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发展路径的研究

2014-02-05 16:10郭晓彤刘冬霞
职教通讯 2014年5期
关键词:城镇化图书馆农民

郭晓彤,刘冬霞

一、城镇化的内涵及现状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简单说,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即农民转变为市民。[1]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农村城镇化是发展中国家的共生经济现象。中国的城镇化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健康发展,60~70年代畸形发展后,到了80年代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近年来,我国城市进程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从城乡结构看,2011年城镇人口690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城市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成为决定政治稳定、民生进步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有人说“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为城市化人口素质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文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图书馆为城市化建设提供服务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明确了方向。高校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拥有特有的价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的各种馆藏文献和信息资源是衡量城镇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标准,将为城市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源。未来的中国,信息化与城市化将相辅相成、协同发展。

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它在办学宗旨、人才培养、学科设置以及专业设置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此外,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都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技术设备和专业人才。这些为高校图书馆主动步入社会,服务于农村城镇化发展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高校图书馆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中心

高校图书馆是区域性的文献信息中心,在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城市化进程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高校图书馆应因势利导、立足本职,利用自身现有的资源和优势,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要。目前,城镇化过程中许多转换后的农民在观念、行为习惯、价值准则等方面都很保守,传统意识很浓郁,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图书馆应通过开展文献服务及情报教育,向城镇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知识,传递先进的思想理念,提高居民获取信息(知识)、利用信息(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开发农村居民的智力资源,从而增强城镇长期发展的内在潜力,使城镇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2]此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如读科普书、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向农民捐赠科普资料等活动,引导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

(二)高校图书馆是人才培养基地

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民是决定力量。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城镇化的主人。他们的自身素质及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水平。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村的工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包括农民的科学文化、精神面貌等多方面的内容。城镇化就是要把农民培养成讲文明、有文化、懂科学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图书馆是信息中心,是“没有围墙的学校”,应在校、村、镇、企业之间搭建平台,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帮助城乡农民学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文化装点生活。[3]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作为信息传播中心的图书馆将随着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逐渐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其他社会教育的技术支撑和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场所。

(三)高校图书馆是提升城镇化文化品位的力量源泉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校是各种文化思潮的汇集地和文化交流的窗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高校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发挥自身优势,将健康、向上、科学的文化知识向农村传播,为促进和提升农村文化做贡献,尽最大努力去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这是时代赋予的无上光荣的历史使命。同时,高校师生中绝大多数来源于城市或乡村,他们对那里的环境、生活习惯、城市化人口的受教育情况都较为熟悉,为城市文化向农村文化的渗透与传播提供便利条件,是提升本地区文化品位的力量源泉。

四、高校图书馆为城镇化发展服务的策略

(一)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充足的资金投入是保证城镇图书馆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政府的支持是促进城镇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中国城镇化发展起步晚,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企业扩建、生产建设和农民医疗保险等项目之中,城镇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还没有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因此,要想使高校图书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必须保证经费的充足。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就没有图书馆的一切硬件建设,需要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图书馆投资主体的责任,加大投资力度,设立专项经费和严格的经费使用制度,搞好高校间的相互配合、相互督促,以确保图书馆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建立镇校互通的图书馆网络体系

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中心,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应在立足于为本校师生服务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特点和用户特点,对馆藏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有针对性地增加适合农民的书刊及电子资源,如关于农业科技的、医疗卫生的、自我保健的以及市场需求方面的书刊,建立为工农业服务的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4]在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图书馆要想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广大公众服务,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建设即数字馆藏建设。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日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渠道,数字图书馆将成为未来社会图书馆的主要形式。高校图书馆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努力开拓新的服务和发展空间,建立镇校互通的图书馆网络体系,使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融会贯通,实现村镇图书馆网络化。借助这一平台,高校图书馆将数字化信息和文献资料提供给村镇图书馆,提供给读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本馆和宁海基地图书馆在宁海周边地区乡镇企业以宁波数字图书馆为媒介搭建了信息平台,通过文献传递实现了电子资源的共享。同时,举办了多种导读活动,如座谈会、调查问卷、书刊捐赠等活动,使馆藏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农民读者从文化知识的汲取上得到了很大的实惠。

(三)加强农民对图书馆的认知和图书馆资源的运用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曾经指出“2030年前后如果我国总人口有15亿的话,即使40%的人居住在农村,农村也还有6亿人。因此,为了6亿人有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我国也必须进行新农村建设。”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之一,加强农民的文化建设,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在城镇建设中,图书馆更应作为学习、交流、陶冶情操的场所,发挥其文化休闲职能,以满足农民读者的文化需求。高校图书馆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有责任引导农民认识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学会运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文化创造财富。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印发宣传资料、走访慰问、现场解答、移动图书馆、送书下乡等活动深入到村镇、企业和田间地头广泛宣传图书馆的职能、作用以及馆藏资源,等等,让农民了解图书馆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大书库,更要知晓它的公益性、服务性、文化性,了解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增强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养成看书读报的好习惯,以增长科学文化知识。农民到图书馆学习,不仅能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还能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对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协助办好城镇图书馆

2005年12月,中央发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镇人口理解了知识的可贵,更加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渴望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是他们的共同愿望。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在订阅书籍、报刊上投入的资金很少,更谈不上昂贵的电子资源,这势必影响他们对知识与信息的获得。高校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财力上都具有一定的实力,可以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举办自己的、具有特色的图书室。况且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先进的技术设备又拥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可以选出一部分图书资料(尤其是过刊和下架书籍)以及更新下来的设备资助他们开办图书馆,并在人员培训和业务辅导上给予全面的扶持和指导。

(五)开展培训,提高城镇人口的综合素质

当前,由于城镇人口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低的现象,使得在城镇化建设中,只关心吃、穿、住等物质文明的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这将成为影响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由于各种原因而没能接受高等教育,却很有创业精神的城镇人口在城镇化中占了一大批,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由于文化的缺失严重阻碍了自己前进的脚步,这些正是高校图书馆需要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充分理由。所以,高校图书馆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应担负起文化转播作用,把对施教于城镇人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作为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重任。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为他们提供可读的优秀书刊;根据实际需要,举办各种科普培训班、文化补习班等加强对城镇人口职业培训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发展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城镇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为农村城镇化持续发展服务。

(六)提高馆员的服务意识

农民处于中国社会底层,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底蕴达不到信息社会的要求。这就需要图书馆员要依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供必要的服务。要消除对农民的歧视和偏见,实施无差别服务。走进农民群体,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从多个角度服务农民如文化熏陶、文化感染和文化享受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此同时,图书馆员要实施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主动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提升他们的信息运用能力,传授农民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帮助他们多学习,多掌握,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七)协助开展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城镇的文明是我国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民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着城镇化文明的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着眼于城镇化文化建设,根据农民的文化需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除了送书刊、提供共享工程的资源以外,还包括免费送戏、送电影,使他们能及时欣赏到优秀的文化作品,而满足文化生活的需求。[5]通过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引导他们自觉摒弃旧观念、旧习俗,逐步确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新的精神面貌。

(八)为农民子女提供文化服务

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教育问题。他们无法享有与城市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存在着教育公平缺失的现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校图书馆为农民提供服务,应该把农民子女的阅读指导工作纳入服务范围。了解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在采购中多注重于适合于农民子女的书籍、期刊以及参考资料,组织开展一些适合他们的读书活动,如开办书画、音乐舞蹈班等培养他们的多种兴趣;组织专家讲座,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举办家长及其子女一起参加的家庭读书比赛、亲子游戏等活动。从而提高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实现家长对他们的期望。

在城镇化发展中,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发挥图书馆的信息传播中心作用,从城镇人口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城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城镇化的发展服务是未来赋予高校图书馆的神圣使命,也是高校图书馆在未来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R],2006(5).

[2]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2-3.

[3]欧阳红.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战略[J].图书情报工作(增刊),2011(1):4 -5.

[4]魏红菊.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浅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28.

[5]陈乃举.城镇化不能没文化[J].党支部书记,2012(1).

猜你喜欢
城镇化图书馆农民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图书馆
家乡的城镇化
去图书馆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