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荒原》中的“绝望”意象

2014-02-11 21:14
戏剧之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骨头

徐 幔

(天津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

《荒原》是一篇充满意象与反讽的诗歌,其中展示的战后西方社会的精神荒芜景象是西方文学中的经典场景。全诗充满了一种绝望情绪与荒凉之感,分为五个章节,每一章的题目之中暗含了主导此章的一个元素。“死者的葬礼”、“火的说教”、“水里的死亡”,这三章分别以“土”,“火”,“水”作为主导意象。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世界四元素为:水、 火、土、气。“气”即为空气,然而在艾略特创造的荒原中,“气”是唯一的缺失,预示着西方现代社会的困境就如人类生存中缺少了空气,时时让人感到窒息。这种窒息感同时贯穿了《荒原》全篇。“一局棋戏”与“雷的说话”,则是蕴含了两种相对又互相融合的主题:世俗与神圣。艾略特将这几个主题联接起来,向读者展示了荒原的全貌:它的神、它的世俗场景、它的自然环境。

在“土”这个意象中,艾略特选用了许多表现贫瘠与荒凉的词语,如“死了的土地”、“呆钝的根”、“乱石“、“枯树”等。这些土地是“死了的”,暗示西方辉煌文明的逝去与荒凉的现状。艾略特运用这一意象表达了对于“这片土壤”还能否孕育新生的疑虑。

第一章“死者的葬礼”中由“土”元素引申出了一系列对立的主题,如生-死,雨水/雪-阳光,记忆-忘却等。但讽刺的是,这些对立却是错位的与荒谬的,春天是残酷的,呆钝的,而冬天却是温暖的,富有生命力的。这样的一个错位反讽正是表达了荒原的荒诞性,体现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混乱无序。对于这种混乱,诗中有一段较为直接的描写,即对“不真实的城”的描述。“不真实的城”,寓意着这是一座代表人们精神世界的城,然而城中的人们都过着机械麻木,毫无生气的生活。

在第二部分“一局棋戏”中,这个对立的主题转换到了身体-精神。有关感官的意象构成了这部分画面的主要内容。对坐在椅子中的女人的描写,运用了大量引起感官愉悦的词汇,给读者展示了一个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但是这样一个看似美妙的场景,却显得极为浮躁空洞,华而不实,也是艾略特对战后一代不顾一切狂欢的映射。第二章中有一处提到了“死人在这里丢了骨头”。常识中人死去之后会腐烂,丧失的应该是血肉,留下的是骨头。然而这里丢了骨头的死人却很具有反讽意味。骨头象征精神,丢了骨头的死人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丧失

第三章是意味深长的一章,其中的“火”元素有一种“暗火”的意蕴。“火”的场景一直到章末才突兀的出现,创造了一种平静下流动的暗涌最终爆发的张力,很有画面感。

第三章中的各个场景都显得较为阴郁,如泰晤士河边的离别,重复吟唱了两次的“仙女都走了”,暗示艾略特对西方文化中逝去的“缪斯”有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同时关于提瑞西士的描写与诗篇引语中的西比尔十分相像,两人都是失去了青春与美丽,却无法死去,只能日复一日活在衰老的身体之中。提瑞西士和西比尔的意象,在诗中有一种深切的绝望感,象征着西方精神文明丧失活力,痛苦挣扎的尴尬局面。

第四章艾略特建立了一个关于水的意象,而水是流动的,起伏的,所以这一短小的章节充满了关于“起伏”的象征。“一起一伏”,“苍老”与“青春”,“利润”与“损失”,“海鸥”与“深渊”,这些都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有起有伏,有失有得,艾略特在这里警示人们万物盛极必衰,西方现代文明也不例外。

第五章既昭示了一种紧迫感,又带来了一丝等待中的希望。开端处提到“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水是万物之源,现代西方社会正是急迫的缺乏能够滋养新生机的水源。“人在这里不能站,不能躺,不能坐。”这幅荒谬却生动的画面,把人们无处安放精神世界的尴尬表现的淋漓尽致。诗中“总是在你身边走的第三者”,“裹着棕色斗篷蒙着头巾”,暗示这个“第三者”很可能是耶稣。艾略特在第五章中运用了“神”的意象,如前文的耶稣,后面向人们讲话的“雷”。“雷”的话语中提到了“钥匙”与“门”与第二章中的等待有人来敲门呼应,体现人们对“救世主”降临荒原的渴望。同时“雷”给荒原带来了雨,雨水定能滋润这片精神的荒原。

尽管《荒原》全诗主基调十分绝望,但艾略特在最后的一章中也表达了一种对新生机迫切的希望,发出“伦敦桥崩塌了,崩塌了”这样的急切呼喊。同所有在混乱无序的战后生活中苦思的知识分子一样,艾略特也在绝望之中等待着“雨水”降临,等待着“荒原”的再次生机勃发。

[1] 托马斯·艾略特.荒原[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2]李俊清.艾略特与荒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艾略特荒原骨头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惊人的骨头
惊人的骨头
震惊!这是谁的骨头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爱不爱吃肉?看看骨头就知道了
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义谈艾略特“创作前意识”
读《白狼荒原上的三天三夜》有感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
难忘雪漫荒原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