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2014-01-24 13:59齐素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白蛋白

齐素梅

(中原油田妇幼保健院,河南 濮阳 457001)

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齐素梅

(中原油田妇幼保健院,河南 濮阳 457001)

目的 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心血管科就诊的川崎病患儿300例为研究对象,有277例的患儿对丙种球蛋白反应敏感,作为敏感组,23例患儿首次注射丙种球蛋白后1~2 d内有发热或者持续发热的症状,作为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组,对其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 敏感组中的静脉血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无反应组相比有显著的降低(P<0.05),血红蛋白、白蛋白与无反应组相比有显著的升高(P<0.05)。无反应组中的外周血白细胞、静脉血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大,其血小板、血红蛋白、白蛋白却有着显著性的降低(P<0.05)。丙种球蛋白1 g/kg连续注射两天的使用方法中丙种球蛋白蛋白的无反应发生率高于丙种球蛋白2 g/kg一天内进行输注的使用方法。对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患儿,采取追加注射第三剂丙种球蛋白或者甲泼尼龙进行治疗可以恢复健康。结论 无反应组中外周血白细胞、静脉血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大,其血小板、血红蛋白、白蛋白却有着显著性的降低,冠状动脉扩张严重;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川崎病患儿,采取追加注射第三剂丙种球蛋白或者甲泼尼龙进行治疗可以恢复健康。

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川崎病;临床特点;分析

近年来,川崎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至今仍未有明断,当前采用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相互联用对川崎病进行控制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多数患儿在此法治疗后都会恢复健康,但也存有极少数患儿疗效不明显,我们称之为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本次研究采用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心血管科就诊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对其的治疗体会,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采用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心血管科就诊的川崎病患儿300例为研究对象,患儿的年龄处于3个月~8岁,平均年龄为(3.3±1.2)岁,对川崎病患儿的诊断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及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新修订的诊断标准。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川崎病患儿的评价标准即为:首次注射丙种球蛋白后患儿体温持续升高或者体温反复性升高。

1.2 治疗方法

所有川崎病患儿进行口服阿斯匹林每天40 mg/kg和潘生丁进行传统的治疗,给予川崎病患儿首次注射丙种球蛋白1 g/kg,连续注射2 d,采用这种治疗办法的有199例,占所有患儿的66.3 %;另外有101例(33.7 %)在口服阿司匹林每天40 mg/kg和潘生丁进行传统的治疗,然后再给予患儿首次注射丙种球蛋白2 g/kg,1 d内进行输注。

密切关注所有患儿首次注射丙种球蛋白后的体温,若2 d内体温恢复到正常状态即为丙种球蛋白反应敏感组,若体温持续升高或者给药后反复性升高,即为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组。对患儿首次注射丙种球蛋白的时间进行记录,检测所有患儿的静脉血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并且针对其结果制定合适的治疗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敏感组中的静脉血C反应蛋白(89±11.8)降为(31± 11.1)、外周血白细胞(15.6±4.3)降为(10.8±3.1)、中性粒细胞(71.6±1.1)降为(60.6±3.6)与无反应组相比都有着显著的降低(P<0.05),血红蛋白(108.5±17.1)升为(110.6±7.9)、白蛋白(31.8±4.2)升为(34.3±4.5)与无反应组相比有显著的升高(P<0.05)。无反应组中的外周血白细胞、静脉血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变化不大,而与此同时,其血小板(387±25.2)降为(443± 44.6)、血红蛋白(97.7±2.3)降为(83.6±1.9)、白蛋白(26.7± 6.1)降为(21.6±3.2)却有着显著性的降低(P<0.05)。

2.2 不同的丙种球蛋白使用方法,丙种球蛋白蛋白的无反应发生率也不一样,在199例的丙种球蛋白1 g/kg,连续注射2 d的使用方法中,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18例,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为9.04 %;在101例的丙种球蛋白2 g/kg,一天内进行输注的使用方法中,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5例,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为4.95 %,两种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率存着着显著性差异(P<0.05)。

2.3 对待23例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患儿,我们对其的第二剂丙种球蛋白2 g/kg在一天内进行输注,其中有18例的患儿经过注射后身体情况有所改善;有2例患儿的体温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发热阶段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经注射第三剂丙种球蛋白1 g/kg体温恢复到健康状态。还有3例的患儿,在第二剂丙种球蛋白2 g/kg注射之后体温持续高温不变,对其进行复查,发现其冠状动脉扩张严重,对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采用甲泼尼龙进行治疗,最后体温恢复到健康状态。

3 讨 论

川崎病是一种小儿体温迅速上升并伴随发疹的疾病,在年龄段为0~5岁的小儿人群中较为多见。近年来,川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对其治疗的时候又发现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率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有人研究发现,有10 %~15 %的川崎病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1]。

本次研究中,反应组中的外周血白细胞、静脉血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大,其血小板、血红蛋白、白蛋白却有着显著性的降低。丙种球蛋白1 g/kg连续注射2 d的使用方法中丙种球蛋白蛋白的无反应发生率高于丙种球蛋白2 g/kg一天内进行输注的使用方法[2-3]。对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患儿,采取追加注射第三剂丙种球蛋白或者甲泼尼龙进行治疗可以恢复健康[4]。

在本研究中,无反应组中外周血白细胞、静脉血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大,其血小板、血红蛋白、白蛋白却有着显著性的降低,冠状动脉扩张严重;丙种球蛋白1 g/kg连续注射两天丙种球蛋白蛋白的无反应发生率高于丙种球蛋白2 g/kg一天内进行输注;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川崎病患儿,采取追加注射第三剂丙种球蛋白或者甲泼尼龙进行治疗可以恢复健康。

[1] 任跃,吴蓉洲,张园海.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川崎病38 例临床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 报,2011,41(3):259-260.

[2] 翁海美,项如莲,张园海,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治疗及随访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3):269-272.

[3] 贾实磊,李成荣,王国兵,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Th17细胞的变化及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9,13(11): 736-740.

[4] 杜忠东,张永兰,赵地,等.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0):738-741.

R725.4

:B

:1671-8194(2014)03-0099-02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川崎白蛋白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对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效果
丙种球蛋白 能当增强抵抗力的保健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