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辨治八法

2014-01-27 01:14翟文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遗尿方用水液

翟文生 梁 丽 杨 濛*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00

遗尿是指5岁以上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为小儿常见病,其发病率在5%~10%之间,轻重不一,病程不一,部分患儿临床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困难,也有持续多年至青春期自愈者。中医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1]。中医治疗本病重在辨其虚实寒热,对此我们在积累了二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辨治方法,现总结如下。

1 温肾固摄法

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故遗尿主要与肾和膀胱功能失司密切相关。《内经》曰:“膀胱不约为遗溺”。《诸病源候论·杂病诸候·遗尿候》曰:“遗尿者,此由膀胱冷,不能约于水故也。……肾主水,肾气下通于阴,小便者,水液之余也,膀胱为津液之腑,既冷气衰弱,不能约水,故遗尿也”。肾气虚弱,命火不足,下元虚寒,不能制约水道而致小便清长,频频尿床。临证多伴尿量多而清,天冷次数增多,面色苍白,腰酸膝软,舌质淡、苔薄,脉沉迟无力。治以温补肾阳、固摄止遗,方用菟丝子散合缩泉丸加减。

2 补脾益肾法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液,肾主水液,脾肾功能正常,则水液固摄有权,气化有序。《本草思辨录·干姜》云:“岂知金生于土,土不温者上必虚,上虚则不能制下,其头眩多涎唾者上虚也,遗尿小便数者下虚也,而皆由于中之不温也。”小儿多因乳食不节,失于调养,导致脾肾虚弱,水液代谢紊乱而发生遗尿。临床多伴见面色晄白、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纳少便溏、或五更泄、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3 清热利湿法

遗尿之湿热多来源于肝胆,肝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有调畅气机、通畅血行、通利水道的作用,而且足厥阴肝经环阴达腹,与膀胱密切相关。故若肝失疏泄,气机郁结,郁久而化热,肝木乘脾,导致脾的运化失常,而湿邪内生,并与热交结,湿热下注于膀胱,致使膀胱开合失司而发为遗尿。临证多伴小便短黄,气味臊臭,性情急躁,夜梦纷纭或磨牙,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饮水,甚则目睛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采用清热利湿之法,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4 交泰心肾法

心主神明,肾主水液,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致心肾不交,传送失度,水液排泄不能由心所主、受肾封藏,导致遗尿。《寿世保元·遗溺》云:“夫尿者,赖心肾二气之所传送,膀胱为传送之府。心肾气虚,阳气衰冷,致令膀胱传送失度,则必有遗尿失禁之患矣。”临证多以白天玩耍过度,夜间梦中自遗为特点。多睡眠不实,梦中遗尿,不易唤醒,或唤醒后神识恍惚,心烦急躁,或五心烦热,舌质红,苔薄少津,脉沉细。治以清心安神,交通心肾,方用导赤散合交泰丸加减。

5 补中益气法

《金匮翼》指出:“肺脾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不禁者。”肺气虚则治节不行而水道制约无权,肺气有赖于脾养,中气不足,肺气也虚,治节无能,固摄无权,膀胱不约,津液失藏,故小便自遗[2]。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言:“脾虚则不能为气化之主,故溺不禁也。”多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量多,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大便溏稀,自汗出,易感冒,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治以补中益气,佐以固涩。方用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黄芪既善补脾肺之气,又擅升举阳气;升麻、柴胡升提中气为主要药物,不可或缺。

6 醒神开窍法

《类证治裁·卷三》曰:“脑为元神之府”,人体的一切神气活动都受其所主,临床上不少患儿遗尿时酣睡朦胧,尿意至而不觉醒,甚至屡唤不醒,实为痰浊蒙闭清窍,上窍失司,不能治下,而致自遗[3]。多见睡中经常自遗,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或伴智力低下,夜寐沉睡而不易唤醒,舌苔白厚腻,脉滑或缓。治宜涤痰开窍、醒神止遗。此法在遗尿治疗中应用最广,多结合其他治法应用,临床往往加用远志、菖蒲、郁金三药以体现开窍醒神之法。

7 宣肺缩尿法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治节,通调水道,当肺主行水的功能失常后,水液代谢紊乱,影响膀胱对尿液的贮存和排泄功能,膀胱失司,则可发生遗尿。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遗溺》中云:“盖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与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须治气,治肾者,必须治肺。”故遗尿治疗中宣肺缩尿法也很常用,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此法应用时麻黄往往被重用,因麻黄入肺与膀胱经,可宣降肺气,通调水道,使膀胱气化功能得以恢复,开合有度,遗尿自止。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麻黄中主要成分麻黄碱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神经,引起神经兴奋,同时能增强膀胱括约肌的张力,使睡眠深沉,不易叫醒的患儿夜间排尿时易惊醒[4]。

8 缩泉止遗

膀胱与肾由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相互属络而构成了表里关系。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杂病源流犀烛·小便闭癃源流》云:“膀胱者,水泉所藏,虚则不能收摄,而溺自遗也。”《证治汇补·下窍门·遗溺》云:“睡则遗尿,此为虚症,所以婴儿脬气未固,老人下元不足,皆有此患。”缩泉止遗为治疗遗尿之平法,遗尿不论何因所致,均通过膀胱不约而发病,所以此法多与其他治法结合应用。临床多选海螵蛸、桑螵蛸、金樱子、覆盆子、益智仁等固涩止遗之品,与其他方药合用以提高疗效。

9 典型病例

田某某,男8岁,于2012年10月就诊,诉间断遗尿3年多,平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尿多而清长,发育迟缓,身材瘦小,多畏寒肢冷,每于天气寒冷之时遗尿多发。诊时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中医辨证属肺脾气虚,下元虚冷。治以温补肾阳、益气健脾之法,应用自拟遗尿方。处方:桑螵蛸10g,海螵蛸10g,黄芪20g,升麻15g,山药15g,覆盆子15g,益智仁15g,补骨脂10g,麻黄6g,白芍20g,乌药10g,甘草6g。患儿服药6剂后遗尿次数大为减少,睡眠质量提高。原方6剂后夜间遗尿基本消失,观察一个月偶有发作,依原方去麻黄、乌药,加菖蒲12g、太子参15g、五味子10g,又服用6剂后痊愈停药。

遗尿一症有虚有实,常为虚实夹杂,但临床常以虚证为主,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但也经常涉及肺、脾、心、肝。治疗的关键是辨清病位,理清脏腑虚损的病源所在,结合遗尿的临床特点,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174-176.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174-176.

[3]边圣景.丁樱教授治疗小儿遗尿症经验[J].中医学报,2012(27):420.

[4]陈芳瑜.麻黄治疗遗尿症331例临床分析[J].海峡医学,2004,16(1):88-89.

猜你喜欢
遗尿方用水液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背后七颠百病消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幼儿园中的遗尿风波
基于气化论浅述水气病辨治
饮水
中医哈萨克医结合治疗小儿遗尿56例
加减平胃散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