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之痰说的泛化对中医理论创新的启示

2014-01-26 05:44张法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百病中医理论病证

张法英,刘 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1 无形之痰说提高了病机综合的层次

痰分有形无形,有形之痰易识,无形之痰难辨。无形之痰者,外无排泌之痰质,表无视触之痰形,故命之曰无形之痰。无形且为痰,痰便脱开了视触可及的有形性,进入到医生思维把握的领域。因此,在无形之痰的识辨上,便不着力于痰质痰形,而以“痰证”作为依据。如清·林佩琴《证治类裁·痰饮》说:“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为痹,变幻百端。”其中痰在肺为咳,咯咳当为有形之痰,而呕、悸、眩、冷、痞、胀、泻、肿、痹等在辨证时就不当以有形之痰论之。当对上述以至更多的病证应用无形之痰病机进行阐释时,可以说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对相当多的病证进行了新的病机综合。无形之痰说扩大了痰病机对证候的解释范围,由于中医理法方药的一体性,随之而来也就确立了对无形之痰所导致病证的治疗方法,同时便意味着提高了中医对病证尤其是疑难怪久病证的治疗能力,因此无形之痰说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理论之一。

痰首先是病理产物,是各种初始病因,如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房室不节、虫兽击仆外伤等病因作用后,人体津液运行失常的结果,即津液的留聚阻滞不归正化。中医是通过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当对因施治未能愈病,病程日久迁延,以上这些初始病因所导致的证候消失或变得模糊;或者初始病因难以清晰审辨,临床病证又纷繁复杂不能以一统之,因此对后续证和复杂证的辨证论治就需要以新的视角思考,需要在更高的层次进行综合。无形之痰说则是这种高层次综合的病机理论。久病多痰,怪病多痰,凡遇此类病证可不拘于临床表现,从病程之久、病状之怪从痰论治,或兼以治痰之品。从上引林佩琴所列之证便可见一斑,宋元以下诸贤关于无形之痰的证候表现所见更多,此不赘叙。

2 无形之痰说是守形到守神的升华

“粗守形,上守神”,从有形之痰引申为无形之痰,可以看作是在病机领域从守形到守神的升华过程。可以说,无形之痰说是痰病理论的高境界,是痰病机中的“神”。无形之痰说在病机学中的泛化,极大地提高了中医的临床治疗能力。在现代以代谢性、退行性为主的疾病中,符合中医痰、瘀、虚病机者占有相当的比重,治痰、治瘀、补虚是这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中医治法。如果现代医学把代谢性、退行性疾病看作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生理调节失制的话,那么中医学的痰、瘀、虚病机理论和相关治法,就是对这个网络病理状态整体恢复调节的最佳理论和方法,其中无形之痰说所涉及的范围之广,较之瘀、虚的普适性更强,因此又占有欹重的地位。

从无形之痰引申于有形之痰,从有形泛化为无形的学术发展历史看,中医学的理论突破和发展是从形下向形上的过程,是从守形向守神升华的过程。在《内经》时代,中医的解剖学知识是很先进的,如《灵枢·肠胃》和《灵枢·平人绝谷》等关于消化道的度量衡数据都很确切,但《内经》并没有把这些放在著作之首来作为基础,直至今天的中医教学,也不是从《灵枢·肠胃》和《灵枢·平人绝谷》等解剖学内容学起,因为中医看脾胃大小肠病根本不需要考虑消化道的解剖学内容。《内经》的这些记录只是告诉我们,解剖学工作古人已经做过了,这些内容在中医理论中不占有重要地位。在《内经》的思维中已经着力于向“神”的层次升华,《内经》明白:离形愈远则形上的理论愈丰富充实,对形下的制御就愈有力,且生命力愈长久。而不像现代科技文化那样,依赖技术进步,依赖对形下物质阐明的清晰程度来建立理论和促进其发展,由此2种知识体系的异同或可一见。推阐开来,中医学术的发展就是以理论泛化为主要内容的升华过程。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是对《素问·热论》六经的泛化,故后世有“六经赅百病”之说,不泛化何以赅百病。金元四大家的

补土、寒凉、攻下、滋水等学说,也可以看作是对脾胃虚弱、火热病因、实邪致病、阴常不足等在病因病机领域的理论泛化,于是便扩大了这4种学说的临床应用范围,执其一者也可以赅百病,成为名医大家。甚者执一方或数方、执一药或数药,也可以名留医史或声振遐迩。如明·赵养葵专恃六味、八味、补中益气数方临证,其所著《医贯》可为佐;近之四川郑钦安擅用附子,誉称郑火神。至于某柴胡、某逍遥、某泻心、某补中、某温胆、某熟地、某大黄、某石膏等称谓的中医更是不绝于耳。这种对某方某药出神入化应用的本质,也是该医家对某方某药所适应病因病机的理论泛化。当然这种泛化不是滥化,是建立在对《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的透彻领悟上,建立在对临床病证病因病机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上,建立在对前人经验的学习继承和自己体会揣悟之上的。

3 理论泛化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无形之痰说的泛化是中医学理论突破和发展的一个缩影和典范,从中可以领悟到什么是中医学的发展,怎样做才可以实现发展。几十年来,中医界在细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愿意采用现代科技和医学技术阐明中医理论概念的“是什么”,器官、组织和细胞分子上是什么以及生理病理机制的“为什么”等等,而中医的本体思维主要是考虑生理上的“做什么”和病理时的“怎么样”。如肝在生理上“主疏泄气机”,病理时就会产生疏泄不及和疏泄太过。我们今天的研究与古人不在一个层次上,尽管采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手段,依然是在“形”的方面下功夫,与古人的“神”有明显差距。由于现代做的是阐明“是什么”的工作,所以在泛化和综合方面能力明显不足,拿不出能够超越前人的辨证论治体系。如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在血瘀证方面就做了很好的理论泛化工作,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等所涉及的病证范围就非常广,绝不像现在是以疼痛、包块、舌暗瘀斑、舌下静脉迂曲暗瘀来包打血瘀证的。如果中医临证时用四诊看不到上述4项表现,就不能辨为血瘀证吗?我们目前是在走与泛化相反的路数,是一种离神返形的做法,路越走越窄了。因此,中医学难有理论突破和发展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发展所引领的辨证论治体系的产生,是中医学发展的主要模式,举凡“风为百病之长”、“百病皆生于气”、“一有怫郁,百病生焉”、“百病皆由痰作祟”等学说,都为新的辨证论治方法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探讨无形之痰说在中医理论尤其是在中医病因病机学中的创新意义,探讨理论泛化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如何在“神”的层次而非形的层次提出新的病因病机学说,从而建立新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发展都会有相当重要的启示。

猜你喜欢
百病中医理论病证
“包”治百病
多喝水能治百病?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泡脚驱寒消百病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