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综述——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统计分析(2007~2012)

2014-02-05 16:10吴吉东
职教通讯 2014年5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研究者论文

吴吉东

自Freudenberger1974年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的概念以来[1],国外研究者主要从临床观点、社会心理学观、组织观和社会历史观这四个理论视角对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尽管研究的理论视角不同,但都强调倦怠会导致个体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其后的主要研究是编制职业倦怠测量工具,从人口学变量、人格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进行了研究。

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1990年,主要是对国外研究的理论性成果引介或综述;有研究者借鉴国外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编制适合该研究领域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做了一些实证研究,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中小学教师。从2006年起,有研究者开始关注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和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发现教师职业倦怠受诸多变量影响:社会支持、教学效能感、应对方式、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等。

根据上述得知,国内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主要在倦怠理论研究和职业倦怠成因分析以及变量关系上,“双师”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鲜有研究。本研究借助EXCEL软件,对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检索到15篇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论进行历时考察和定性定量分析,综述该领域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揭示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发展方向。

一、研究方法

首先以“教师”、“职业倦怠”为“主题、篇名、关键词和摘要”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得到“教师职业倦怠”相关研究论文2336篇(1990年~2012年);然后以“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为“主题、篇名、关键词和摘要”检索词并含有词频“外语教师”进行检索,得到“英语或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相关研究论文99篇(2006年~2012年);最后以“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为“主题”,并含有词频“高职院校”进行检索,得到“高职英语职业倦怠”相关研究论文15篇(2007年~2012年),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二、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分析

(一)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总体现状

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检索和EXCEL处理结果表明:我国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从1990年开始受到国内学者关注,发表相关论文2336篇,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起始阶段,从1990年~2000年,发表相关论文10篇,平均每年还不到1篇;(2)兴起阶段,从2001年~2007年,该领域相关研究快速发展,发表期刊论文数量成倍增加;(3)平稳阶段,从2008年~2012年,相关论文篇数呈波浪式上升,每年篇数在305-383。国内英语或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从2006年开始,该领域研究论文99篇,占整个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论文篇数4.2%,基本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国内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始于2007年,累计发表相关论文15篇,占英语或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论文篇数15.2%,占整个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论文篇数0.6%。按照实证和非实证研究,对15篇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进行分类,有5篇是实证研究,占论文总量1/3,还有10篇都是采用的非实证研究,占论文总量2/3。

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和英语或外语职业倦怠研究论文数量基本处于波浪式上升,而国内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论文数量偏少,每年仅在2篇左右,处于起始阶段,但有望呈上升趋势。

(二)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主要内容

1.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研究者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概括起来大致有四个主要方面:社会因素、学校因素、自身因素和学生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期待、外界评价低、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多样化和信息技术。社会对高职英语教师期待是不仅要有扎实语言功底,还要有相关行业背景知识,懂得现代技术条件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目前,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二三流教育。社会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英语知识途径不只是高职英语教师教学,这一定程度削弱了高职英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学校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是教师和研究者集中探讨的。学校因素研究的内容大致概括为高职院校工作重心、教学和科研压力、教学评价和职称评定和教学环境以及学校性质等。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招生和就业,各校都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强调专业课程先行,高职英语面临着被压缩课时和被边缘化。另外,高职英语教师还面临教学和科研压力,职称评定也都依据教学评价和科研。他们周课时都在12~16之间,都是大班教学。由于高职英语是公共基础课,教师申报课题没有专业为依托,很难立项,甚至被视为瞎折腾。

教师自身因素相对比较复杂,主要涉及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学科知识结构、自我期待、专业发展、信息技术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性格特征、年龄和婚姻家庭等等。高职英语教师也很少有机会去进修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学科知识结构很不适应高职英语为专业服务教改要求,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落后,缺乏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需要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也有研究者开始研究人口学变量和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关系。[2]

研究者还从学生因素探讨了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且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自信心和自控能力都相对缺失,高职英语教师势必付出的劳动要不一定会有相应的回报,低成就感以使高职英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失落和苦闷。

2.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缓解策略。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并提出相应缓解对策。谭仕慧认为缓解职业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应从“正确认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目的”、“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认识英语的重要性”、“采用分级教学”、“开发校本教材”和“建立灵活科学的评价机制”这六个方面[3],以期改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推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罗东山从教师和管理者角度提出缓解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建议,他认为高职英语教师应该“了解倦怠,管理情绪”、“认清压力,积极应对”、“合理定位,悦纳自我”;同时,他认为学校管理者应该“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真诚倾听,鼓励支持”、“个人发展,适当倾斜”、“心理保健,形成体系”。[2]研究者提出缓解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基本相近,大致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等三个方面,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学校要完善管理体制,优化教学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高职英语教师自身要坚定职业信念与职业理想,切实规划职业发展目标,学会自我调适,增强抗压能力。

(三)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不足

1.理论研究有待提高。研究者基本从职业倦怠内涵入手,导入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存在的,然后比较泛地分析导致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原因,结语或呼吁社会、学校和教师关注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或提出缓解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对策。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研究几乎没有涉及,或者说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2.成因分析有待深入。研究者虽对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作了一定分析,但主观推测的成分较多,职业倦怠与其成因变量关系缺乏可信的理据。虽有研究者开始从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A型性格以及应对方式三个方面分析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变量关系,但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是个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探讨其成因,需在高职英语教师“双师”素质发展背景下,以教育心理学和已有职业倦怠理论为理论框架,才能比较透彻揭示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3.研究方法科学性有待加强。研究主要采用的非实证研究,基本是从职业倦怠内涵导入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缺乏对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文献梳理和定量分析。而实证研究中问卷调查表都是以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 ES)为蓝本[4],从三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来设计。虽然该调查问卷被称为测量职业倦怠的“黄金准则”,但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有自身特质和变量,研究中存在变量选取不足和不恰当问题。简言之,非实证研究未能结合定量研究,实证研究中定性研究偏少。

4.问卷调查设计有待本土化。国内学者借鉴MBI-ES已开始探讨具有本土化的职业倦怠量表,编制了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和知识衰竭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四个维度调查问卷。而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都是直接采用MBI-ES,忽视了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自身的特质和变量,该领域的研究者应该多研究“双师”素质发展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能够编制一个适合我国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本土化的职业倦怠量表。

三、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发展方向

(一)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研究

国外研究者对职业倦怠研究比较成熟,从不同的背景或角度对职业倦怠加以解释与预测,提出了诸多不同的理论,如工作匹配理论(Job-Person Fit Theory)、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 Theory)、社会胜任模型(Social Competence Model)、努力——回报模型。我国职业倦怠理论研究主要介绍国外职业倦怠理论,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研究将是未来研究一个重要方向。

(二)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变量关系研究

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未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职业倦怠变量关系。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者几乎聚焦于成因分析和缓解职业倦怠对策探讨上,职业倦怠与其成因变量关系研究比较少。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是诸多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与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相关的显著性程度如何,都是未来高职英语职业倦怠需要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三)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方法科学化

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复杂的职业现象和心理状态,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全面深入分析各种变量特点和相互联系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目前,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尤其是非实证研究,职业倦怠成因分析缺少相关的理据,研究结果的令人难以信服。

(四)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内容细致化

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将趋向于微观层面,将更加注重于细节研究和具体问题分析。例如,“双师”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有何特征;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结构模型;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与人口学变量、人格因素、组织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效能等变量关系;缓解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生理机制、评价机制、管理机制、社会氛围研究,等等。

[1]Freudenberger,,H J.Staff burn - 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 -165.

[2]罗东山.湖北省高职院校公共课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与其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谭仕慧.缓解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4]Maslach C.& Jackson S.E.Burnout in Health Profession: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A].In:G.S.Sander& J.Suls(eds).Social Psych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C].Hillsdale,NJ:Erlbaum,1982:227 -251.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研究者论文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