桑推广班学习的,不少技术人员推广经验丰富,但是推广经验落后,专业知识陈旧,新技术、新模式掌握不多,创新创造能力较弱,所掌握的知识不能适应现代蚕业发展的需要。

1.4 服务经费紧

虽然市、乡(镇)两级蚕桑服务人员工资、福利全部纳入各级财政,但部份乡(镇)蚕桑生产部门有创收任务,创收收入作为绩效工资和推广工作经费的主要来源。而蚕桑属于弱势产业,常常游离于大农业之外,上级经费往往不足而从其他产业中挤出微量的经费补充,并且是专款专用,真正用于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费用就更少了。推广经费紧缺是制约蚕桑技术推广的重要瓶颈之一。

1.5 信息传播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广播等传播媒体已很少使用了,特别是农户使用的广播已基本没有了,信息传播只能靠一个村几只高音喇叭,许多技术讲座农民听不清、听不到、听不准,再好的技术、信息、成果往往只能停留在科研院所、市、县技术推广部门和少数乡(镇)级农技部门,能送到千家万户手中的很少。而且,大部份技术信息到农民手中时已经过时,传播途径的不畅,限制了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2 信息化服务的模式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能够传播信息的途径、媒体很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信息媒介、信息传送途径。而蚕桑作为传统的农业产业,蚕桑信息服务的对象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新知识接受理解能力偏差的手工劳动者,如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农业产业相结合,值得探索。

2.1 蚕信通

蚕信通是东台市蚕桑技术指导管理中心与中国电信东台公司合作,共同开发的一种信息传送平台,是充分利用农村蚕农固定电话多的优势,将蚕农固定电话号码集中制成数据库(蚕农自愿加入蚕信通数据库),由蚕桑技术部门的技术人员根据蚕桑生产的需要编制技术信息,播音录制成语音,然后通过信息平台发送到蚕农的固定电话上,定时提示蚕农收听语音信息,蚕农还可回拨一个电信的固定号码(0515-85330000),免费反复收听。

2.2 蚕事通

蚕事通是针对没有固定电话的蚕农而开设,由东台市蚕桑技术指导管理中心与中国移动东台公司合作开发的,运行模式与“蚕信通”基本相似,只是用户为蚕农的移动电话(手机),传播的也是语音信息。同样可以回拨一个移动的电话号码(0515-69969333),免费反复收听。

2.3 QQ群

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不少蚕农都使用电脑上网,特别是不少蚕农经常通过QQ与外地工作的子女视频联系。针对这一情况,专门申请建立了一个QQ群(东台茧丝绸科技超市377467314),将东台市、乡(镇)、村蚕桑服务人员,蚕药、桑药、蚕用物资配供厂商、经销商以及有QQ号的蚕农全部加入到该QQ群中,形成蚕桑生产情况的实时互动,可以通过此QQ群及时将关键技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措施迅速传送到位。另外,通过此QQ群还可与国内的行业专家链接,快速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突发问题。

2.4 远程显示

在各主要蚕药销售点安装电子显示屏,通过远程指导、编制信息,定时发布关键措施,加快技术信息的传播与扩展。并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控、更新内容。

2.5 微信互动

微信传播交流效果非常快,但由于受年龄、手机功能、网络信号等限制,只能在一小部分群体中推广,大部份蚕农还未使用。

3 信息化服务的特点及成效

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已经表明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人们提供了快捷、可靠、高效的服务。人类也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随着工业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逐步减少,服务体系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特别是蚕桑作为农业产业相对比较弱势的产业,特别需要开展信息化服务,以解决蚕桑技术推广中线断网破人散的困境。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蚕业信息化服务已表现出诸多优点。

3.1 信息传播快

这是信息技术的最大优点,能够迅速将技术信息传送到千里之外,万里之遥。东台市蚕农分布于全市14个乡(镇)200多个村1 600多个组,最远的蚕农与东台市蚕桑服务部门相距80 km以上,与乡(镇)相距30 km,而桑病虫防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早2 d治不到虫,晚2 d治不了虫,如果通过一层一级开会布置,传达到农民那里需要2~3 d的时间,如果发生突发性问题(例如家蚕中毒等)得不到及时处置,将严重的影响治虫效果,往往会造成较大的损失,而信息化服务平台可以通过视频远程诊断,在10 min到2 h的时间内,指导蚕农及时防治。据我们调查,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后病毒病的发病率降低了2个百分点,真菌病的发病率降低了3个百分点。

3.2 运行成本低

信息化服务是利用蚕农现有的固定电话座机和手机,蚕农不需要增加新的投资,每月只需交纳2元的功能费,全年按8个月收费。电信、移动公司每年从用户话费中收取16元功能费,用于正常的运行经费。而蚕桑技术指导部门只要投入计算机等设备,基本没有其他费用,相比于派人、派车到村到户到田头宣传、指导等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平时只需定期下乡了解蚕桑生产情况,发布技术信息,蚕农就能得到指导。实行信息化服务后,东台市蚕桑技术指导部门的下乡差旅费用减少了60%。

3.3 到位率高

一项新技术、关键技术的宣传常常通过广播会、乡(镇)技术人员集中培训→村技术人员开会→到户或集中开会指导,这样一个劳民伤财的过程,常常事倍功半,而且蚕农开会还要付误工费,否则蚕农不来;另外,广播在农村已基本消失,很少能听到、听清。通过信息化传播,可以将关键技术措施在短时间内传送到千家万户的固定电话或手机上,再经过信息化用户的带动,使关键技术措施能够被90%左右的蚕农及时了解。

3.4 及时高效

蚕桑生产受多种不可确定因素的影响,如极端天气的变化、环境污染的突发、病虫害的暴发都有可能瞬间发生,生产技术部门根据突然出现或即将发生、或刚刚发生的突发事件,迅速作出反应,采取应急措施,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发送给各层各级技术人员和蚕农,保证蚕农能及时知晓、及时应急处理,提高关键措施及时传送的效率。

由于信息化服务加快了关键技术的及时、高效传送,广大蚕农迅速应用,蚕茧产量基本稳定,且由于病虫害防控及时有效,蚕茧损失减少,东台市蚕茧盒种产茧量由2010年的30.5 kg增加到2013年的40.2 kg,特别是秋蚕盒种产茧量正常稳定在37.5 kg;蚕茧质量大幅提升,平均上车茧率由2010年的85%提升到2013年的90%、解舒率由68%提升到75%;效益显著上升,每公顷桑园蚕茧产量增加35 kg,产值增加1 680元左右,促进了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

2014-08-26;

:2014-09-26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 CARS-22);江苏省苏北科技发展计划(编号 BN2013020);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编号sxgc(2013)233]。

杨斌(1967—),男,江苏东台,硕士,推广研究员。 Tel:18005110878,E-mail:jsdtyy666@sina.com

[S88-9]

C

1007-0982(2014)04-0066-03

猜你喜欢
东台东台市蚕农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东台鱼汤面
董郎孝道古今传 有爱东台何羡仙
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以绿之名,拓荒出“养心”景致
躲雨
洗书记
练琴记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