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逊的消费文化观探析

2014-02-03 13:44岳凤梅
治理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资本主义

岳凤梅

詹姆逊的消费文化观探析

岳凤梅

詹姆逊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他如今被认为是推进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第一人,这与他对消费社会的研究密不可分。本文针对詹姆逊关于消费社会的观点,重点分析他关于消费社会观点的理论起源,和他本人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消费社会的论述,以及他如何从全球化的视角看待消费主义的实质。

詹姆逊;消费社会;消费文化; 后现代主义

一般认为,消费社会始于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设在密西根德尔朋的生产流水线隆隆驶出的第一辆汽车之时。福特公司付给工人工资,让工人成为消费者,然而,工人们不仅消费汽车,还消费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等。他们抛弃了从前奉行的勤俭、节约、自我约束等价值观念,疯狂地追求以前不能享受的私宅、耐用品、旅游、休闲等。对商品的不断追求,衍生出消费主义,学者们提出“消费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等名词来概括这种社会现象,他们纷纷以“消费社会”为题,对社会结构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文化批评。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 )就是其中一员, 1982年他发表对消费社会的评论文章《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一文。在詹姆逊的另一篇文章《后马克思主义五条论纲》中,他提出跨国资本主义阶段产生的各种马克思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早期马克思主义相比更具文化性,更关注商品物化和消费主义等现象。詹姆逊如今被认为是推进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第一人,这与他对消费社会的研究密不可分。特里·伊格尔顿就认为詹姆逊学说中最主要的两个概念是从卢卡奇和阿多诺那里分别继承来的“物化”和“商品化”。*Terry Eagleton,Against the Grain: Essays 1975-1985 ,London: Verso,1986,p.63.本文试图从他关于消费社会观点的理论起源,和他本人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消费社会的论述,以及他如何从全球化的视角看待消费主义的实质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詹姆斯的消费文化观。

一、理论起源

詹姆逊曾留学德国和法国,所以德法的哲学思想对他影响至深。笔者认为,马克思本人的理论,以及马克思追随者卢卡奇、阿多诺、鲍德里亚和勒菲弗尔关于物化、抵制物化、消费社会、日常生活消费的理论是詹姆逊消费文化观的主要理论来源。

詹姆逊是在撰写博士论文《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的过程中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萨特本人是马克思的信徒,詹姆逊在对萨特作品进行解读时,为其作品中弥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吸引,进而开始对马克思思想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马克思本人唯物主义思想中关于总体性、意识形态、历史化的观点,以及辩证的研究方法,一直为詹姆逊所运用。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和异化理论,是所有关于消费社会论述的理论之源,詹姆逊的消费文化观毫不例外地受此启迪。

詹姆逊还是第一个把卢卡奇和阿多诺这两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的学说介绍给美国读者的人。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1923)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在该书中,卢卡奇提出物化让人们难以超越自己的环境审视自我和社会,物化让人们在对商品的追求中丧失了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物化还让人们丢弃了创造性和行动能力等观点。卢卡奇关于物化的观点一直为詹姆逊所借用,詹姆逊的《大众文化的物化与乌托邦》(1979)就是确证。詹姆逊认为物化这一概念更适于用来理解当今世界晚期资本主义的全球性胜利。*Adam Roberts,Fredric Jameson,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p.40.他看到,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使得一切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商品化,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尤其如此。音乐被制成CD,电影被拷贝,人类的交往行为也演变成商品。以恋爱为例,那是一个人通过购买一系列礼物,直至房子,向另一个人示爱的过程,是爱的商品化的具体表现。在这个消费社会里,詹姆逊认为唯有艺术可以在“抵制商品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詹姆逊这一“抵制商品化”的策略来自于阿多诺。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1923年成立)创始人之一,他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文化工业”这一概念。在阿多诺看来,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批量生产的艺术,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美国出现的爵士乐和流行歌曲为例,它们单调、重复、缺少变化,听众在寻求熟悉的事物中保持安静,从而被瓦解了革命的潜能。阿多诺认为这是社会压迫最直接的工具:单调重复的音乐和电影引导民众接受单调重复的工作和生活,让他们认为这种单调重复相当自然,而不是资本压迫的一个表现。阿多诺倡导用高难艺术来“抵制”人们渐已麻木的灵魂。詹姆逊完全接受阿多诺的观点,他认为传统音乐,如电影歌曲和流行音乐,实际已经不再“被听到”,而是“被感觉到”,应该创造一些高难音乐来唤醒民众的意识。不仅音乐如此,语言亦该如此,詹姆逊推崇贝克特那难以让人理解的语言,来抵制人们的习以为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詹姆逊本人的写作风格。

詹姆逊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一文中提及自己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分析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这一概念的又一贡献时坦承他的观点受惠于鲍德里亚和亨利·勒菲弗尔等人。*Fredric Jameson,The Cultural Turn,London: Verso,2009,p.34.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探求了消费对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意义。他认为,在后工业社会中,商品形式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阶段演变成消费符号意义的阶段,消费主要和商品的符号价值有关,而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无关,同商品的经济交换价值也无关。例如,人们通过对房产,私家车,高级饰品,品牌服装和运动鞋的消费向社会传达关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等信息。这时,人们成为表达物体之间差异的载体。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只是客体,消费符号才是真正的主体。在此认识基础上,鲍德里亚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消费社会进行分析。通过对“选择自由”和“个性化”的强调,消费社会借助各种广告和媒介引导消费者适应社会的基本意识形态,使消费者逐渐丧失了“个人要求”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具有威胁的特性。鲍德里亚认为,政治体制不再像以往那样要求人们参与生产以维持社会秩序,它现在只要求个体参与意义的游戏。个体在追逐需求、需要和欲望的满足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自控。鲍德里亚的《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认为消费是商品的经济交换价值向符号交换价值转变的过程。相对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鲍德里亚提出“符号拜物教”。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是他在鲍德里亚对于消费社会研究的基础上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进行的拓展。

在1983年到1984年间,詹姆逊曾邀请勒菲弗尔到加州大学参与对“历史意识项目”的研究。勒菲弗尔认为自己关于日常生活方面的研究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贡献。*Stuart Elden,Understanding Heri Lefebvre,London: Continuum,2004,p.110.他在《日常生活批评》中论述日常生活这个领域不断被商品占领,到处都是拜物教和异化的氛围,但同时它又是可能引发社会变化的唯一领域。在勒菲弗尔看来,“没有真实世界中的真实人们的真实生活,全球资本主义什么也不是。”*Andy Merrifield,Henri Lefebvre,A Critical Introduction,New York: Routledge,2006.p.10.他认为没有国家能够超越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全球资本主义的内核。勒菲弗尔还在《空间生产》中论述了城市的空间规划和建设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表现:同其他商品生产一样,空间生产是资本主义为获取利润而剥削劳动力进行的生产。空间成为消费对象,勒菲弗尔为后现代批判贡献了空间消费主义的视域。詹姆逊的《认知测绘》(1988)发展了勒菲弗尔的空间理论。他认为在消费社会里,后现代的“空间逻辑”取代了现代的“时间逻辑”,场所的重要性取代了历史的时间的重要性。通过对后现代建筑的空间分析,詹姆逊指出人们已经不可能通过认知测绘在“后现代超空间”(postmodern hyperspace)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詹姆逊关于全球化和日常生活的思考都有勒菲弗尔理论的痕迹。

二、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文化观

佩里·安德森认为詹姆逊于1982年夏天在惠特尼现代艺术馆公开宣读的《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可以和德里达于1966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当众宣读的《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相提并论:“后者被认为引发后结构主义思潮,而前者,用安德森的话,‘只用一笔就重新勾绘了后现代的整个版图’。”*Ian Buchanan,Fredric Jameson,Live Theory,New York: Continuum,2006,p.78.后来这篇文章又发展为《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84),而它的全球影响力很少有作品可以望其项背。1985年詹姆逊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演讲,引发了中国的后现代主义研究热潮。在此后十年里,“后现代主义”成为全球谈论当时社会现状的主要批评术语。

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这一认识得益于厄内斯特·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但两人在后现代主义何时开始的问题上略有分歧。曼德尔认为后现代主义始于二战之后的全球资本主义面对战后重建和殖民地逐渐独立的时代背景下,而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为经济变化需待时日才能在文化上有所体现,反之亦然。战后二十年里,经济的恢复发展和个人收入的提高使得晚期资本主义在第一世界国家中获得长足发展,个人消费水平也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消费文化开始出现。到七十年代,美国、德国和日本所生产的东西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能力,导致经济出现停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新的资本时期的经济矛盾才体现出来。

詹姆逊在写作《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时,就意识到后工业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媒体和广告的神秘技术把阶级斗争逐渐掩藏起来。用存在主义的术语说,这意味着我们的存在不再完整:我们不再感觉到个人生活同外界的关联。个人生活在富裕社会范围之内追寻自己的道路,而外界则发生着新的殖民主义,压迫和反叛乱战争。*Ian Buchanan,Fredric Jameson,Live Theory,New York: Continuum,2006,p.79.詹姆逊能够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当时正值越战,每天晚上新闻中所报道的死亡的人数,不断提醒他那些逝去的年轻生命仅仅是因为意识形态不同的缘故。20年后,詹姆逊结集出版《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91)一书,在前言中,他写到:“后现代文化是又一轮美国力求在军事和经济上主宰全球的内在及超结构的表达:在这个意义上,纵观整个阶级斗争史,文化的另一面是流血,酷刑,死亡和恐怖。”*Fredric Jameson,Postmodernism,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London,London:Verso,1991,p.5.

后现代和后结构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无法说明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只是一种过时的关于总体性和唯生产力的理论。针对于此,詹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强调了他毫不妥协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也因此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后现代转向。书中论述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消费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逻辑。这是詹姆逊对消费社会所带来的社会变革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受鲍德里亚的影响,詹姆逊认为晚期资本主义是消费社会,所表现的文化是后现代文化,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通过消费与周遭社会发生关系。

詹姆逊在《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一文中先从美学的角度谈论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区别:现代性的美给人崇高的感觉,后现代性的美仅限于快感和满足。他认为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强调同商品的分离,而后现代主义作品则更多地被包装成审美消费的商品。在他看来,后现代主义是艺术的全新定位,是艺术全方位地进入商品生产领域,是全球跨国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形式。他提到拼贴是后现代主义者经常运用的方式,因为独特创新的东西都已经被现代主义大师们考虑过了,留给后现代主义者的只有拼贴已经存在的事物。以怀旧电影为例,它以拼贴的方式隐喻地表现过去的时代。詹姆逊认为怀旧电影在后工业社会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不能关注现在,好像我们不能在审美层面上表现我们目前的经验。但若如此,这就是对消费资本主义的严厉控诉。”*Fredric Jameson,The Cultural Turn,London: Verso,2009,pp.9-10.

詹姆逊又从两个新的层面揭示消费社会的后现代特征:对电视影像文化的消费和对空间的迷茫感。现如今,人们以消费视觉影像为目的,追求视觉快感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在以消费电视影像为主的社会里,人们对空间的理解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很容易迷失在后现代风格建筑的超空间里。另外,在后现代社会,商品化本身使得原本不受商品化浸染的文化的大部分领域成为商业,而原本是商业和经济的事物却变成了文化。商品生产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购买产品除了因为其使用价值外,还因为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形象的原因。也可以说,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消费形象的社会,而对形象的消费体现了审美意识的层面。消费形象最典型的例子是游客通过拍照,把景观转化为自己的物质图像。詹姆逊认为当代消费社会商品物化的最终形式是消费形象。例如,我们购买了新型汽车,这是我们给他人留下的形象,同时,我们消费汽车,更多地是在广告的作用下消费汽车那个抽象概念。*Fredric Jameson,Signatures of the Visible,New York: Routledge,1992,p.12.

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与晚期消费资本主义的出现密切关联。如果说现代主义还倾向于批判商品并试图超越它的话,后现代主义则是纯粹消费商品的过程。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至上主义,人们把对商品的崇拜作为生命的唯一信仰。*Fredric Jameson,Postmodernism,or,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London: Verso,1991,p.x.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批判功能,詹姆逊探询,如果说后现代主义复制或重现了消费资本主义的逻辑的话,那么是否它也有一个方式可以抵制消费资本主义。*Fredric Jameson,The Cultural Turn,London: Verso,2009,p.20.这也是他认同阿多诺所倡导的用高难艺术来“抵制”人们麻木意识的策略的原因所在。

詹氏关于消费社会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反映了他深沉的社会关怀。在个人主体淹没于传播时代和信息洪流的背景中,詹氏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论研究为当今世人指引一条出路。在《时间的种子》的第二部分,詹姆逊讨论了第二世界的苏联对乌托邦社会的看法。他认为构想后现代之后的社会应该借鉴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一些做法,因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商品拜物教对社会关系的影响要比后工业时期的第一世界弱的多。

三、全球化的消费文化观

大约在“后现代主义”作为人们谈论社会现状的主导概念的十年后,另一个代表时代精神的术语逐渐取代了它,那是詹姆逊的又一理论贡献,即“全球化”这一概念。

詹姆逊在《全球化和政治策略》一文中提到“消费文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方面,最早出现在美国,日本和德国等第一世界国家,后来蔓延到全世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消费文化”这一术语最早是由苏格兰社会学家莱斯利·斯科莱尔提出的,用来表示伴随着晚期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而出现的生活方式。斯科莱尔认为这种消费文化对其他文化中原有的生活方式必然造成威胁,因此应该抵制。詹姆逊认为不能单纯地从文化层面看待消费文化的影响,还应该从经济方面入手,在全球化的视域之下看待消费主义。

詹姆逊发现,在实现全球化目标的宣传之下,多元主义受到人们的欢迎。不同民族的文化突然处于相互容忍的交往中,人们高举弘扬文化差异的大旗,欢迎不同民族、种族、性别、弱势群体加入到全球化进程中。詹姆逊认为应该慎重看待文化多元主义。这种因为媒体的帮助,而呈现出的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得民族文化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特性。以后福特主义为例,它运用计算机技术,为个人市场设计个性化的产品,似乎是在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文化观和风俗,实际上福特公司在文化多元主义的名义下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逐渐渗透到当地文化中,从而使当地文化很难确定其真正内涵。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最大的受益者是那些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暂时的发展以环境和文化的巨大破坏为代价,同时还意识不到全球化推进过程中背后的意识形态操控。立足于全球化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詹姆逊分析了全球化、后现代文化、美国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全球化和后现代文化都是为美国化服务的。

在詹姆逊看来,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消灭异类的他国文化,或把他国的民族文化变成美国的一个集团文化。美国政府以鼓吹全世界新的自由市场的丰富性和刺激性掩饰全球化所造成的民族差异性的丧失。他们宣称开放市场将促进生产力快速增长,开放市场是人类最基本的自由,开放市场将使人们真正体验市场和资本主义的魅力。詹姆逊论述了加特和纳夫塔谈判与协议中的文化条款是美国要破坏世界其他地方对本民族文化资助和对美国文化限额的长期努力。

另外,在全球化时代,计算机的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度发展让全球化的金融资本运转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詹姆逊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即时运转大量资本的后果难以计算,但明确无误地是产生了新的政治封锁,连同晚期资本主义日常生活新的难以表现的症状。”*Fredric Jameson,The Cultural Turn,London:Verso,2009,p.143.在文化生产领域更可以显现金融资本在全球的影响:“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本身,连同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术,与晚期资本主义的其他生产区域一样,都已经深深地经济化了,并且完全融入经济普遍的商品体系。”*Fredric Jameson,The Cultural Turn,London: Verso,2009,pp.143-144.詹姆逊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实际上是新一轮的殖民主义,它使得原本自治的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民族市场和自主产业迅速向单一方面发展,不得不承担全球劳动分工中的一部分,甚至放弃原有的民族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从此原本具有异质性或差异性的民族被迫进入全球统一市场,而与这个标准的世界分开已经成为不可能。

詹姆逊认为全球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们对第一世界文化和物质的消费,或者可以说,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国想让其他民族消费美国的文化。例如,美国的加特文化政策打开了除法国之外向其他国家出口电影的障碍,其结果是几乎全世界的人如今都在家里收看好莱坞的电影。电影或电视,它们虽是文化,更是经济,它们与同为出口的农商和武器共同构成美国主要的利润来源。通过全球化进程让他国消费美国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问题,还是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对美国文化的消费。

在詹姆逊看来,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化。*Fredric Jameson,Notes on Globalization as a Philosophical Issue,in Fredric Jameson and Masao Miyoshi (eds.),The Cultures of Globalization,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8,p.59.美国化的结果是让美国物质生活形式,连同北美价值观和文化形式,通过以美国为基地的跨国公司,一起系统地输入到其他文化中。好莱坞电影占据世界市场就足以说明问题。“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自由市场一起,好莱坞电影形式的消费是对一种特殊文化的实习,是对作为文化实践的一种日常生活的实习:这种实践的审美表达是商品化了的叙事……好莱坞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名称,而且也是一场根本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旧的生活方式被打破,新的生活方式已经出现。”*詹姆逊:《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詹姆逊文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5页。詹姆逊认为美国经济利益和美国文化影响的结合导致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输出,它就是消费主义,这是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詹姆逊认为,“消费本身是个人化和分裂的,其逻辑是破坏那种常常被隐喻化为日常生活结构组织的东西。”*詹姆逊:《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詹姆逊文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页。而且,只有社会的契约关系遭到破坏,人们才会从理论层面上对其认识。“人们往往用‘腐化的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物质主义’来说明新的全球化过程的破坏性。”*詹姆逊:《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詹姆逊文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7页。詹姆逊认为这些道德概念不能帮助人们清醒地认识美国生活方式本身,即消费主义本身的破坏力量,因为在大众文化生产和好莱坞娱乐业的双重宣传下,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詹姆逊认为美国政府及其跨国公司成功地让全世界对其文化进行消费在于他们深谙文化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日本想吞并美国娱乐业的战略最终失败是因为“日本人不能掌握本质上的文化生产,而这又是任何特定的竞争者为稳定全球化过程所必需的。凡是谈论文化生产的人,都谈论日常生活的生产——而没有日常生活,经济体系就几乎不能继续扩大与移植。”*詹姆逊:《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詹姆逊文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0页。从这些关于“文化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论述,可以看到阿多诺和勒菲弗尔对詹姆逊的影响。

全球化的结果使中国也毫无疑问地进入到消费社会时代。在消费社会里,我们把消费作为人生宗旨,为了消费商品而存在,尽最大可能拥有最多的物品。在消费社会里,我们混淆了生活和消费,忘记了自我和责任,被虚假需求操纵中,导致炫耀性消费滋生蔓延。在消费社会里,物欲横流,文化被支解、扭曲,甚至消灭。如果去阅读一下美国作家唐·德里罗的那部探讨冷战时期迅速增长的垃圾和消费社会关系的小说《地下世界》,我们或许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所反思。“德里罗以其对美国消费社会的透视让我们看到,商品也好符号也罢,它们的真实是它们所生成之物,最终都将成为垃圾。消费社会中人们以所消费的商品来表征自我身份,倘若商品就是垃圾,个体的身份也因此成为垃圾,岂不可畏?”*周敏:《冷战时期的美国“地下”世界——德里罗〈地下世界〉的文化解读》,《外国文学》,2009年第2期。

无论如何,消费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要经过的生活方式。“对于消费主义应采取辩证的态度: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作为生活方式的消费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本身也是一股革命力量,它以相同的方式生产了资本主义制度所不能满足的需求和欲望。”*陈永国:《詹姆逊:全球化的哲学问题与后马克思主义》,《外国文学》,2000年第3期。而这些需求和欲望也将成为新的革命力量。

(责任编辑:吴锦良)

2013-12-03

岳凤梅,女,南京大学博士,剑桥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西方文论。

本文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新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的消费文化观探析”(编号:08MLZB011YB)的阶段性成果。

G02

A

1007-9092(2014)01-0112-06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资本主义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