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元代山东曲作家之散曲创作

2014-02-04 22:10王金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淄博师专论丛 2014年1期
关键词:双调小令散曲

王金伟(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略论元代山东曲作家之散曲创作

王金伟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元曲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山东是其创作的重要区域。对元代山东曲作家的散曲创作,当今研究界之关注多在单独作家上,群体性的研究稍显不足。深入探讨,可见元代山东曲作家多身有功名、曲作豪爽幽默并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特征。

元代;山东曲作家;散曲;创作

元曲是中国文学中的瑰宝。作为“一代之文学”,元代的曲文学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元曲分南北,“分之为南曲、北曲,是从流行地区的不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艺术特征的差异而分的”[1](P30),而非如王世贞等人所认为的是由于曲文学自身发展的先后所形成的。元代戏曲文学的繁盛,“杂剧风行于大江南北”,“南戏流行于东南沿海”,[2](P193)甚至形成了南、北两个“戏剧圈”[2(P194)。此或可称是中国文学地域性在元代的具体表现了。

山东(指今山东省所辖大致区域,元代大略是东平行台辖境)是元曲创作的一方重镇。这在元杂剧的创作上表现为“山东作家群”的存在。[2](P257)那么在散曲的创作上如何,也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研究现状管窥

这里所言的“元代山东曲作家”,是指根据今之学界所较为一致认同的、可考其籍贯为今山东省所辖范围内之某地方的作家,且特指曲作家。应该说这是一种带有地域性色彩的、专门文体的、作家创作研究。

那么,当今学术界对于元代山东散曲家作品的研究情况如何?且作一点初步考察。

首先看文学史类著作。

袁行霈先生总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是一种高校中文系的通行教材,也是一套研究型的学术著作。此著第三卷(宋元文学卷)由莫砺锋、黄天骥先生主编,其第六编为元代文学专题,而第八章“元代散曲”系专论。本章三节,所提及的山东籍散曲作家只有张养浩一人,而提及的(并非单指全作引出的)散曲作品就只有那首著名的〔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陆侃如、冯沅君二先生所著《中国诗史》[3]是一本观点独特、颇有见解的诗歌史著,曾被鲁迅先生所激赏。此著下卷“近代诗史”中第四篇主要论述散曲。陆先生伉俪执教山大多年,又是诗人、学者,对山东文学文化研究难说不深,然此著所论及的山东散曲家也只有张养浩和杨朝英,所引散曲作品是张之《沽美酒》《雁儿落带得胜令》和杨之《湘妃怨》。

梁扬、杨东甫二先生的《中国散曲史》[4]是一种为散曲研究界高度评价的专体文学史著作。本著在“万古不朽的元散曲”一章中,以小专题列出了约32位(其中有几人合为一专题者,“无名氏”不计入内)元代散曲家,其中籍贯山东的有:张养浩、杜仁杰、杨朝英3人。

再看几种古代文学作品选本。

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5]中收录元代散曲作者及其作品数量为:关汉卿(2首),马致远(3首),张养浩(2首),睢景臣(1首),乔吉(2首),张可久(1首),刘致(1首),无名氏(1首)。其中山东籍的又是只有张养浩,入选的曲作是《朱履曲·警世》和《山坡羊·潼关怀古》。

另一种选本,山东大学教授袁世硕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6],其第三册中“金元文学”部分收录了22位元代作家,其中山东籍的是康进之和张养浩二人,而散曲作品只有1首,还是那首大名鼎鼎的《潼关怀古》——这也是张养浩唯一入选他的这位“同乡”所主编的选本散曲作品。这首《潼关怀古》几乎成了元代山东籍作家散曲作品的“全权代表”!

如果说古代文学作品的选本太过宽泛,再看几种散曲选本。

隋树森先生选编的《全元散曲简编》[7]可以说是《全元散曲》的精华版,是广为赞誉的一种元散曲选本。其中所选山东籍散曲家其具体籍贯及作品数量如下:

商衟(曹州济阴):小令4,套数2;王修甫(东平):套数1;杜仁杰(济南长清):套数2;商挺(曹州):小令4;严忠济(济南长清):小令1;徐琰(东平):小令1,套数1;刘敏中(济南章丘):小令2;王廷秀(益都):套数1;张养浩(济南):小令66,套数1;杨朝英(青城):小令8。

即共作家10人,散曲94首——小令86支、套数8曲。

王季思先生等选注的一种古典文学普及读物《元散曲选注》[8],也可视为一种散曲研究的入门之作。其选收山东籍散曲家5人,作品17首,为:杜仁杰,1首;商挺,1首;张养浩,12首;李泂,1首;杨朝英,2首。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仅此为样。而通过上述材料,我们认为,对于元代山东籍曲作家的散曲作品,主要侧重在单个的作家,大抵一般认为:大家、名家不多,也许只有张养浩为元散曲中的一流作家;多数“偶有可观”者只是有“一技之长”;作品中的“名篇”少;几未对其进行较为统一的研究、分析。

当然,此处这种“取样”的方法似乎显得很不可靠,我们同样对此持审慎态度。然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觉得,这里所得出的一些对元代山东籍曲作家散曲创作情况的浅见应该与真实的情况相去不会太远。

二、元代山东散曲家其人其作概览

以上,我们通过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著作和作品选本,初步认识了学界对元代山东散曲作家的研究情况。接下来,从相关史料和曲作文本入手,着眼山东作家这个小“圈子”,知人论世,品作评人,作较为深入的探讨当属必需。

初步考察,我们认为,元代山东散曲作家其人其作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从曲作家身份地位上看,其人大多功名在身,有的还做到高官。

仍不妨以隋树森《全元散曲简编》为例,其中所选的10位散曲家中,大部分都曾为官,或享有功名。商衟官学士;衟侄商挺官至枢密副使,封鲁国公;徐琰和刘敏中都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敏中还被追赠齐国公;张养浩曾为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并卒于陕西行台中丞任上,亦被追赠国公;杜仁杰未就朝廷所征之官,但因其子元素为高官而获得了资善大夫等“荣誉官爵”;严忠济被授大夫而不就,但终究还是被“官方”赐赠谥号。另外的此著未收者,如李泂授奎章阁承制学士,等等。

作家身有功名,或有官爵,就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也是文学创作的后备条件。而且,正是这些“虚名”使得他们即使文名不是很大亦可得以为人所知,被正史野笔所载。元曲中有大量的“无名氏”作品,其中不乏佳作,而作者之名不得而知,其原因盖不独在于“曲子”的地位低下,也应该有这方面的原因。

其二,曲作呈现豪爽幽默风格。

豪爽似乎是北方人的共同特点,而山东人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之一。春秋时候就有对师尊都“率尔对”的子路(春秋时卞人),其后悠久的历史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以豪爽著称的“山东好汉”原型。在文学作品中就近取例,元杂剧中众多的如李逵一般莽撞豪爽的“好汉”形象,正是这种地域性民众性格的文学表现。元曲作家中,商衟“为人滑稽豪爽”[7](P9);张养浩直言敢谏,“与那般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东西不可同日而语”[1](P228)。他们都表现出了与腐儒穷酸气不太一样的气质,而这种气质必然会反映在其作品中。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像杨朝英“学刘伶死便埋”这样的快人快语不是个别。

杨东甫先生指出,“散曲虽属古诗别体且以诗为远源,然而却全面颠覆古诗传统”。[9]其中表现之一就是对“温柔敦厚”“雅言”为尚的传统的反动,可以“随性而出,撕破面皮,不作伪饰”,尽情展示戏谑幽默的特点。杨先生此言是针对散曲的总体而言,本文所专论的山东散曲家的作品当然也包含在内。而实际上,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在作家角度上,商衟滑稽豪爽,杜仁杰善谐谑等,这些都促成了其作品的风格。当然,最有代表性的还是那杜仁杰“存世散曲甚少,然而凡研究元曲者都不能忽视他”[1](P253)的“千载一曲”——〔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

风调雨顺民安乐,都不似俺庄家快活。桑蚕五谷十分收,官司无甚差科。当村许下还心愿,来到城中买些纸火。正打街头过,见吊个花碌碌纸榜,不似那答儿闹穰穰人多。

【六煞】见一个人手撑着椽做的门,高声的叫请请,道迟来的满了无处停坐。说道前截儿院本《调风月》,背后么末敷演《刘耍和》。高声叫:赶散易得,难得的妆哈。

【五煞】要了二百钱放过听咱,入得门来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圞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窝。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

【一煞】教太公往前那不敢往后那,抬左脚不敢抬右脚,翻来覆去由他一个。太公心下实焦躁,把一个皮棒槌则一下打做两半个。我则道脑袋天灵破,则道兴词告状,刬地大笑哈哈。

【尾】则被一胞尿,爆的我没奈何。刚捱刚忍更待看些儿个,枉被这驴颓笑杀我。

曲词的字里行间持续着一种近似“插科打诨”的喜剧效果。曲作本身的“元戏剧”(当代先锋派小说有“元小说”,这里姑且借用其对自身文体的探源指向,来说明之)结构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也增添了其趣味性。这一个看戏的“乡下人”用“独特视角”对演戏的观察,起到了类似《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作用。煞尾中“则被一胞尿,爆的我没奈何”是彻头彻尾的“本色”村言粗语,彻底背弃了“雅言”的传统,读来使人忍俊不禁。

其三,曲作品中透露出的作家的矛盾精神状态。

首先,仕隐进退的矛盾。终有元一代,都不能说是什么清明之世。民族矛盾一直存在而且严重,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之中。而作为文人士大夫,则处于一种复杂的仕隐、进退的两难境地:汉族天下陷于异族的统治之下,这已经是不可挽回而只能接受的现实。从这个角度,“有气节”的文人,理应隐居深山,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又要求士人积极进取,“兼济天下”。因此,他们又被要求在有机会出仕的时候,去争取功名,以完成“治国平天下”的“使命”。这样,就使得我们这里所讲的曲作家们——他们也许不尽都为官为宦,但都是接受儒家思想的文人,所以矛盾的精神状态就在所难免了。

这一点上,山东籍曲作家中张养浩表现得很突出。研究者总结张养浩散曲从内容上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二是对官场险恶污浊的揭露;三是对隐居之乐和田园风光的赞美。”[1](P227)这里前两个方面,就是表现积极出仕的状态,心系苍生,批判官场的黑暗。张养浩是“一位难得的好官”,他也确实做了好多为民请命、为民造福的好事。在他身在官位,课有作为时,他也会意气风发。如这首〔双调·庆宣和〕:

参议随朝天意可,又受奔波,绰然谁更笑呵呵。倒大来快活,倒大来快活![10](P13)

能够“参议随朝”,一展抱负。而张氏的散曲更多的是反映隐逸生活的,他的散曲集子就叫做《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著名的〔双调·沉醉东风〕小令中就强调了“因此上功名意懒”。他的这种微妙的心态在下面这曲〔南吕·西番经〕中表现得很明显:

说着功名事,满怀都是愁。何似青山归去休?休,从今身自由。谁能够,一蓑烟雨秋。[7](P177)

“一蓑烟雨”是苏轼《定风波》词所咏的潇洒心态,张养浩也希望能够归隐山林而获得这样的心境。可事实上,又哪里能够!他终究心系百姓,不单单从曲作中唱出来,更落实在行动上,这才在六十岁时再出来赴任一个“救灾官”,并劳死于公事上。再如这一首〔双调·胡十八〕:

正妙年,不觉的老来到。思往常,似昨朝,好光阴流水不相饶。都不如醉了,睡着,任金乌搬废兴,我只推不知道。[10](P4)

论者言“曲中流露着比较浓重的逃避观实的消极思想”。[10(P4)其实,即使“消极”,也是一种看透了官场黑暗而决心不问世事的无奈,“正妙年,不觉的老来到”倒是有一种“可怜白发生”的意味。

其他的,如刘敏中道“便宜教画却凌烟,甚是功名了处”,杨朝英也念叨“俺笑他封妻荫子叨天禄,不如我逍遥散诞茅庵住”,也可看出一二。

其次,豪放与细腻的矛盾。这里所言的“矛盾”,是一种不严格的说法,只是简单的“掠影”。对于豪放这一点,在上文已经有一些论述。可是在对本文先前提到的几种著作中进行考察时,发现其侧重选了一些“婉约细腻”的作品,如商衟〔越调·天净沙〕(寒梅清秀谁知),商挺〔双调·步步娇〕《祝愿》、〔双调·潘妃曲〕(绿柳青青和风荡)、李泂〔双调·夜行船〕《送友归吴》等。这些曲作表现出了与“婉约词”相近的风格。如商挺的这曲〔双调·步步娇〕《祝愿》:

闷酒将来刚刚咽,欲饮先浇奠。频祝愿,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谢神天,教俺也频频的勤相见。[8](P21)

以女子的口吻言说相思,表现的正是一种代闺妇作歌而婉约细腻的感觉。又如李泂〔双调·夜行船〕《送友归吴》写送别,吟出“丈夫有泪不轻弹,都付杯酒间”。这虽是男子,却也缺乏豪气。

其实,仔细思量不难理解。从“宏观”上看,相比女子,男子更粗犷豪爽一些,尤其生活在一个比较“大方”的环境中的山东籍曲家。另一方面,文人有后天所“积习”的细腻特点,需敏锐感知并付诸文字。这就使得他们处于一种“双重色彩”的状态。具体地谈,如前所述,元代的现实更会激起这些曲作家的感触。如此便形成了“豪放与细腻的矛盾”。

通过初步的探讨,我们对于元代山东散曲作家其人其作(主要侧重创作)有了一点朦胧的认识,这大致上可以是:这一个小“群体”中的曲家,较多的是有功名之人,他们的散曲作品呈现豪爽幽默的风格,但从更深层次上探究,他们作品所反映出的其自身的“矛盾”特点也较明显。

[1]梁扬,杨东甫.中国散曲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4]梁扬,杨东甫.中国散曲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7]隋树森.全元散曲简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王季思,洪柏昭(等).元散曲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9]杨东甫.论散曲对古典诗歌传统的颠覆[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0]张养浩.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M].济南:齐鲁书社,1988.

(责任编辑:黄加成)

Songs in Yuan Dynasty displaye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handong was an important area of its creation. The studies of non-dramatic song creation of the song writers of Shandong, mainly pay close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writers, which results in insufficient research on group writers. A in-depth exploration shows that most writers have official identities, and their works are forthright and humorous, but also have the feature of contradiction.

Yuan dynasty; song writers of Shandong; non-dramatic songs; creation

2013-12-12

王金伟(1984-),男,山东东营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诗词学研究。

I207.24

: A

:(2014)01-0063-04

猜你喜欢
双调小令散曲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双调词篇法例谈
闲吟小令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掉坑
新时代呼唤新散曲
掉坑
散曲创作刍议
双调 水仙子 天源豪生度假酒店(外四首)
读散曲说散曲——《中华诗词》散曲栏目《曲苑新枝》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