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

2014-01-31 21:38
中华环境 2014年5期
关键词:麦茬锦旗垃圾场

纵论

不如大大方方接下 “最臭锦旗”

新闻由头:5月31日,深圳市坂田南片区的居民用汽车封堵了清水河下坪垃圾填埋场的大门,称长期受到垃圾填埋场飘散出的臭气影响,希望垃圾填埋场可以彻底解决臭气问题。居民准备了“史上最臭垃圾场”的锦旗,但现场的一位领导拒绝接受。

也许这个“史上最臭垃圾场”的说法有些夸张,送“锦旗”的行为也有点偏激。也许,有关部门曾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群众不满意、问题还存在,便意味着工作做得还不够好。倘若,面对群众的过激行为仅仅采取 “拒收”或是解释开脱、安抚群众等老一套方法,而无下文的话,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可能还会愈演愈烈,下次就不只是送面“最臭锦旗”,恐怕会导致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丧失殆尽。

“最臭锦旗”之所以成为烫手山芋,与有关单位的工作目标和群众要求没有完全契合是分不开的。其实,与其扭扭捏捏地拒绝,该现场领导不如大大方方地接下 “最臭锦旗”,还要挂在办公大厅的最显眼位置。化尴尬为压力,从而迸发无穷动力,才能把工作扎实做好,群众满意了,“最臭锦旗”迟早能变成“香”。

“麦茬限高10厘米”拍脑袋决定何以频发

新闻由头:为禁烧秸秆,安徽太和县发文规定,对麦茬限高10厘米,这一举措引发各界争议。对此,当地回应,将会以补贴的形式降低农民的成本。

在PM2.5家喻户晓的今天,秸秆一烧了之的危害众所周知。

麦茬限高,对农民来说,费钱费时。另外,政府的补贴不给力,政策不接地气,就无法做到令行禁止。

一个正面典型是,湖北公安县章庄铺镇去年未划入禁烧区,却没烧一把火,窍门就在于当地疏堵结合。村干部劝农民囤草,组织草贩子上门收购,卖给企业赚钱,形成了一条龙服务。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禁止农民焚烧秸秆,除了加强监管外,关键是为农民找到其他更有利的处置方法。秸秆有发电、沼气、饲料、建材、制肥、制纸、生物燃料等多种用途,如何帮农民和企业找到供需渠道,才是政府的分内事。

但出台“麦茬低于10厘米”的规定,尽管劳民伤财,于官员却省事得多,这是一种懒政做派,缺乏为民情怀和责任意识,推广起来也不会顺顺当当。

几百亿埋地下谁说百姓“看不见”

新闻由头:“市长说,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在一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调研时,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听到这样的声音。

地下管网究竟有多重要,只要看一看每到雨季,很多城市纷纷“看海”的景观即可明了。市长这番话还暴露另一问题,几百亿怎么“埋”,俨然成了“我”的事——一个市长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决策权力?

公共财政来自民众,应该严格按规定程序和方法进行科学安排,且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在这个过程中,市长可能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但却不能完全取决于市长。现实中,不少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往往关门决策、封闭运行。决策不透明、账目不公开,几百亿若稀里糊涂地“埋在地下”,老百姓确实可能有意见。但这个意见并非是反对治污,而是对信息不公开的不满。

所以,如果市长真的担心老百姓“看不见”,完全可以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在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中,经由补充、纠偏甚至否定,以实现科学决策。事实上,怕“老百姓看不见”可能只是借口,民众呼吁多“埋”钱到地下,呼吁大力治污已有多年,市长们假装听不见,真正担心的恐怕还是“领导看不见”吧!

猜你喜欢
麦茬锦旗垃圾场
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的精确运筹
世界最大垃圾场就在我们头顶?
美有毒垃圾场附近居民平均少活0.25年
垃圾场战争
麦茬地
麦地
锦旗的故事
Travels of 3 plastic bags
大地苍茫
不可不知地64条“象棋军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