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百年史(下)

2014-01-23 06:03耀辰
电影画刊 2013年12期
关键词:纽曼好莱坞音乐

编者按:音乐可以离开电影,但电影却不能阙如音乐。倘或卓别林没有为自己的默片谱写出精彩诙谐节奏自洽的音乐,想必其电影定会失色很多。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泰坦尼克号》,设若没有詹姆斯·霍纳,卡梅隆此片恐怕也难以想象。但电影音乐究竟何为?是电影附属,还是电影注解,抑或不止于此二者?在百年影视上它又是如何演变发展的?本刊特约专栏影评家耀辰先生,为大家从头道来,一探究竟。

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仰仗于工业科技的进步,作为社会文明表征之一的电影也不例外。电影技术的革新,在更改电影表达方式的同时,也间接促使电影原声的样貌发生变革,其中最重大的两次变革,当属美国华纳影业在1926年研制成功的维他风声音系统,和后来杜比声音系统的发明——它们将电影声音处理得日益精妙的同时,也让电影音乐的表达方式渐趋丰富。正是在这两个声音系统变革的基础上,才令电影原声的蓬勃发展有了可能。

金典年代

就在为电影创作原声成为业界新兴潮流的时候,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在1926年研制成功了维他风声音系统(Vitaphone,一种将放映机与留声机关联起来的系统,此时福克斯工业也有创新,不过是将声音与影片分开而非同时灌录,这就导致画面与声轨的错位,因而被迅速淘汰),并首次在《唐璜》和《爵士歌王》中向公众展示(《爵士歌王》不仅因此成了世界上首部真正的有声电影,也让爵士乐首次登上了银幕)。电影工业的维他风技术革命,在1930年被确认为行业标准,它不仅引起制片与发行方式的变革(好莱坞大制片厂即在此时形成并垄断了电影市场),还导致了新的电影美学形式的拓展(此前的默片演员、古典配乐师、影院指挥及乐手,几乎都因无法适应而被迫淘汰),更将电影配乐的历史彻底从欧洲改写成了好莱坞——此后的世界电影音乐史,几乎就成了好莱坞主导电影音乐的发展史。

从1926到1934年之间,电影音乐几乎彻底混乱,各种配乐形式与理念都在这段时间里出现,实验性的、先锋性的、偏古典的……不一而足,它们嘈杂得就像默片中从头到尾充斥的音乐喋喋不休,直到1934年,《告密者》将原声散布在边边角角的叙事里,才彻底定下与好莱坞经典叙事体系相匹配的原声配备方式。该片配乐,即是横亘好莱坞原声圈长达20年之久的泰斗,奠定好莱坞配乐写实主义基准的马克斯·斯坦威。

斯坦威1931年时首次为电影《西马伦河》配乐,尽管不足10分钟,而且还出现在片尾,但它的写实主义趋向,以及非电影故事世界的管弦乐元素,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尽管他不是首个尝试在电影中加入非故事世界音乐元素的作曲家,但却是首次被人们因此而铭记的大师,以至于《综艺》当时就宣称,“好莱坞配乐彻底进入新世纪。”此后他又为《金刚》配乐,并再次为好莱坞确立配乐标杆:保持准确的声画同步。当他为《告密者》配乐时,奥斯卡彻底坐不住了:斯坦威在好莱坞确立了最早的音乐部门,其工作方式被延续至今——次年的的奥斯卡音乐奖项,便被他收入囊中(此前四年的音乐奖项都送给了某个部门而非个人,该授奖模式自此被改写)。

当然,缔造了好莱坞电影音乐经典体系与金典时代的功劳,并不能都归功于马克斯·斯坦威,许多与他同样有着欧洲古典音乐知识体系的作曲家也功不可没,比如素有“音乐教父”美称的阿尔弗雷德·纽曼(其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即是福克斯公司片头那段带有胜利号角韵味的旋律)。不过,尽管其地位可与斯坦威比肩,但就原创音乐的标准来说,他则略显逊色:斯坦威坚持原创音乐,且恪守业界标杆;相较而言,纽曼则显得较为多元且高产,民谣、华尔兹、爵士、浪漫主义等都是其拿手好戏,不仅毕生为269部电影配乐,还曾九次斩获奥斯卡。他还乐于提携后辈,其中尤以伯纳德·赫尔曼(希区柯克的黄金搭档,曲风严肃古典且诡谲多变)和约翰·威廉姆斯(他比纽曼小30岁,两人算是忘年交)最著名。除此之外,他还是好莱坞“纽曼家族”的创始人:莱昂奈尔·纽曼、埃米尔·纽曼、戴维·纽曼、玛丽娅·纽曼、兰迪·纽曼、乔伊·纽曼和托玛斯·纽曼——只要看过好莱坞电影,你就必然听过这个家族的音乐。

金典年代末期,摇滚等流行音乐形式大量涌入电影(其标志是1956年的《铁血柔情》,该片彻底将摇滚与欧美青年联系起来,高潮则是1964年的《一夜狂欢》,由披头士乐队出演并担任原声制作),不仅让原声有了更为广泛的受众,更促进电影原声(即OST,Original Soundtrack的缩写)的概念提出,且令它逐渐脱离电影,成为能够单独发售的商品。此时电影原声的理念,也就成了“既要适应电影,又要适应电影之外的环境”,因而原声大碟就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而最能为之证明的,除了《蒂凡尼的早餐》中曼西尼的《月亮河》,就是莫里斯·雅尔(除了以大卫·里恩的“御用配乐”闻名,《人鬼情未了》的原声也出自他手)为《日瓦戈医生》创作的原声,其唱片销量为200万张,并在音乐排行榜上登顶达70周之久。

百芳新纪元

在电影与电视相抗衡的五六十年代,好莱坞的电影原声也略显沉寂,该时期的业界代表,只有伯纳德·赫尔曼等人。相较而言,欧美及亚洲地区的配乐水平则在显著提升,比如与费里尼合作长达25年之久的尼诺·罗塔(人们最熟知他为《教父》所作的主旋律,其实是他为费里尼[Fortunella]所作),与莱昂内合作默契的埃尼奥·莫里康内,以及与黑泽明情趣相投的早坂文雄等,都成了该时期的突起异军。尽管他们的配乐理念已经与金典年代相去甚远——金典年代以古典为主流行为辅,此时则与之完全相反——但引起配乐界发生变革的却不是他们,而是发明了杜比环绕声道系统的杜比博士。

与维他风的发明相似,杜比环绕声系统出现且成为行业标准之后,再一次扭转了电影配乐的方向,此前囿于录音现实无法在银幕上尝试的音乐形式和声音效果,此后都开始出现在电影里,比如变色龙音乐(卢卡斯的《美国风情画》开启先河)、电子音乐(乔吉奥·莫洛德尔在《午夜快车》中率先引入电子乐,但范·吉利斯则通过《烈火战车》和《银翼杀手》将它带入奥斯卡殿堂)等。声音方面的技术革命,将之前对电影音乐七八十年的试探,彻底引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满足电影叙事艺术的基础上,一部分侧重于商业,一部分偏向于艺术,前者以好莱坞配乐师为代表,后者以欧洲配乐师为典范。

基于马克斯·斯坦威确立的经典配乐体系,好莱坞的配乐不仅越发偏向于商业化,而且其间的传承性也得到稳固发展:斯坦威之后,阿尔弗雷德·纽曼掌控好莱坞,然后是伯纳德·赫尔曼,随即便是约翰·威廉姆斯,等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汉斯·季默逐渐成为业界巨擘。虽然他们曲风不仅相似(斯坦威属于古典音乐,如《告密者》,阿尔弗雷德偏向晚期浪漫主义,如《彗星美人》,赫尔曼则略显诡谲风,如《西北偏北》,威廉姆斯极具史诗质感,如《辛德勒的名单》,汉斯·季默则大气磅礴,如《勇闯夺命岛》),但他们配乐的出发点,仍旧是以管弦乐和交响乐为基础,并坚持与电影叙事产生密切关联——典型如汉斯·季默,这位擅长电子乐的配乐大师,尽管其所用乐器与传统配乐师略有区别,但其作品不仅依循着管弦乐和交响乐的编纂准则,更在音乐的叙事功用和情感节奏上,复兴了斯坦威的经典好莱坞体系,并将之深化为晚期罗曼蒂克音乐的全新版本,比如《狮子王》。

【责编/九月】

猜你喜欢
纽曼好莱坞音乐
好莱坞灵异跑车之谜
CRAZY RICH ASIANS
特朗普称前助理是“狗”
音乐
涂在墙上的财富
怎样打造好莱坞大片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