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标准化工作在质量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2014-02-01 18:23
中国钢铁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标准化检验标准

张 坤

一、企业标准化的内涵

标准化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准则的活动”。它包括了标准制定、发布及实施的过程。标准化的实质是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协调、统一。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以获得企业的最佳生产经营秩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以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及贯彻实施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过程。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企业所制定的标准包括管理、技术和工作标准,主要是为了规范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物的要求、事的流程、人的行为,实现企业内部的协调和统一。

标准从制定到实施遵循质量管理的基本程序PDCA循环。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不断制定标准、不断修订不适用的标准,通过一轮又一轮的PDCA循环,使制定的标准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检查性。

二、质量管理的内涵

1.质量

ISO9000标准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谈到质量,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是狭义的质量,没有延伸到广义质量。

狭义的质量即通常指的是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可以通过标准、规范、程序来评价(或检验)其是否符合要求,控制相对容易。质量控制重点在产品设计、采购验收、生产制造(施工)、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环节。广义质量除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外,已扩展到过程、体系和企业全部,并延伸到企业人员素质、部门工作质量、创新能力、团队精神,还包含了专业技术、财务效益、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等因素。广义质量将质量问题上升到经营战略层面。质量控制不容易量化,控制难度更大。广义质量的提高在于强化管理,GB/ 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为企业追求卓越提供一个经营模式的总体框架。

2.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质量管理的基本程序是PDCA循环。Plan(P:计划)是根据顾客的要求和企业的方针,为提供满足要求的产品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o( D:实施)就是按计划的安排,组织生产活动;Check(C:检查)就是根据计划的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Act(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

三、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从质量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来看,标准化始终伴随着质量管理的发展而发展,而质量管理也离不开标准化。

在质量检验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仅局限于对产品质量的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企业内设计、生产、检验职能的分离,职责清晰,即有人制定产品标准、有人按标准组织生产和进行产品质量检验。产品标准贯穿了产品设计、制造和检验的始终,是控制产品质量的主要依据,因此,标准化实际上是质量管理的直接手段。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

由于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尝试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使质量检验既经济又准确,并发明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中,把质量管理推进到新阶段,即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这个阶段改变了在质量检验阶段仅依赖“事后检验”来保证质量的弊端,对产品的质量管理能够做到事先预防和控制。随着统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和推行,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标准化成为了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成为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已从狭义的“符合标准”发展到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并提出通过运用“系统工程”的概念,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发展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在此阶段,迫切需要将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和知识,通过对其规律性的内容进行简化、优化、规范和提炼,以共同遵守的规则形式发布,在全体员工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进行推广。

由此可见,标准化伴随着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从单纯的产品标准化到产品、管理方法、管理过程全面标准化的过程;贯彻实施标准的人员也从设计、制造、检验等一线生产人员扩展到企业的全体员工,而质量管理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的经验和知识,也越来越依赖标准化的手段去推广、去实施。质量管理和标准化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在一整套标准的基础之上,没有标准,质量管理就没有依据,生产和检验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没有质量管理,标准的贯彻、实施就没有可行的保证和监督。在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中,P(计划)阶段是制定标准;D(实施)阶段是实施标准;C(检查)阶段是按照标准进行检查,找出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A(总结)阶段是制订、修订标准,巩固已取得的效果。PDCA循环也是制定、实施、检查、处理标准的过程循环。

四、标准化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地位

1.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

企业标准化以产品标准为核心,以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检验等全过程技术标准为主体,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 (作业) 标准为内容,按其内在联系,形成企业的标准体系。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是认真制(修)订标准和贯彻标准 (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在企业质量管理中,有许多活动都是重复发生的,如产品设计,原材料的投人,产品的生产,质量的检验,以及各种管理业务等。企业标准化是企业制定、修订、发布、实施标准的一系列活动。就是根据企业质量管理的需要对重复性的工作进行制定实施和修订标准过程,发布的标准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质量管理就是按技术标准组织生产、控制和评价生产过程,从而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按管理标准来处理各过程的接口关系;岗位人员按工作标准履行岗位职责,确保工作质量;最终依据产品标准来评价产品质量。因此,没有标准,质量管理就没有依据,生产和检验就无法进行。

2.标准化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始终

质量管理覆盖产品的质量形成过程:市场研究,产品开发、设计,制定产品规格、工艺,采购,仪器仪表及设备装置,生产,工序控制,产品检验、测试,销售及服务等环节。质量管理的基本方式就是PDCA 四个阶段循环。PDCA循环过程实质上就是标准的调查、起草、制定、实施、验证和修订的过程,就是从标准着手,又归终于标准的过程。因此,质量管理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过程。

3.标准化是提高质量管理有效性的关键

标准化是通过对标准化对象进行简化、统一、协调、优化,从而实现一定范围内的最佳秩序。在质量管理活动中有许多日常的、有规律性的、重复发生的活动,属于标准化对象,如果把这些重复发生的活动通过制定标准进行规范,杜绝那种办事无标准、无规范的现象,企业的各级、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按照标准的要求完成这些日常活动,从而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同时,通过标准的协调、统一作用,把企业内部各环节的接口较好地衔接起来,理顺管理流程,对每一个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提出工作质量的要求,攻克各自为政、以分工为分家,缺乏横向协调联系的管理方式,实现科学管理,从而提高质量管理效率。

五、加强标准化工作,追求卓越质量

1.保持企业标准的完整性

一个企业应该具有一套完整的企业标准体系,否则就会出现生产经营活动的某一环节不在质量管理的范围内,就会出现质量管理的盲区和短板,质量问题很有可能就出现在那里。

2.保持企业标准的适宜性

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应根据生产工艺、原材料、装备等变化,特别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变化、用户需求等变化,及时对企业标准进行修订,确保企业标准的适宜性。

3.保持企业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

保持企业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非常重要,如果企业技术标准过高,提升生产难度高,将出现产品质量过剩,导致企业生产成本高。如果企业技术标准过低,虽然会降低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但生产的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市场和用户要求,导致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降低,甚至被市场和用户所摒弃。如果企业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不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必将造成管理和工作的乱象。因此,企业应研究制定、检查考核、修改完善等方面加强标准管理,确保企业标准的科学合理性。

标准化工作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是保证工作和产品质量的一项必不可少、必不可弱的基础工作,也是推进质量管理的战略和手段。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产品质量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企业要做大做强,应当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满足市场和顾客需要的角度,通过标准化推行高效、科学、先进的质量管理,使企业的经营质量朝着追求卓越的目标前进。

猜你喜欢
标准化检验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标准化简述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电梯检验中限速器检验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