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柑桔产业发展现状与转型升级对策探讨

2014-01-24 07:18易小艳唐小梅
中国果业信息 2014年4期
关键词:开县柑桔果农

文/张 立 易小艳 唐小梅

特约编辑:艾 华

2008—2012年是重庆开县柑桔产业快速发展的5年。当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柑桔已成为当地果农增收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目前,致力于转型升级的开县柑桔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工作重心也由提速发展转变为巩固提升。

一、产业现状

2008—2012年是开县柑桔产业财政投入最多、发展速度最快和发展成效最显著的5年。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规模大。2012年全县柑桔面积达到2.37 万 hm2(35.62 万亩),产量 19.55 万 t,年均增长率分别达4.4%和8%,面积和产量均位居重庆市区(县)前列,是重庆市柑桔生产大县和全国柑桔生产二十强县。

二是品种优。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5年间开县先后规模化发展了W·默科特杂柑、鲍威尔脐橙等多个市场前景好的优良晚熟柑桔品种,减少了中熟品种的比例。品种更加丰富,早、中、晚熟柑桔品种比例更加趋于合理。

三是品牌响。“开县春橙”已成为开县农业特色品牌、亮点品牌,是“重庆市著名商标”,品牌价值达4.24亿元。“春脐”“春血”和“春锦”等开县晚熟柑桔多次荣获“重庆市优质柑桔金奖”“中华名果”和“消费者喜爱产品”等称号。

四是链条长。引进柑桔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柑桔原料果可达20万t,消除了果农卖果难的困扰,保障了柑桔产业效益。培育的柑桔鲜销龙头企业,集柑桔包装、商品化处理、冷藏和鲜销为一体,提升了产业效益,促进了产业发展。

五是市场宽。通过品牌打造和宣传推介以及市场流通主体培育,东北、西北和华北等传统市场得到进一步稳固。同时,陆续拓展了福建、深圳和河南等地市场,部分柑桔产品打入了中国香港和越南、俄罗斯等国际市场。

二、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配套完善。开县很多果园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生产条件较落后,尤其抗旱池、蓄水池等灌溉设施较少,不能有效保障果园灌溉。果园机耕道、人行便道等道路系统不健全,果农生产、生活不方便,特别是生产管理物资和柑桔果实搬动都要靠人肩挑背驮,导致生产管理成本增加,降低了产业效益。

二是还未完全树立商品化意识。部分果农商品化意识淡薄,缺乏质量意识和优质优价意识。具体表现为,一些果农不愿意分级采摘销售,习惯“合树摇”“统货销售”;商品化处理率低,果实商品性差,达不到名品、精品高端产品标准,价格和效益不高;包装意识不够,柑桔鲜果大多散装贮运和销售,缺乏必要的包装。

三是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果农科技意识较薄弱,传统的耕作和生产管理技术运用较多,而对新技术、新设施和新设备的接受和运用能力缓慢。管理粗放,凭经验管理、不合理管理。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率、运用率较低,从育苗到果品销售的全过程没有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尤其是对无公害生产技术和标准化生产规程了解不多,生产和销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三品一标”产品的认识还没有到位。

四是现代生产与营销机制不健全。分户生产、分户经营较为普遍,家庭农场、种植大户、龙头企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生产较少;营销方式与营销手段单一,营销方式主要是传统的本地运销大户和外地客商上门收购,专业合作社大多在生产环节发挥作用,而有效开拓市场、带动果品销售的较少,没有形成产销一体化。此外,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引领也不明显。

三、对策建议

开县柑桔产业要完成转型升级、巩固提升,实现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就要以果农增收为核心,着力稳面积、提品质、建标准、塑品牌、拓市场和增效益,重点在“调整”上做文章、下功夫。即:从重产前、产中调整为产前、产中、产后并重;从重数量调整为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质量安全;从重发展调整为适度发展,以重管理为主;从重生产调整为生产销售并重;从生产低端产品调整为培育中高端商品、精品为主;从单一种植生产调整为产业与环境保护、休闲旅游观光业打造相结合。为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改善基础条件,增强生产能力。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是柑桔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做好规划,对全县柑桔果园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系统、详细的规划与改造,提高现代柑桔果园生产水平;加大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市、县现代农业项目、支农项目、国土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方面资金的支持,对未配套的果园进一步配套,不完善的果园进一步完善,需整修的果园进一步整修。这样既方便果农的生产生活,又可提高果园生产能力。

二是建设精品果园,提高质量效益。提高柑桔果品质量是打造品牌的基础和实现柑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关键,也是提高柑桔产业效益的基本前提。通过多施饼肥等有机肥,少施化肥,增施增甜等微肥,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通过喷施果面清洁剂,促进柑桔果面清洁、颜色鲜艳,从外观来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改变统采统销做法,实施两次采收,即第一次采收小果、畸形果和虫害果等不适宜鲜销的果实,留下大小整齐一致的果实,第二次作为精品果采收,提高价值。此外,对郁闭果园等采取整形修剪、回缩等综合改造,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提高鲜果品质。

三是推广标准化技术,提升生产水平。一方面要切实树立标准化理念,教育和引导柑桔产业从业人员树立标准化生产观念和绿色发展理念,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其他有害投入品,着力打造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要从园址选择、品种选择、土肥水草管理、病虫害防控、果品采收与商品化处理销售等各环节,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质量标准进行生产与管理。利用职业农民培训等各种培训平台,加大对果农、专业合作社和相关企业技术骨干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种植水平。要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积极做好示范,辐射带动果农生产管理观念的转变。建设更多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提高现代科技普及率和应用率,实现柑桔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

四是强化品牌打造,提升知名度。经过近几年的宣传、推介,“开县春橙”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要继续加大投入,围绕“开县春橙”品牌做文章,使之成为全国知名品牌、驰名商标,从而提升开县柑桔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首先要切实加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和户外广告等多种宣传媒介和信息发布平台,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推介“开县春橙”,集中塑造开县柑桔形象,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其次要重视品牌形象策划,精心设计开县柑桔“LOGO”主题形象、标志和中高档果包装箱等,加强品牌管理和保护,防止影响品牌价值和形象行为的发生。此外,要开展多形式的促销活动,如举办柑桔文化节,开展产销对接;或到主销城市搭建销售平台,开设直销窗口;也可到超市和批发市场开展促销活动,提高开县柑桔的市场占有率。

五是培育市场主体,多渠道开拓市场。首先要积极培育鲜销龙头企业。扶持、壮大本地现有农业企业,支持企业开发市场,搞活市场流通,带动开县柑桔销售。其次要积极扶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加工企业技改,深化和多元化开发加工产品;鼓励、支持和扶持加大收购本县加工果的力度,确保果农增收。此外,还要壮大营销队伍,积极培育营销队伍,巩固原有运销大户、经纪人,有意识地从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有经营头脑的村社干部中选拔培养柑桔经纪人;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等阵地对柑桔经纪人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营销理念和水平,提高他们的品牌、市场、质量、自律意识;利用柑桔节、展销会等平台,鼓励大家走出去,了解和开拓市场;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激励机制,加大营销奖励力度,努力培植壮大新型营销队伍。

六是综合开发利用,增强内生动力。在柑桔产业转型升级上,要创新理念,跳出柑桔抓柑桔,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旅游、增收就业等内容相结合,增强柑桔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激发柑桔产业强劲生命力。大力支持、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特别是集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及观光农业,有利于扩大就业和促进产业增收。

猜你喜欢
开县柑桔果农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专家当保姆 果农心里稳
流翔高钙为果农把脉支招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柑桔树青苔病的发生与防治
柑桔园冬季管理技术
柑桔砂皮病研究进展
开县中小学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