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化质量的研究与探讨

2014-02-10 02:19范洪敏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城市化人口评价

范洪敏

(辽宁大学 人口研究所,沈阳 110036)

经济与管理

关于城市化质量的研究与探讨

范洪敏

(辽宁大学 人口研究所,沈阳 11003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2年人口城市化水平已达52.6%,然而粗放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使得城市化水平与质量严重失调.在总结分析以往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质量内涵、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今后开展城市化质量研究需要解决以往研究存在的城市化质量内涵与外延片面性、指标构建主观性、指标静态性与纯客观性、城市化质量理论稀缺性、实证分析的主体非明确性的问题,并深化对人口城市化质量的探讨.

城市化;城市化质量;人口城市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尔茨曾说过:“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反过来,城市的失败也就意味着是一个国家的失败.”[1]“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2]这一方面说明城市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的繁荣与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显现该国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城市化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并将对世界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城市化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在1978年之前,由于一系列政策失误,城市化水平处于极度缓慢发展阶段,到1977年,城市化水平仅为17.55%;1978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户籍政策的放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我国城市化步入较快发展阶段,2000年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36.09%[3].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快速发展,2002—2011年,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2012年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52.6%[4],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城市化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将促使我国城市的经济结构、消费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等发生重大的变化.

学者刘素冬[5]根据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认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将面临两种前途,“黄金发展时期”或“矛盾凸现时期”: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时,我国城市化速度和城市质量将协调同步发展,城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同步增加;而“矛盾凸现时期”则面临以贫富悬殊、失业激增、矛盾激化为特点的“有增长无发展”的困境.从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现状来看,城市发展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了经济社会、城市功能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呈现出明显的“半城市化”特征,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构成的非农化水平已相当高,但工业化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缺位、经济城市化发展与社会城市化不足的矛盾突出,这严重拖累了中国城市化质量[6].为避免像拉美国家那样陷入“城市化陷阱”,我国必须放弃粗放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而走集约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仅要注重城市化发展的速度,更要注重城市化发展的质量;不仅注重“量”的提高,而且注重“质”的提高,防止“城市病”的滋生与蔓延,变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为城乡一体化.

因此,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行城市化质量的研究,把评价、提高城市化质量问题作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纳入到了学术思考和讨论的范畴.如何界定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及城市化质量,如何构建城市化质量指标和指标构建依据原则,如何评价与分析城市化质量水平,以及如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城市的构建就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作者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和分析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后续展望.

1 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概念界定

1.1 城市化

因为学科的差异性,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对城市化的概念和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至今学术界尚未对城市化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完整解释.地理学从空间转换的角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是农村中具有城市特质的城镇增加引起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社会学和人类学认为,城市化是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由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市场经济的过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结构转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城市化的深刻内涵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更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移,是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的过程.

1.2 人口城市化

对人口城市化概念的界定,李竞能教授[7]做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阐释,他认为:“人口城市化不仅是指城市人口的集聚和增长所形成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而且是指原先的农业或乡村人口转变为城乡人口的过程.这个变动过程既意味着乡村人口的居住地由乡村转变为城市以及他们职业的非农化,也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也由乡村转向城市,从而具有城市性.”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人口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1.3 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关系

郑杭生教授[8]指出,作为地理学术语的城市化,指的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的靠拢,即农村地区变得越来越像城市,或者已经转变成合法的城市;而人口城市化则主要是一种人口学术语,它强调农民迁居城市后,在身份上发生了根本变化,户口类型已经改变.由此看来,城市化倾向于地域空间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人口城市化更侧重于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或者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2 国内外城市化质量研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城市化质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具体领域的研究,对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和概念涉及很少.

2.1.1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国外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提出城市可持续概念的同时,不同的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Banister[9]认为城市可持续可以看成是一个城市达到能源被有效利用,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持续提升的一种状态;May、Mitchell and Kupiszewska[10]从环境、资源、健康卫生、公共安全、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和社区发展构建了可计量的城市可持续模型来检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程度;王德利、方创琳[11]认为国外研制的可持续发展度量指标基本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于生态—环境观点的较微观层次的压力—状态—响应指标;第二类是以价值综合核算为前提的综合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如绿色GNP、国民财富指数等;第三类往往对资源、环境要素的价值核算持保留态度,避免做综合的价值核算,而分别选取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指标进行系统分析,采用无量纲化和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得衡量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第四类是从可持续性的反面着手,通过定义不可持续性来规定可持续性,建立不可持续性指标来度量可持续性.

此外,国外学者也提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Holden[12]提出应从城市扩张、绿色城市、紧凑城市、分散化集中四个角度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abareen[13]则从“紧凑城市”“生态城市”“包容性城市发展”“新传统城市开发”四大城市发展模式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2.1.2 健康城市研究

健康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背景下提出的.健康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以城市居民的健康为主,保障居民健康的生活和工作,将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1986年,WHO欧洲区域办公室启动了城市健康促进计划,实施区域的“健康城市项目”.加拿大多伦多市首先响应,制定了健康城市规划和相应的卫生管理法规,采取了反污染措施,并组织全体市民参与城市卫生建设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之后,健康城市理念便传遍全球.健康城市的健康理念不仅包括城市居民外部环境的健康,还包括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化质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构建要素与构建原则;城市化质量的评价方法;对某一城市化质量的实证分析.

2.2.1 城市化质量的内涵

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14]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城市化质量的内涵:一是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二是经济发展水平质量;三是社会、经济、政治领域的发展“协调性”;四是体现发展“公平性”的城乡一体化程度;学者皮垂燕、王宏道[15]认为城市化质量不仅包括城市现代化,即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和人的现代化的发展质量,还包括城乡之间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的发展质量;方创琳、王德利教授[16]认为真正的城市化发展质量是经济城市化质量、社会城市化质量和空间城市化质量的有机统一;李琪、安树伟教授[17]认为提高城市化质量的前提是经济发展,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目标是城乡一体化;袁晓玲、王霄等[18]认为城市化质量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化城市化三个方面;李明秋、郎学彬[19]认为,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就是在城市投入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和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提升城市自身发展质量,提高城市化推进效率,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

上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做出了阐释,但很少有学者能够比较全面地理解城市化质量的内涵,更多学者侧重经济发展质量与城乡一体化程度,而极少有学者从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发展质量、互动型发展质量或制度发展方面理解城市化质量.

2.2.2 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构建要素与构建原则

在我国开展的城市化质量研究中,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14]遵循人本化、科学性、代表性、系统性、公平性原则,从城市化核心载体(反映城市(镇)的发展质量)和城市化区域载体(反映区域的发展质量)这两个基本要素出发进行构建;学者刘素冬[5]认为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由体现城市实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居住者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政府政策、城市资源的承载能力五个方面的指标构成;李琪、安树伟教授[17]在对城市化质量指标构建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性与代表性原则、综合性与系统性原则及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选取了既能反映城市化质量,又能获取数据的指标,最终构建了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而李明秋、郎学彬[19]则遵循代表性、系统性、独立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原则,构建了包括城市发展质量指标、城市化效率指标、推进城乡一体化指标的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

2.2.3 城市化质量的评价与测度方法

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14]在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之后,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即指数法,计算了城市化质量指数并进行了定量分析;袁晓玲等[18]运用聚类分析,分析了陕西城市化质量;郑亚平、聂锐等[20]运用重力模型对我国城市化质量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白先春[21]运用三层BP网络构造了预警方法来对城市化质量进行预警;党兴华[22]将陕西省关中地区近25年的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了影响关中地区城市化质量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何文举、邓柏盛等[23]采用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构建了湖南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分析;王家庭、唐袁[24]创立了包含城市化率在内的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借用主成分分析法中确定权重的方法,对测度体系中的各个指标确立了客观权重,最终对我国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测度和分析;方创琳、王德利[16]借助城市化发展速度与城市化发展质量的象限图法,通过对城市化质量、速度与城市化水平互动协调关系的分析,在引进阿特金森模型后,构建了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分要素测度模型和分段测度模型,进而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及空间分异特征做了总体评价.

2.2.4 对城市化质量的实证分析

2.2.4.1 在全国层面开展的城市化质量实证分析

A survey of 19 women for the use of sunscreen cosmetics 11 26

王德利、方创琳等[25]根据1978—2008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相关统计数据及2008年各省最新统计数据,基于对城市化质量的测度,重新测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及2008年省际城市化发展速度的适度性,认为1978—2008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逐渐增大,城市化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协调性渐好,城市化发展速度略显滞后;省际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差异明显,从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降低;刘艳军等[26]以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对各城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进行了评价并排序,相对准确地反映了各城市及所在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并对未来城市化发展提出了建议;李琪、安树伟教授[17]则根据构建的指标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1999—2008年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整体测评,描绘出10年来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的发展态势,对除拉萨以外的28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2008年城市化质量进行了评价并比较,最后归纳出不同类型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重点.

2.2.4.2 在区域层面开展的城市化质量实证分析

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根据评价体系对华东地区六省(除上海外)城市化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华东地区六省城市化质量达到较高水平,但各省区城市化质量仍有较大差距,反映了各省区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14];王钰[27]以长三角为例,选取了长三角l6个城市2009年的截面数据,通过SPSS统计软件的处理,得出其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各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评价;樊纲和余晖[6]在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92个新兴城区的城市化质量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只有少部分新兴城区城市化质量达到较高水平,多数还处在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离更高标准的城市化还有一段距离.

2.2.4.3 在个案层面进行的城市化质量实证分析

白先春[21]在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对江苏省13个省辖市2000—2002年各城市发展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分别研究了13个城市在近3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质量系统发展的协调性;何文举等[23]把湖南省4个地级市作为考察对象,运用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立具有“两型社会”理念的城市化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对提升湖南城市化的质量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3 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

相比于城市化质量而言,目前国内较少有系统的理论和完整的评价指标与方法来对人口城市化质量进行阐释和分析,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仍属城市化研究中少有涉及的领域.从中国知网检索结果来看,对人口城市化质量进行初步研究的只有周丽萍教授的《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28].周丽萍教授基于对人口城市化本质的理解,对人口城市化质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阐述,认为人口城市化质量具体表现在数量和层次两个方面,初步构建了反映人口城市化质量适度性与包容性的系统层指标.其中人口城市化适度性体现在水平适度和速度适度两方面,人口城市化包容性体现在对生存能力增强、发展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三个层次;他依据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建立了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层;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全国总体及31个省、市、区的人口城市化质量从时间纵向和区域横向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对我国人口城市化质量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的剖析.

4 城市化质量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 城市化质量内涵与外延的片面性

我国对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反思与研究主要始于近几年城市化问题的复杂化和严重化,因发展时间短,学者们所理解的城市化质量的内涵与外延在完整性方面还有待完善.学者们主要是从经济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城乡一体化质量等方面来阐释城市化质量的,很少考虑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制度健全性和城乡互动与联系方面.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可以很好地反映该城市的综合实力水平;从发展可持续性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从制度健全性可以考察一个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所必须的发展环境;从城乡互动可以考察城市化所带来的城乡收入、城乡居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动态的演变过程.借鉴他人的研究,笔者认为城市化质量的基本内涵可以从经济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环境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制度发展质量、互动发展质量六个方面全面理解城市化质量内涵.如互动发展质量可以从城市与其他城市或国家的联系程度、城市与乡村的互动联系程度、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等方面设计具体可操作的指标.

4.2 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人为主观性

多数学者在构建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都是先人为主观地将指标体系分为若干类,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将反映城市状况的各种指标归入其中某一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这种选取指标的方法缺乏必要的科学性,会使某些重要指标因错误归类而被排除在分析体系之外,进而影响分析结果.

4.3 城市化质量指标的静态性与纯客观性

多数学者在选取指标时,关注的仅是城市当前的发展状况,忽视了对城市未来发展机会与发展潜力的测度,大多数指标属于静态指标.然而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城市化质量指标也应该体现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尤其应构建展现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思想、生产生活方式等对流动人口的影响过程的动态指标,比如可以构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指标.此外,可以观察到对于学者们构建的城市化质量指标大多是客观性指标,完全是一种数字性的说明,而缺乏比如居民幸福感指数、农民工对城市认同感等比较主观评价的指标.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将主观与客观、动态与静态指标结合起来,从而构建较为全面的指标.

4.4 城市化质量理论的稀缺性

与多数研究热衷于构建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开展实证评价分析相比,缺少对城市化质量理论、城市化质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机制、城市化质量影响机理和演变规律的系统研究.

4.5 城市化质量研究实证分析的主体非明确性

从以往学者开展的城市化质量研究的实证分析来看,不论是从全国、区域,或者是个案层面,研究主要考察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忽略了在城市务工的众多的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此外,城市边界区域和城市人口统计范围未加以明确,如失地农民和长期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长期处于城市人口的统计范围之外.

4.6 建 议

对城市化质量的研究,一方面需要完善城市化质量的内涵与外延,避免指标构建的主观性,将主观与客观、静态与动态城市化质量指标结合起来,提炼城市化理论,对实证分析的主体进行明确;另一方面应该借鉴学者们对城市化质量已有的研究,构建人口城市化质量指标,开展对人口城市化质量的研究.城市化核心是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而研究人的城市化就是研究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尤其是研究农民工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渐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即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因此可以从社会互动、社会融入、人的现代化等角度来研究人口城市化质量的提升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不仅要提高城市化水平,而且要提高城市化质量,实现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质量、人口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质量的协调发展.

[1] 连玉明. 中国城市年度报告[R].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378.

[2] 杨 风. 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研究[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3] 李 辉. 中国人口城市化综述[J]. 人口学刊,2003 (6):51-58.

[4] 国家统计局. 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3-02-22)[2013-09-05]. http://www. stats. gov. cn/tjgb/ndtjgb/qgndtjgb/t20130221_402874525. htm

[5] 刘素冬. 对我国城市化质量的深度思考[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23.

[6] 樊 纲,余 晖.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质量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52.

[7] 李竞能. 人口理论新编[M].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199.

[8] 郑杭生. 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课题[J]. 甘肃社会科学,2005(4):4-8.

[9] BANISTER D. Barrier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sustainabi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1998,10(1):65-83.

[10] BRANDON P S, LOMBARDI P L, BENTIVEGNA V. Evalua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for sustainability [M]. London:E & FNSpon,1997:39-52.

[11] 王德利,方创琳. 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进展与展望[J].现代城市研究,2012(7):15-21.

[12] HOLDEN E.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sustainable form[J]. 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2004,19(1):91-109.

[13] JABAREEN Y R. Sustainable urban forms:their typologies, models, and concepts[J].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2006,26(1):38-52.

[14] 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 建立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J]. 统计研究,2005(7):15-19.

[15] 皮垂燕,王宏道. 我国城市化的质量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07(19):127-128.

[16] 方创琳,王德利. 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 地理研究,2011(11):1 931-1 946.

[17] 李 琪,安树伟.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化质量比较研究[J]. 经济论坛,2012(12):93-95.

[18] 袁晓玲,王 霄,何维炜,等. 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08 (2):38-41.

[19] 李明秋,郎学彬. 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中国软科学,2010(12):182-186.

[20] 郑亚平,聂 锐. 从城市化质量认识省域经济发展差距[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5.

[21] 白先春.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04.

[22] 党兴华. 关中地区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 当代经济科学,2005(1):99-102.

[23] 何文举,邓柏盛,阳志梅. 基于“两型社会”视角的城市化质量研究——以湖南为例[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11):118-121

[24] 王家庭,唐 袁. 我国城市化质量测度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12):127-132.

[25] 王德利,方创琳,杨青山,等. 基于城市化质量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判定分析[J]. 地理科学,2005(5):643-650.

[26] 刘艳军,李诚固,孙 迪. 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研究——以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J]. 经济地理,2006(3):225-229.

[27] 王 钰.城市化质量的统计分析与评价——以长三角为例[J]. 中国城市经济,2011(20):6-8.

[28] 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1.

Research on and Review of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FAN Hong-min
(Population Research Institute,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China,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has entered into a high growth stage. In 2012,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has reached to 52.6%. However,the speed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s out of order due to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review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research result about the content of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the index systems to estimat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related empirical analysis,this paper suggested that future studies should resolv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such as,the one-sidedness about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research,subjective index systems set-up,static and objective index design,lack of theory about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unclear subjects. Besides, the future researches also should deepen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quality about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quality of urbanization;population urbanization

F291.1

A

2095-719X(2014)01-0052-06

2013-07-08;

2013-11-1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JL047)

范洪敏(1987—),男,山东滨州人,辽宁大学硕士生.

猜你喜欢
城市化人口评价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4年1期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的其它文章
更名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