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研究综述

2014-02-03 19:39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党员队伍学者

罗 俊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党员队伍建设的好坏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注重党员队伍建设,特别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这对党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党的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化,党员队伍建设也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建国初期中共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一、关于建国初期中共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历史背景的研究

对于建国初期中共注重党员队伍建设的原因和背景,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

(一)降低党员标准,党员质量下降

建国初期,党员队伍发展过快且在接收党员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出现了党员标准降低、质量下降的状况。有学者指出,党员队伍迅速扩大,但由于入党条件的降低及党员思想教育的落后等原因,一些动机不纯的落后分子混入党内,损伤了党的严肃性和先进性。有学者认为,不少地方吸收党员过多,以致有一些不够党员条件的人、觉悟不高甚至思想落后的人也被吸收到党内来了。有学者指出,由于有些地方组织不严,手续混乱,缺乏严格审查,致使有些投机分子反革命分子和自首叛变分子混入党内,甚至个别党的支部为地主富农反动分子所篡夺与控制,造成党内组织不纯的现象。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有不少地区在条件不成熟或不完全的情况下,就开始大量发展;还有一些地方不适当地实行“自报公议党批准”的错误建党方法,放弃了党的领导。所有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党的组织上、思想上和作风上不纯的现象。

(二)党员教育管理落后,出现错误思想倾向

这一时期,由于党员教育管理的脱节,党员中存在非无产阶级思想。有学者指出,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一些党员的思想发生变化。他们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中国革命事业已经完成,以后的事情就是如何去发展他们私人的事业,享受革命胜利的果实,因而在部分干部和党员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居功自傲、闹名誉、争享受、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现象。有学者提出,在革命即将成功之际,由于环境和地位的变化,党内存在着“革命到头”了,党员队伍中充斥着骄傲自满、贪图享乐的思想情绪,部分党员甚至在思想上发生了堕落性质的变化。

(三)党组织分布不平衡,党员结构不合理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革命发展不平衡,党长期处于分散的农村环境,造成了党的组织发展也很不平衡。党员队伍中出身农民的党员占绝对多数,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这种状况同党担负的任务不相适应。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党员地区分布和阶级分布不平衡,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盲目性。这种状况不利于党的巩固和组织的纯洁。对于这种状况,中共中央也在1950年5月发出了《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明确提出:鉴于现有党员工人成份的比重小,农民成份的占了绝大多数的状况,规定今后党员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城市中,首先是放在工人阶级身上,而对在农民中发展党员加以限制。

(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需要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并不断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有学者指出,建国初期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党所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全新课题,加强和完善党员队伍建设,越来越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有学者认为,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军事手段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成为全国范围内执政的党。随着地位的转变,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巩固新生政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拓展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以增强执政基础的问题。这种要求与转变渗透到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方方面面。

(五)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全力搞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基层党组织过快发展,部分党员思想作风不纯的状况,1951年3月,全国第一次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在执政党条件下提高党员质量更为重要,要慎重发展党员。并根据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实际,强调着重在城市中尤其是产业工人中吸收新党员与建立党的组织。同时,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需要,要加大在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力度。

二、关于建国初期中共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主要路径的研究

建国初期,中共针对当时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建设性方针政策和措施成为广大学者集中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总结目前学界的一些研究,其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党员标准,合理发展党员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党员队伍建设中系统提出了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有学者指出,必须坚持党员标准。吸收什么样的人入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个基本前提。有学者认为,对于出现的不符合标准的党员,一要给予批评教育,二要清除出党,三要请不合格的党员退党。同时,在建党和接受党员时要采取慎重的方针,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选择与训练一批称职的组织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党的发展工作。有学者提出必须严格入党程序。凡要求入党者,必须亲自向党的组织申请,将自己的历史和政治经历向党报告,不得隐瞒或夸大;入党介绍人,必须考察清楚被介绍人,并且忠实地向党报告,不允许有任何不负责的态度。此外,有学者指出,鉴于党员中工人成分的比重小,农民的成分占了绝大多数的状况,规定今后党员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城市中,首先是放在工人阶级身上。

(二)加强党员思想教育,提高党员素质

思想教育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努力提高全体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实际上就是从思想上加强党的建设,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去教育全党,抵制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广大党员保持共产主义的纯洁性。有学者认为,对人民群众中要求入党和愿意接受党的教育的积极分子,首先进行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系统教育,使他们真正了解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

(三)整顿和巩固党的组织,加强对党员的监督

党员是党的组织基础,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必须整顿党的组织,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员的监督。有学者认为,建国初期通过组织整顿和清理不合格党员,纯洁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保证了党组织和党员的质量。有学者提出,针对执政后形势和任务的新变化,强调要为更高标准的共产党员条件而斗争,更加重视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更加突出基层党组织整顿,使党的组织更加纯洁、党员的质量得到提高,在我国各项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明显增强。有学者提出,要加强纪律监督机关的建设,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检查、受理、审查各级党组织、党的干部和党员的违纪行为,帮助党员及时地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四)结合政治运动,教育改造党员

在政治运动中教育改造党员是进行党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注重把党员队伍建设同建党工作结合起来,在政治运动中进一步锻炼和教育改造党员。有学者指出,整风整党为建党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整风整党基础上发展党员,能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为党补充新鲜血液,有利于党的思想组织的纯洁。有学者认为,“三反”运动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是一次严格的考验,对于党的组织来说,是一次实际有效的整理。有学者指出,在整风、整党运动中,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著作,学习中央的重要文件。同时,大力提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使得广大党员得到更大的教育。

三、关于建国初期中共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历史经验的研究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对这一时期党员队伍建设历史经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坚持党员标准不放松

有学者指出,党员队伍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党的事业的兴衰。认真坚持党员标准,加强对党员队伍的管理,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就成为建国初期党的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就把对不合格党员的清理作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先后有65 万名党员被清理出党,使基层党组织更富有活力、战斗力和先进性。

(二)注重党员教育管理

有学者指出必须加强党员队伍思想建设。党员队伍的思想建设状况不好,就会使党的组织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统一全党思想。有学者指出,坚持从严治党,严明党纪政纪,对腐败堕落的党员坚决予以惩办,决不姑息养奸,对教育和挽救一大批党员有着巨大的威慑力量。

(三)重视密切联系群众

有学者指出,坚持群众路线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条件。建国初期,通过组织建设工作,在社会各阶级中发展党员,联系群众,把更多更广的群众聚集在党周围,为党的事业凝聚所有可能的力量。有学者认为,党在执政以后,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何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特别是如何从制度上解决党不脱离群众的问题,是执政党必须着力解决的课题。

(四)善于将政治运动同教育改造党员相结合

有学者指出,结合各项政治运动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特点,也是一条基本的经验。1951年至1954年党的基层组织的整顿和发展新党员工作,就是与“三反”、“五反”运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有论者认为,通过整党,广大党员提高了思想觉悟,清除了党内少数人存在的腐败现象,纯洁了党的队伍,壮大了党的组织,进一步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增强了党的战斗力。也有学者指出,经过整党建党,党的组织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的队伍更为纯洁,党的组织和党员的分布更为普遍。

四、深化对建国初期中共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研究的思考

在大量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中,大多学者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党员队伍建设的历史阶段、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等研究较少,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重宏观研究轻微观研究。在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学者从宏观角度,以全中国为考察视角进行相关的论述,缺乏对大的行政区域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党员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的历史考察,区域性研究不足。二是重过程研究轻问题研究。从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较多的学者注重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及成效等方面的研究,对这一时期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研究较少,大多不提或进行简单的概述,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总结和概括。三是重浅层研究轻深层研究。经过对当前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相关研究的文章内容的通览和分析,发现大部分学者研究的内容多以中共中央的文件为引用内容且大段原文引用,缺乏相关档案等详细原始材料,研究层次较浅且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论述。此外,在一大部分现有研究成果中,一些学者只是简单地转述其他人的研究资料,没有自我深入地考察和分析,缺乏理论深度和创新。

当前,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建国初期中共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领域,必须从以下方面着力:首先要转换研究视角,注重对建国初期各大行政区域党员队伍建设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为便于管理和稳定政局,中共中央相继设立了中共中央东北局、西南局等大行政区域管理机构。由于各个局所面临的具体条件的差别,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因此,对建国初期中共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研究也应更多的转入微观层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地方研究。其次,深化对建国初期中共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现实启示的分析研究。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理论研究要为实践服务。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更加注重对这一时期党在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为当前做好党员队伍建设工作提供理论借鉴。最后,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发掘利用更多的档案材料,增强研究成果的研究深度和科学性。要充分整理和分析各个地方档案馆馆藏资料,注重对这一时期党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相关资料的梳理和分析,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研究。

[1]肖东波,曹屯裕.新中国成立初期执政党建设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先俊.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J].中共党史研究,2007,(05).

[3]杨丽梅.新中国成立初期川北区整党建党运动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2,(04).

[4]李庆刚,论建国初期的整党运动[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8).

[5]张励.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对党的纯洁性内涵的丰富与发展[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09).

[6]程光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01).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8]周敬青.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嬗变与现实思考[J].求实,2012,(0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0]王海军.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1949-1956)[J].理论学刊,2009,(04).

[11]胡倩燕、俞小和.建国初期党的组织建设对执政基础的巩固[J].宁夏党校学报,2004,(04).

[12]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90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回顾与总结[J].党建研究,2011,(09).

[13]陇贤君.共产党党员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学术探索,2004,(07).

[14]刘颖.建国初中共执政党组织建设思想[J].重庆社会科学,2006,(06).

[15]宋一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措施[J].探求,2009,(06).

[16]汪曙光.建国初期整风整党的历史经验[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02).

[17]赵志宇,杜君.浅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内团结教育[J].理论学刊,2011,(01).

[18]杨洪.略论建国初期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会议,2001,(06).

[19]曹普.建国初期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2001,(06).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党员队伍学者
信息化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探究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关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学者介绍
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与现代工人的塑造*——以“王秀珍思想”讨论为例
新形势下高校党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