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之比

2014-02-05 08:43应雄
浙江经济 2014年9期
关键词:江苏浙江

应雄

苏浙之比

应雄

从决策层面来说,“苏浙之争”、“苏浙赛马”其实并不存在。从研究层面来说,很多年前“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分析并不少见,但这些年也少了。最近,笔者看到一些连续报道,感到“简单以GDP论英雄”的倾向十分明显,窥一斑不足以见全豹,觉得很有必要写下下面的文字,做一次全面客观的算账,想不好标题,暂且定为《苏浙之比》。中场的比分是7∶13∶1即江苏领先7个方面、浙江领先13个方面、现代化目标一致。

江苏、浙江是中国两个伟大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两省都从“资源小省”快速跻身“经济大省”,极为不易。目前,苏、浙国土面积均为10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约占全国人口6%的江苏人,创造了全国约10%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人口4%的浙江人,创造了全国约7%的经济总量。兄弟省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没啥好争,但可以比。浙江有浙江的脚步,江苏有江苏的足迹;浙江有浙江的困难,江苏有江苏的难题;浙江有浙江的出彩,江苏有江苏的精彩。“苏浙之比”要令人信服,必须客观,必须用数字说话。

(一)比GDP增长,江苏快一点。1979-2012年,浙江GDP年均增长12.7%,江苏年均增长12.5%。但2008-2012年,江苏发展更快,江苏年均增长11.8%,比浙江9.6%高2.2个百分点。2011-2013年,浙江经济分别增长9%、8%、8.2%,江苏分别增长11%、10.1%、9.6%。分析具体原因,投资拉动是两省最大的差距。江苏投资高歌猛进,1979-2012年江苏投资年均增长23.9%,2013年投资总额达到35983亿元,投资率为60.8%。浙江投资21世纪头十年连续多年在10%左右徘徊,低于江苏10个百分点以上,2012年以来有所提速,2008-2012年均增长17.9%,2013年投资总额达到20194亿元(不及江苏民间投资24526亿元、仅为江苏的56%),投资率53.8%。但近年来,无论是浙江、还是江苏,都面临着同样的经济下行压力。今年一季度,江苏经济增长8.8%,浙江增长7%,均出现回落,和2012年的情况差不多。

(二)比GNP贡献,浙江多一点。据不完全统计,650万浙商在省外创办企业30多万家、专业市场2000多个,总投资4.5万亿元,每年缴纳数千亿元的税收,创造数千万的就业岗位,为全国各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按照浙江去年1元投资带来1.86元GDP估算,650万浙商创造了8.37万亿元的GDP。这是去年浙江GDP的2.2倍,相当于在省外创造了2个浙江的经济总量。此外,浙江还有150万华侨在世界各地创业谋生。不少学者认为,浙江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个的“GNP>GDP”的省份。

(三)比人口增加,浙江快一点。对比全国“五普”和“六普”人口数据,2001-2010年,江苏常住人口由7438万增加到7866万,净增428万,年均增长0.56%。但浙江增加得更快,由4677万增加到5443万,净增766万,年均增长1.53%;其中省外流入人口大幅增加,为1182.4万,占总人口的21.7%,每5个人中就有1个外来人口,十年新流入了一个海南省(867万)的人口,这是浙江人口总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大家普遍认为,浙江就业岗位多,社会保障越来越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义务教育机会公平。浙江不仅为全国解决了10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还解决了12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江苏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压力。2013年末,江苏常住人口7939.5万,增加了19.5万,而浙江常住人口5498万,新增22万。

(四)比人均GDP,江苏高一点。从四个经济大省看,江苏的GDP、人均GDP都高于浙江,广东、山东的GDP都高于浙江,但浙江的人均GDP高于广东和山东,且差距逐年拉大。2013年,粤、苏、鲁、浙的GDP分别为62164亿元、59162亿元、54684亿元和37568亿元,人均GDP为58540元、74607元、56323元和68462元,分别折合9453美元、12049美元、9094美元、11055美元。从人均GDP看,2009年江苏超过浙江103元,浙江比广东高3475元、比山东高8747元;2013年,浙江比江苏低6145元,但比广东高9922元、比山东高12139元。个中原因是人口变动:如2013年,江苏人口增加最少(19.5万),浙江次之(22万),山东增加48万,广东最多、增加50万。分母(人口)增加得多,分子(GDP)增加得少,人均GDP差距自然而然扩大,所以不足为奇。如果浙江外来人口减少500万,那么人均GDP将超过7.5万元。

(五)比百姓收入,浙江富一点。发展为了富民,民富才算省强。百姓口袋鼓不鼓,这才是苏浙之比的核心。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上海、北京,2013年达到37851元,是江苏32538元的1.16倍。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连续29年位居全国省区第1位,2013年达到16106元,是江苏13598元的1.18倍。而且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35:1,比江苏的2.39:1低0.04,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但要看到,江苏这些年千方百计促居民增收,和浙江的差距略有缩小。2013年,国家推出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新指标,浙江达到29775元(全国第3),是人均GDP的43.5%;江苏24776元(全国第5),是人均GDP的33.2%,比浙江低了10.3个百分点。收入高,存款自然也多。2012年末,浙江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26343亿元,人均48097元;江苏为30057亿元,人均37951元,比浙江少了1万多元。2013年末,浙江个人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29360亿元,人均存款余额达到53041元。

(六)比生态环境,浙江绿一点。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是百姓最基本的需求,也是苏浙之比最重要的内容。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70%以上的山区,老天爷的优厚赐予,有山有水的地方,生态环境自然优美。水是生命的源泉,浙江的水资源丰富些,2012年水资源总量1445亿立方米,人均2641立方米;江苏只有373亿立方米、472立方米,只有浙江的1/4、不到1/5。2013年浙江Ⅰ-Ⅲ水质断面占63.8%,虽比2009年下降了11.1个百分点,但也比江苏好得多。翻了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找不到江苏数据,只好用2009年的数字了,当时江苏Ⅰ-Ⅲ水质比例仅为32.5%,劣Ⅴ类比例高达28.5%。森林是百水之源、生态之神。江苏是平原地区,吃了点亏,但近年来提高很快,2013年森林覆盖率21.9%,比2008年的10.48%提高了整整1倍;浙江森林覆盖率一直位列全国前茅(仅次于福建),2013年达到60.82%,活立木总蓄积量、森林蓄积量、草原面积是江苏的3.9倍、5倍、7.7倍,而且树越来越大,林越来越密,山越来越绿。

(七)比百姓消费,浙江好一点。2012年,浙江的消费率50.4%,比江苏高8.4个百分点;浙江居民消费水平为22845元,比江苏19452元多3393元。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都很高,其中城镇28259元、农村13724元,都是江苏的1.17倍。从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看,浙江21545元,比江苏18825元多2720元;其中吃、穿、住、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的人均支出为9515元、1618元、1552元、4134元、1228元,分别比江苏多1529元、180元、115元、1444元、170元;每百户拥有汽车,浙江36.5辆,江苏26.2辆。从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看,浙江10653元,比江苏9138元多1515元;其中吃、穿、住的人均支出为3947元、752元、1950元,分别比江苏多898元、141元、457元。再比一下房子,浙江百姓住得宽敞些。从人均居住面积看,2013年末,浙江城镇居民为38.82平方米,江苏是36.8平方米;浙江农村居民为60.82平方米,江苏是43.6平方米,多了17.22平方米。

(八)比工业经济,江苏强一点。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看,2012年江苏有45859家,浙江36496家;资产:江苏84550亿元,浙江5565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江苏119287亿元,浙江57863亿元;利润总额:江苏7250亿元,浙江3113亿元;成本费用利润率:江苏6.39%,浙江5.61%。浙江分别是江苏的79.6%、65.8%、48.5%、42.9%、87.8%。资产负债率:江苏57.3%,浙江60.2%;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江苏2.62次,浙江1.81次。还有新产品开发经费:江苏1495亿元,浙江只有715亿元,不及江苏一半;新产品销售收入:苏浙分别为1785亿元、1128亿元,浙仅为苏的63%。显然,江苏制造“高新大强”已经形成,大石化、大钢铁等重化工业特征鲜明,工业强省当之无愧。浙江制造“低小散弱”还没改变,纺织、服装等轻纺工业特征鲜明,至多称为工业大省。苏浙经济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制造业,浙江GDP为江苏的63.5%,而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只有江苏的48.5%、利润只有江苏的42.9%。

(九)比企业负担,浙江轻一点。从税收收入可见一斑,2012年浙江地方财政收入3441亿元,其中税收收入3228亿元,占比高达93.8%,非税收入(即收费)只有213亿元,仅占6.2%;江苏地方财政收入5861亿元,其中税收收入4783亿元,占比81.6%,非税收入高达1078亿元,占比18.4%。从非税收入看,浙江逐年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年只收了33.6亿元,而江苏收了375.3亿元,是浙江的11倍;其他收费,浙江全年只收了4.9亿元,而江苏收了42.4亿元,是浙江的8.6倍。

(十)比网络经济,浙江强一点。浙江是电子商务大省,正在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杭州正在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之都,阿里巴巴傲视群雄。2012年,浙江上网人数3221万人,占总人口的58.8%;江苏3952万人,占总人口的49.9%。域名数浙江343万个,位居全国第1,是江苏52.2万个的6.6倍;网站数浙江19.6万个,位居全国第4,比江苏17.1万个多2.5万个;网页数浙江95.9亿个,位居全国第4,比江苏多13.6亿个。2013年,浙江已登记的网上商品交易市场157家,交易额为1.95万亿元,增长52%,首次超过实体市场。

(十一)比创新驱动,江苏强一点。2013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1,全省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57.5%;而浙江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5。从研究和发展经费支出看,江苏R&D经费143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42%;浙江R&D经费82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2%,比江苏低0.2个百分点。从专利看,江苏全年授权专利24万件,其中企业授权专利17.3万件,而浙江授权专利20.2万件。从高新技术企业看,江苏按国家标准认定的有6769家,浙江5309家。从高新技术产业看,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8.5%;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993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5.6%。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来看,南京、无锡、苏州、常州2012年总收入达到3534亿元、3047亿元、2672亿元、2048亿元,而杭州、宁波总收入仅为2412亿元、1700亿元。

(十三)比市场带动,浙江强一点。“看市场,到浙江”。中国最早的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都诞生在浙江,全球最大的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也在浙江。2012年末,浙江共有实体市场4297家,年交易额1.58万亿元,其中超亿元市场745家、超百亿元市场达到29家,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13年末,共有实体市场4316家,交易额为1.78万元。201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发布了含网络市场在内的全国百强市场名单,浙江独占58席,首次包括淘宝、天猫、浙江塑料城、中网网上电器(乐清)等网上市场,成为全国商品市场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交易额最强的市场强省。应该说,江苏的实体市场也很不错,它在2010年成为批发市场年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的第一个省份,达到10036亿元,首次超过浙江550亿元。

(十三)比中心城市,江苏强一点。从大城市看,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江苏11个、浙江5个。2012年,400万人以上的城市浙江1个、江苏1个,200-400万人的城市浙江1个、江苏7个,100-200万人城市浙江3个、江苏3个。其中,浙江和2010年没有变化,而江苏200万人以上的城市增加了1个。从城市竞争力看,2009年全国城市前50强中,江苏有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扬州6市,而浙江仅有杭州、宁波、温州3市。从城市化水平看,2013年浙江城市化率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达到64%,而江苏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64.1%,首次超过浙江。得益于中心城市的集聚发展,2013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6596亿元,是浙江的1.5倍。

(十四)比开放经济,江苏快一点。江苏对外开放的力度更大,步伐更快,浙江出口、进口、利用外资方面均落后。从出口看,2013年江苏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约占60%)的出口3289亿美元,浙江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约占67%)的出口2488亿美元,相当于江苏的75.6%。浙江的出口依存度为41%,江苏为34.4%。从进口看,江苏以外引外的进口2220亿美元,浙江以民引外的进口870亿美元,相当于江苏的39.2%。从利用外资看,江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453家,实际到位外资332.6亿美元,浙江分别只有1572家、141.6亿美元,仅为江苏的45.5%、42.6%。而浙江境外投资优于江苏,目前浙江在境外创办企业和机构6400家,中方投资额累计200多亿美元,三年翻了一番,遍布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位居全国第一。

(十五)比资源消耗,浙江低一点。从能耗看,2012年浙江万元GDP能耗为0.59吨标准煤,比江苏(0.6吨标准煤)低0.01吨。2013年,浙江万元GDP能耗为0.53吨标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仅次于北京、广东。从耗地看,2008年江苏建设用地面积为19340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强度高达18.8%;浙江为10490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强度为10.3%,比江苏低8.5个点。从建设用地产出看,浙江地均GDP3.58亿元/平方公里,江苏3.06亿元/平方公里;浙江地均地方财政收入0.36亿元/平方公里,江苏0.34亿元/平方公里;浙江地均固定资产投资1.93亿元/平方公里,江苏1.86亿元/平方公里。从水耗看,2009年浙江万元GDP水耗86立方米,仅为江苏177立方米的48.5%;万元工业总产值水耗13.5立方米,仅为江苏26.6立方米的50.7%。

(十六)比污染排放,浙江少一点。江苏工业体量庞大,污染物排放相对较大,环境事件也多些。2012年,江苏突发环境事件77起,浙江23起。从废水看,排放的废水总量苏浙分别为59.8亿吨、42.1亿吨,苏比浙多排17.7亿吨;其中江苏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119.7万吨、15.3万吨、17.5万吨、1.86万吨,分别比浙江多排41.1万吨、3.6万吨、8.2万吨、0.8万吨。从废气看,江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99.2万吨、148万吨、44.3万吨,分别比浙江多排36.6万吨、67.1万吨、18.9万吨。从固废看,江苏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危险废物产生量达10224万吨、208.6万吨,分别比浙江多5763万吨、128万吨。在同样巴掌大的土地上,在更小的水域里,江苏排放了这么多的“三废”,不堪重负,令人窒息。

(十七)比财政金融,江苏强一点。财政方面,江苏财政收入总量大,增长快。2013年,江苏地方财政收入6568.5亿元,相当于GDP的11.1%;浙江地方财政收入3797亿元,相当于GDP的10.1%。金融方面,江苏总量大,资金使用效率高。截止到2013年末,江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5604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1836.5亿元,1.05元贷款就能创造1元的GDP。浙江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3732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5339亿元,1.74元贷款才能创造1元的GDP。全国的平均水平是,1.35元贷款创造1元的GDP。如果浙江达到全国水平,那么GDP应该达到4.84万亿元;如果达到江苏水平,那么GDP应该达到6.23万亿元。上市方面,江苏境内上市公司235家,浙江有246家,略多于江苏,但规模偏小,融资规模也小,交易额也较小。综合地看,江苏的金融经济更加发达。

(十八)比社会保障,浙江好一点。先看江苏,2013年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457.8万人、2274.7万人和1389.3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45.4万人,领取基础养老金人数933万人。再看浙江,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272.5万人、1790.5万人、1144.3万人、1826.1万人、1173.1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水平超过2300元;失业保险金平均水平为1046元;增发社会保障卡1174万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855.1万人,参合率为97.8%;人均筹资标准为557元,其中财政补助392.9元;所有统筹地区最高支付限额全部达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倍以上且不低于8万元。在册低保对象(未含五保供养)62.9万人,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515.49元、393.42元;8.9万名重度残疾人获得生活补助,发放补助金额4亿元。和江苏7939万的人口总量相比,浙江各类社会保障参保人数相对较高,保障的内容相对更丰富,保障的财政投入相对更多,保障的水平也更好,切实落实了中央“社会政策要托底”的精神。

(十九)比区域差距,浙江小一点。现在看,浙江区域差距相对较小,2012年人均GDP最高的杭州与最低的丽水之比为3.27:1,江苏最高的无锡与最低的宿迁之比为3.69:1。浙江城镇居民收入最高的宁波与最低的衢州之比为1.45:1,江苏最高的苏州与最低的宿迁之比为2.3:1。浙江农民收入最高的嘉兴与最低的丽水之比为2.1:1,江苏最高的苏州与最低的宿迁之比为2:1。但从长远看,由于浙江衢州、丽水是钱塘江的上游,必须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工业发展空间受限,浙西地区和浙北浙东地区的差距可能会加大。而江苏苏北没有这个问题,发展潜力巨大。江苏提出,今后五年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到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苏中地区要提高全面小康建设水平,不失时机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苏北地区要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好基础。届时,江苏的地区差距将会加快缩小,可能会好于浙江。

(二十)比首创精神,浙江猛一点。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浙江人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敢争天下强,创造了第一张个体户营业执照、第一家私营企业、第一家专业市场、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座中国农民城等许多载入改革史册的“中国第一”,创造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城、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等“全球之最”。千百万浙江人秉持“义利双行、工商皆本”的文化基因,用生动实践锤炼了“踏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开创了“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浙商作风,塑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创新”的浙商品格,树立了“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公平竞争、勇担责任”的浙商形象,积淀了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凝聚成为浙江发展的巨大能量,生生不息。只要踏上浙江的大地,就会感到一种发展经济的内在冲动,感到一种经济活力在持续涌动。这就是无中生有的浙江民本经济、草根经济、老百姓经济,这就是浙江力量。同时,也要看到江苏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即“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和“三创”精神,还有“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和勇猛的浙江力量相比,江苏精神温和了些,知名度不高,社会公认度也稍微低一些。

最后,比奋斗目标,致力现代化。2011年11月,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到2015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2年浙江省第十三届党代会及二次全会确立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奋斗目标,动员全省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到2020年,实现“四个翻一番”,即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分别达到5.55万亿元、10.4万元、5.5万元、2.4万元以上。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同的目标、相同的指标,振奋苏浙,催人奋进。照这些年的发展势头,凭借扎实的工作基础,苏浙都能够实现奋斗目标。

目前,苏浙之比的比分是7∶13∶1,即江苏领先7个方面、浙江领先13个方面、现代化目标一致。江苏的GDP、人均GDP、工业经济、创新驱动、中心城市、开放经济、财政金融暂时领先,值得浙江学习。浙江的GNP贡献、人口增加、百姓收入、生态环境、百姓消费、企业负担、网络经济、市场带动、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社会保障、区域差距、首创精神暂时领先,也值得江苏学习。笔者认为,多比质量,少比速度;多比富民,少比GDP;多比转型,少比发展;多比集约,少比粗放;多比贡献,少比自足;多比问题,少比成绩;多比服务,少比管理;多比投资环境,少比优惠政策;多比市场决定,少比政府干预。苏浙都必须让百姓富起来、让创新强起来、让环境好起来、让社会和起来。以民为本、创业创新、富民强省、贡献全国,应该是苏浙两省永远努力的方向。

毋庸讳言,苏浙都面临着“成长的烦恼”,面临着“半斤对八两”的难题:浙江有温州民间借贷问题,江苏也有射阳挤兑事件;浙江有杭州打折卖房,江苏也有南京直降房价;浙江有企业资金链问题,江苏也有企业担保链问题;浙江有产能过剩,江苏也有开工不足;浙江有光伏企业关门,江苏也有尚德破产;浙江有雾霾,江苏也有雾霾。浙江不好,江苏也会遭殃;同理,江苏不好,浙江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区域经济相互关联,只有相互支持,才能承压前行、行稳致远。

据有关资料,人均GDP1万美元和年收入1万美元是中等发达国家的必须标准。苏浙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800美元、4000美元呢。江苏的人均GDP和巴西、塞舌尔、阿根廷相当,浙江则和巴拿马、墨西哥、买来西亚相当,真很惭愧。兄弟窝里争有啥意义,我们还是把眼光放远一点吧,去和土地同为10万平方公里的韩国比一比,然后再和意大利、德国比一比吧。2012年,4978万韩国人在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11559亿美元的GDP,人均GDP23220美元,是苏浙的2倍。6072万意大利人在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20141亿美元的GDP,人均GDP33170美元,是苏浙的3倍。8180万德国人在3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34006亿美元的GDP,人均GDP41572美元,是苏浙的4倍。这才是苏浙的榜样!苏浙任重而道远!苏浙必须二次创业再出发!

小结:古有吴越之争,史记勾践胜利。今有苏浙之比,数字有高有低。苏浙本是兄弟,对比不伤和气。江东子弟才俊,明日辉煌可期。团结向前超韩,奋起直追德意。

作者为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江苏浙江
Changes in China in the eyes of a foreigner
数读江苏
Mother
江苏
数独江苏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数读江苏
江苏
“双下沉、两提升”浙江医改提升群众获得感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