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环境监测技术解决资源浪费问题的对策探讨

2014-02-01 20:33王振霖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年7期
关键词:监测数据环境监测污染物

王振霖

(湖南省慈利县环境保护局 湖南张家界 427200)

完善环境监测对于改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环境监测是我们开展环境执法和保护环境的主要手段。然而由于人为或技术缺陷等原因造成了基层环境监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对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有关基层环境监测技术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对于提高我国基层环境监测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1.1 环境监测技术硬件条件相对落后

环境监测技术硬件条件是确保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基层的环境监测技术硬件条件仍相对比较落后,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相关设备引进及投入计划缺失,使得大量常规监测仪器设备出现较大缺口,许多基础项目缺乏基本的监测仪器与设施,造成常规监测任务不能全面有效开展,如某些监测机构由于缺少气相色谱仪,便不能进行基本的有机物监测工作,大量的环境污染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理,使得该地的大气质量水平较低。由此可见设备的缺失会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科学性及准确性造成严重的影响[1]另外部分监测人员在监测设备使用过程中对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不及时造成设备损坏及老化严重,导致大量潜在环境质量问题无法得到准确监测和处理。(2)环境监测实验室设备设施条件简陋,监测人员业务水平层次不齐,实验室缺乏相应的资格评审认定条件,特别是基层监测站,导致监测数据质量难以保证。(3)各级环境监测站未进行恰当的技术设备配置,如国家、省级监测站配备有原子吸收设备,同样市级、县级也都有配备,造成监测设备利用率不高及资源浪废。

1.2 监测结果的不全面性

1.2.1 对于监测要素的把握缺乏相应的依据,仅仅是对大气、水等基本环境要素进行监测,而未系统开展对生物体、底泥、大气颗粒物、土壤、固体废弃物等环境要素中的有害物质的监测,无法全面掌握区域环境总体质量情况。

1.2.2 监测指标较为传统。目前国内的环境监测指标与实际环境状况脱节,一方面对于能够表征环境污染状况的有害物质缺乏监测,对于应当增加的污染指标未开展具体增添,如现在仍然以传统的非甲烷总羟、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等非特异性指标作为有机污染的控制指标;另一方面相关的监测项目没有针对性,重复监测污染程度较轻的有害参数。

1.2.3 环境监测后对于监测数据的评价停留在超标与否的表面状态,仅仅通过对照有限的控制标准值进行监测结果的确定,而不重视对监测数据的深层次分析处理;另外未制定相关的规范对监测数据的相关性、背景等进行分析,造成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水平不高。

1.2.4 由于监测人员及设备技术条件的缺乏,使得污染源监测频次较少,监测结果不能准确、全面反映整体环境质量与污染状况,只能被动的进行企业污染行为判定、环境质量评价等环境管理工作[2]。

1.3 环境监测技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问题

我国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的法律法规仍显不足。目前我国颁布过的环境监测法律就只有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监测管理方法》。但这部法律的具体内容方面太过笼统,无法很好的满足基层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需要,并且法律本身过于陈旧,没有根据新的形式进行及时的修改,对于基层当前的环境监测工作的展开、环境监测技术的改进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因此已经无法满足基层环境监测的技术的发展需求。

1.4 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监测数据的不真实问题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主要还是由政府部门管理,因此,有些地区的环境监测结果并不能反映当地环境的真实情况。例如某些城市的环保部门为了突出自己的工作成绩而上报虚假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不真实的环境监测结果,这对我国整体的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性都起到了重大的影响。目前基层的环境监测技术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并不能完全的相适应。一方面是监测项目缺乏针对性,对某些污染程度较轻的项目进行重复的监测,另一方面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对某些重要的有害参数缺乏有效地监测,因此造成目前的监测指标体系评价较低,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 环境监测技术问题的应对策略

2.1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

要建立相关的环境监测网络,保证环境监测信息的合理沟通与分析。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应当包括各级监测管理网络、环境要素监测网络、监测信息网络。一方面监测技术人员能够通过监测网络获得实时准确的基本信息,并将处理信息及时传输到相应部门,且能获得治理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完善治理手段;另一方面网络监测信息的传输与共享能够使其他地区的环境治理工作得到改善,节省了环境治理研究的成本,提高了监测信息的实用性与准确性[3]。

2.2 拓展有害有毒污染物的监测手段

由于多种有害有毒污染物能够在环境中转化、迁移及大量积累,因此要积极拓展沉积物、水、土壤、悬浮物、大气等多环境介质污染物的监测手段,并加强监测手段的科学化、标准化发展。对于目标污染物,一方面要重视原有的POPs情况,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关注部分地区的特征性污染物和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新型污染物。另外,还应当加强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从而为长时间监测调查有毒有害污染物,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及安全性评价等提供技术依据。

2.3 科学监测、真实监测

2.3.1 要不断提高监测数据评价的有效性。相关研究人员在收集到大量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后,要积极开展数据资料的深度加工和分析统计,加强有关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和背景研究,以不断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综合分析能力。环境监测质量的综合分析应当包括规律分析、整体局部分析、趋势分析、现状分析等,提高数据的综合性、整体性、预见性分析水平,加强对策提供及分析评价。

2.3.2 开展连续、自动监测。研究人员应当努力研究提供多种常见污染物的在线自动连续监测设备,并实施污染源、水、空气等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共享与网络分析,以此不断提高各类污染的变化趋势与动态状况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3.3 恰当制定监测因子。相关部门要按照地区差异和污染源差异所形成的有害物质浓度和种类,尽可能选择出现频率较多、危害较大的污染物作为主要的监测对象,实时剔除长时间不存在或一直在制定标准以下的监测项目,尽量以综合性控制指标替换原有的单一、特征性较强的指标,提高污染物的形态分析水平,以改善监测结果对环境状况反映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3.4 加强环境毒理学监测及生物监测。当环境中同时存在大量有毒物质时,各物质间的毒性并不是进行简单的相加,其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拮抗或协同作用。而生物可以用来分析化学物质与生物受害之间的关系,根据生物毒理学能够检测出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其对人类及动植物的危害性,以此便可以综合反映出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

2.4 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的相关立法,优化环境监测标准

基层的环境保护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应当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监测技术的法律法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技术的规范性。国家应当颁布一些具体的关于环境监测的专门法律法规政策,并不断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使基层环境监测设备配备更加合理、监测技术更加完善,监测人员监测更加标准化。同时我们应当逐步面向环境监测标准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克服当前我国标准化研究不足、标准化实施不合理的瓶颈,以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质量和水平。

2.5 建立高效的环境监测监督管理部门

政府应当建立一个环境监测监督管理部门,从而及时有效的对环境监测的第一手监测数据进行管理并能对环境监测数据是否是真实有效进行监督,保证环境监测技术工作的真实可靠,并且能够更好的发展基层的环境监测技术。

3 结语

环境监测技术是开展环境管理的基本和首要环节,其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着环境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基层监测部门应加强有关环境监测技术问题的研究,注重环境监测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以不断提高基层环境监测水平和质量。

[1]李国刚,万本太,中国环境监测科技发展需求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1,12(29):62-63.

[2]杨婉平.探讨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民营科技,2011,13(14):74-75.

[3]胡冠九.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06(10):61-62.

猜你喜欢
监测数据环境监测污染物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你能找出污染物吗?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GSM-R接口监测数据精确地理化方法及应用
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害试剂的使用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中国环境监测第33卷(2017)总目次
GPS异常监测数据的关联负选择分步识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