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在伴发抑郁症状疾病中的应用*

2014-01-27 14:14张秀莲朱生樑程艳梅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2期
关键词:情志心理学中医药

张秀莲 朱生樑 程艳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人类的心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社会的进步,价值观念的改变使得心理问题的合并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着现代人的健康,其危害性呈上升趋势[1],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投入了大量精力、物力来研究和应对。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从心理学角度来治疗该类疾病变得尤为重要。中医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医学,在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改善抑郁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就近年来中医心理学在伴发抑郁症状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1 中医心理学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迄今为止,中医心理学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应用较多,脑卒中作为目前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卒中后抑郁是该类患者最多见的并发症之一,该病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周兰英通过对脑卒中抑郁患者中医心理护理的研究发现,及早对脑卒中抑郁患者实施中医心理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和情感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明显减少致残率[2]。周芸通过运用中医心理疗法采用中医学的移精变气法、情志相胜法转移患者注意力、改变患者心理状态,调摄患者心神,从而改变患者的不健康精神状态,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3]。正如《灵枢·师传》云“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郑榕芳等通过以情胜情的中医心理护理干预方法,明显改善了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4],另外还发现中医心理护理方法介入的时间越早,患者康复的效果越好[5],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改善及恢复[6]。蒋玲玲等通过中医心理疗法配合治疗中风病伴抑郁症30例的临床研究发现,中医心理疗法能使中风病伴抑郁症状患者心神宁静,情绪乐观,树立康复信心,启发自信心,启发自知力,达到精神开朗,气血通畅的效果,使抑郁症状和躯体症状均有显著改善[7]。姚桂英针对不同的患者分别运用情志相胜法、劝说开导法、移情易性法及暗示解惑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8]。由上述研究可见,中医心理学在卒中后抑郁症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其在改善抑郁心理状态,促进自理能力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有较广阔的临床发展潜力。

2 中医心理学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心理学也常常被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在同一标准下东西方国家的发病率大致相似,随着对该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焦虑抑郁状态对其发生、发展及预后具有重要影响[9]。目前认为功能性胃肠病症状严重程度与心理健康、个性特征及负性生活事件有关,主张精神与心理治疗同时进行。毛瑞峻等通过对常规药物疗效欠佳的107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采用物质相胜心理干预,根据患者表现的不同情志,应用个体化方案治疗后,患者精神症状减少,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下降,胃肠道症状明显改善,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达到了从根本上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目的[10]。胡芳研究发现,精神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心理疗法可以对脾胃功能及情志状态进行整体调节,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症状、改善情志的目的,最终提高治疗效果[11]。符宾等通过中药联合中医心理情志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发现治疗组症状及抑郁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医心理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患者容易接受[12]。慢性乙肝患者具有心理水平低下的特点,是心理学方式干预的高危人群。彭立生通过对14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研究发现,配合祝由法或情志疗法干预的治疗组与单纯的药物治疗组相比较,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意因子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中医心理学干预是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状况、提高疗效的有效手段[13]。目前有研究发现,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有一定程度的抑郁焦虑合并率[14]。由以上研究可见,情志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心理治疗才能取得最好的临床疗效。所谓 “心病还须心药医”正是这个道理。

3 中医心理学在其他疾病的护理治疗中的应用

另外,中医心理学也广泛应用其他疾病的护理治疗中。目前认为,胸痹是一种身心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的因素密切相关[15]。同时有大量研究表明,抑郁可诱发或加重冠心病病情,而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16-17]。董爱荣通过运用语言开导疗法、五音音乐疗法及放松疗法对胸痹患者进行干预,发现中医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减轻胸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整体健康[18]。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抗焦虑、抑郁等药物副作用大且患者依从性较差[19],针对此类患者,孟昭蓉等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传统中医心理疗法中的说理开导法和静心安神法,临床疗效较好,能够显著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是一种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具有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特点[20]。刘若缨等通过采用随机配对方法,对120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进行中医心理干预研究,发现祝由、情志相胜、移精变气、告之导之、暗示开导等中医心理学方法能有效改善此类患者的精神抑郁和焦虑症状,并降低年平均复发次数[21]。马晖等研究发现劝说开导法、顺志从欲法、移精变气法、暗示转移法及情志相胜法等中医心理护理治疗能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焦虑和抑郁等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2]。卢文杰等通过对45例恶性肿瘤患者精神抑郁状态进行中医药及心理干预的初步临床研究发现,以调畅情志为主的中医药及心理干预治疗可以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可提高肿瘤患者生活信心及生活质量,调节免疫功能并控制肿瘤发展[23-24],在改善精神抑郁或者焦虑方面大有裨益。而老年慢性病患者人群心理障碍是普遍存在的,在进行对症治疗的同时辅予中医特色的心理护理,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药物的依从性及药物治疗效果,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25]。总之,中医心理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在当今的临床中仍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施以中医心理疗法,会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抑郁证”病名在古籍中并无记载,中医学将与抑郁相关的疾病归属于情志疾病中的郁证。张景岳曾经提到“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致郁,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在疾病的过程中使病情反复加重,迁延难愈,形成恶性循环。中医心理学在治疗相关疾病的实际应用中以治神重于治形为特点,强调整体观念,正如《素问直解.宝命全形论注释》所云“若欲全形,必先治神。治神,所以保命;保命则能全形矣”。在临床上多采用情志相胜、劝说开导、暗示转移、移情易性及顺情从欲等方法。

综上可见,无论何种心理治疗方式,在诸多疾病中中医心理学存在较大的医学价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达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统一。这是医学从单纯医学模式到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今天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们对保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积累及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于健康的认识也趋于全方位、多层次。如何真正实现心身健康的统一,成为诸多患者所关注的焦点。最近《柳叶刀》上一项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忧郁症或健康焦虑比常规护理更有效[26]。虽然目前西方心理治疗设计严密、手段先进,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心理现象在类型、性质、规律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差异[27],中医心理学以中医学为沃土,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与中医学具有高度一致性,更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更适合于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更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心理干预的依从性更高,可以以相对便宜的方式对抑郁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相对于西方心理学存在更大的优势。

[1]董湘玉.中医心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

[2]周兰英.脑卒中抑郁患者中医心理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07,26(9):61-62.

[3]周芸.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概况[J].河南中医,2013,33(7):1090-1091.

[4]郑榕芳,萧蕙.中医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6):1464-1466.

[5]宋俊兰,梅松柳.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中医心理学干预[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4):354-355.

[6]孙华,郭长秀,石晶,等.运用中医心理学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心理干预[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8,30(2):139-140.

[7]蒋玲玲,徐前方,郑超英.中医心理疗法配合治疗中风病伴抑郁症 3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48(8):17-18.

[8]姚桂英.卒中后抑郁心理护理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7):106-107.

[9]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5(4):1.

[10]毛瑞峻,王世爱.五志相胜心理干预对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作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8):2590-2592.

[11]胡芳,张光奇.中医心身综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0):37-39.

[12]符宾,杨泽武,缪灿铭,等.中医治疗伴抑郁症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8,28(9):646-648.

[13]彭立生,周大桥,高辉,等.中医心理学干预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09,15(4):22-23.

[14]张秀莲.内脏高敏感性参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敏感化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的研究[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13.

[15]杨黎,张晓明,杨红梅,等.冠心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33):3013-3016.

[16]Rozanski A,Blumenthal JA,Davidson KW,et al.The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and management of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in cardiac practicethe emerging field of behavioral cardiolog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05,45(5):637-651.

[17]Strike PC,Magid K,Whitehead DL,et al.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underlying emotional triggering of acute cardiac event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6,103(11):4322-4327.

[18]董爱荣.中医心理护理干预对胸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2,5(3):224-225.

[19]李彦,汤苏阳,李卉.黛力新辅助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更年期心理精神障碍[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0):1321.

[20]孟昭蓉,杨东东.中医心理介入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6):71.

[21]刘若缨,虢周科,杨曙东,等.中医心理治疗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精神症状的作用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1):36-38.

[22]马晖,张伟,李志钢.中医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新疆中医药,2010,28(6):68-70.

[23]卢文杰,段绿化,周月强,等.对45例恶性肿瘤患者精神抑郁状态进行中医药及心理干预的初步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0):2346-2348.

[24]贾玫.中药配合心理干预方案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初步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25]杨颖.老年慢性病心理特点及中医心理护理对策[C].第14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78-80.

[26]Tyrer P,Cooper S,Salkovskis P,et al.Clinical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for health anxiety in medicalpatients: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The Lancet,2013,doi:10.1016/S0140-6736(13)61905-4.

[27]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379.

猜你喜欢
情志心理学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