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思考

2014-02-01 20:33杨柳刘菁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年7期
关键词:设计标准能效建筑节能

杨柳 刘菁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371 2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 1000442)

近些年来节能建筑和建筑节能这两个词汇总是出现在各种报道中,可深思之下,会发现不同的文件和报告对他们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一些将它们之间的差别给弄混了。笔者深入讨论节能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关系,以期能够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认识体系,以求能够更好的为中国“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节能方案服务。

1 中国节能建筑和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激励机制

由于中国的建筑节能仍处于发展阶段,仅仅凭借开发者和用户,难以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而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并未充分了解节能建筑的实际情况,没有给出实质性的资金支持,缺乏鼓励政策,使这项工作没办法顺利实施。

1.2 缺乏节能意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人们对建设建筑节能的主体。建筑节能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了解,特别是对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缺乏认识,致使行为散漫,建筑节能工作无法顺利的进行。同时,一些人忽略了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建设过程中目关短浅从而缺乏节约意识,对此相关政府部门也并未给予高度重视。

1.3 没有完备的建筑节能标准体制

建筑节能标准是实现建筑节能量化的指标,但是在近些年来,中国的建筑节能体制不够健全,存在一些无法匹配的问题,具体体现在:

1.3.1 建筑节能触及学科范围广泛,连接了整个施工的各个方面,而建筑节能至今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体制。

1.3.2 建筑节能标准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

1.3.3 没有对建筑节能技术做深入的研究,从而影响建筑节能的质量。

1.4 高能耗建筑占的比重较大

现在,中国每年新建房屋数量不断增长,其中有高达95%的房屋属于高耗能建筑,但是在这些建筑中,仅有3%的房屋采了取节能措施,我国的新建建筑单位面积采暖耗能是发达国家单位面积耗能的两倍。如果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我们的建筑能耗将面临很大的能源危机。

2 对中国开展建筑节能的建议

2.1 明确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不能盲目引进国外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这就要求我们分析它们对我国气候和生活习惯的适用情况以及其经济性和易维护性。

2.2 明确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之间的区别,以限制和鼓励引导作为主要手段加强建筑节能:通过政府建筑节能带动整个建筑节能体制,对于用财政拨款的建筑和政府建筑采用更加严格的能源管理办法。比如,可以增加政府大楼在节能标准条例中强制性条例的数量,所有主要政府建筑物必须进行能耗模拟和权衡计算,同时严格控制政府采购流程架构,对于那些获得进入政府采购清单权限的供暖制冷设备必须达到相应的节能标识等级。城市中那些单位面积能耗过大的公共建筑应根据其功用和所处地域设定能耗上限,防止浪费。住宅节能方面应该加快施行能效标识和产品准入制度等市场调节制度的力度。施行赏罚分明的制度,对于能效标识级别低的建筑和高耗能的产品,应该加收固定资产投资税和消费税;而对那些能效标识级别高的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产品和低能耗的产品应该对生产企业退税、对消费者给予能效补贴。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使建筑节能具体化、规则化,能深入人心。

2.3 重视节能建筑的施行:监督和管理措施滞后实施比例不高,导致虽然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等一系列节能设计标准已经颁布但是节能建筑在总建筑中所占比例仍然很低当务之急,我认为要确保现有的节能设计标准能充分执行,而不是急于不断提高节能设计标准,对已有建筑的改造要分步实施。应当完备已有的节能设计标准和建筑改造的实施细则、管理方法和经济奖励制度,改善节能建筑的责任追查制度。建筑节能要想有稳定的发展基础,只有提高节能建筑在总建筑中所占比例。

2.4 明确节能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关系。节能建筑是建筑本性特性的一种反应,是建筑节能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建筑作为一个整体,节能应该贯穿其中它们的关系是即应履行各自职责又应密切合作。节能建筑依赖建筑者实现,建筑节能依赖使用者实现;节能建筑建立在材料和技术上而建筑节能建立在宣传和管理上;没有绝对的节能建筑,建筑节能只能是相对的;推动节能建筑需要真正落实节能建筑,节能建筑是建筑节能的基础是它的全部意义。

2.5 建立和完备建筑节能检测,审计,统计和披露制度:现在我们应该重视建立中国的建筑能耗跟踪和后期披露制度,实现对建筑生命周期能耗的统计和信息披露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应当尽快拟定一套规范的建筑节能监测体制,实现对建筑节能的现场监测,把建筑节能变为一本国家和群众看得清算的明的账。这对于促进政策制定,建筑节能,提高人民的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3 结语

总之,目前中国的建筑节能还处在一个从单纯的节约能耗到可持续的绿色建筑蜕变的初级阶段,应该以扩大建筑能源利用范围和提高系统能效为主要技术方向,避免对能源使用的不合理限制。进一步深化建筑节能不能单纯依靠提高节能建筑标准的实施标准,更要加强综合规划和因地制宜的实施,避免技术标签化、节能数字化等不良趋势,完备审计和统计功耗披露制度,使得整个建筑节能有法可循,有法必循,这样才能实现建筑节能。

[1]龙惟定.民用建筑怎样实现降低20%能耗的目标[J].暖通空调,2011,36(6):36-39.

[2]王长庆,龙惟定.绿色建筑技术手册的设计/建造/运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龙惟定.推进建筑节能的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J].建设科技,2012,(2):9-12.

猜你喜欢
设计标准能效建筑节能
浅论执法中队如何在洪灾中发挥能效
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简述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的公告
浅谈预制装配式建筑的BIM设计标准
现代建筑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居家适老环境设计标准建议(摘要版)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节能量估算
2015年建筑节能实施的新标准
浅谈实现高能效制造的未来发展趋势
欧盟:LED照明能效标准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