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理论与东亚的一体化进程

2014-02-11 00:08
关键词:功能主义区域化区域合作

陈 宇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思政部,甘肃 兰州 730101)

一、欧洲一体化的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理论

(一)功能主义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戴维·米特兰尼,他在《有效的和平制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功能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是在反对欧洲合作中的联邦主义理论中出现的,与自上而下完成一体化的主张不同,功能主义认为,只有从各个成员国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低于国家层面的领域进行合作,加强相互间的功能部门合作,然后再扩展到其他的部门,国家的功能最终会被一个个功能部门的合作所取代,最终“原有的基于意识形态和区域的政治划分观念将被一个技术化社会满足世界人民需要的国际市民社会所取代”。在这一过程中,区域化内部的民众逐渐认同了一体化的对象,最终区域化就会实现。

功能主义理论的提出是为了避免战争,尤其是避免在欧洲地区的战争。自欧洲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产生之后,欧洲除了在19世纪维也纳体系建立后10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大体上的和平外,始终都是处于战争之中。米特兰尼希望借此理论实现欧洲的和平与统一。在路径选择上,他主张每个国家选择自己需要的功能部门进行合作,参与者可以选择自由加入和退出,这种功能机构起初由少数国家组成,之后其他国家选择加入。而这些功能部门的合作会逐渐渗透到政府间,从而为以后区域性的统一建立基础。

(二)新功能主义理论

该理论代表人物有约瑟夫·奈、厄恩斯特·哈斯及菲力浦·施密特等人。这一理论是从功能主义理论中发展而来的,吸取了联邦主义的内容,不仅重视民众和社会层面的功能性合作,更强调政府上层和精英领域的合作对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作用。新功能主义认为,外溢将在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功能性外溢,其次是政治性外溢。前者指一体化的行为不可能仅限于经济领域或是某个单独的领域,一定会溢出到别的相关部门;后者指在政治精英层面和在超国家的层面上推进一体化的进程,超国家层面的一体化逐渐会溢出到政治、社会领域,并且逐渐使民族国家和政府的影响力下降,从而最终实现区域的一体化。厄恩斯特·哈斯将其描述为:“最初由一个领域进行一体化决策外溢到新的功能领域。”[1]在外溢的过程中,随着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国家主权将以这种方式被共享,由此会出现“超国家性”的政治共同体。因此,超国家性概念是新功能主义理论的又一核心内容。新功能主义理论所说的共同体是一个具有某种中央集权倾向的新的超民族国家机构,按照这一理论,这种超国家政治共同体能够代表各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并且可以协调成员国相互间的利益冲突,而且可以促使政治精英及社会大众将政治忠诚转到超国家的层面上。

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理论(以下统称为功能主义理论)对于欧洲的一体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欧洲煤钢联营”的成立到今天欧盟的建立,都反映了该理论的生命力。这一理论后来成为一种走向现代全球政治的较为广泛的代表性理论。本文根据这一理论,结合欧洲一体化的推进过程和所应具备的条件,对东亚一体化发展的前景进行分析。

二、功能主义理论得以发挥作用的条件

结合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要想在某地区一体化进程中运用功能主义理论,需要以下条件。

(一)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动力条件

功能主义理论是关于区域合作的理论,这一合作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动力。从欧洲合作的历史来看,其动力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首先,经济联系的紧密度与历史形成的欧洲各国民众之间的合作意向是欧洲一体化的内部动力。欧洲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的地区,各国之间已经形成了紧密的经济发展依赖关系,这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性条件。欧洲地区国家除英国外,其他国家都处于欧洲大陆,地理位置比较接近,交通也相对便利,这些都为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数百年来,欧洲几乎是战争不断,而历次战争的参战方都有法德这两个大国。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更是给欧洲人民带来了难以治愈的创伤。常年的战争和历史上民众之间的交往,增强了欧洲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理解,欧洲民众逐渐认识到,战争伤害的不仅是自己国家的民众,也给他国人民带来了伤害,所以自康德时期就有欧洲联合的呼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美国的推动下,基于国际形势的发展,法德两国首先实现了联合,走上了民族和解之路,双方在1951年设立了欧洲煤钢联营,此后,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加入了这一组织①欧洲联盟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欧洲煤钢共同体,6国参加;第二阶段是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先后有15国参加;第三阶段为欧盟,目前有28个欧洲国家加入。。

其次,来自外部的压力是欧洲一体化开始的直接动力。二战后50年代的欧洲笼罩在冷战的空气中。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大力量使西欧各国感到恐惧,而美国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头号国家,为了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力,积极推动欧洲的联合。法德两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需要对抗来自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压力,由此,来自外部的压力推动欧洲最终走上了联合之路。

(二)欧洲一体化得以进行的文化条件

欧洲各国的文化起源相同,均受古希腊及古罗马文化影响深远,而中世纪又共同受到基督教文明的影响。在近代又受到伏尔泰、洛克、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等思想家的影响。欧洲是世界上工业革命最早发生的地区,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整个欧洲共享着这些人类的文明成果。这些因素使得欧洲各民族的思想意识、价值观接近,欧洲各国民众之间比较容易产生相互的认同。

(三)欧盟各国内部经济、政治制度的相近性

欧洲历史上各国之间的影响和融合使欧洲的生产力平均水平比世界其他地区要高,尤其是早期参加欧洲煤钢联营和欧共体的西欧各国,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都比较接近。另外,所有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国家都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这种因素使得这些国家开展功能性的合作有着很好的基础和条件。

(四)政府间初始合作机构的建立

欧盟的出现,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一个功能性机构的建立,即50年代的欧洲煤钢联营。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这一机构最终发展为今天的欧盟。因此,一个功能性的共同机构的建立是一个地区区域化合作的开始,欧洲煤钢联营起到了这一功能性的共同机构的作用。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机构,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欧洲各国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三、功能主义视角下的东亚一体化发展

冷战结束以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间的合作便在积极的推进过程中,类比于欧洲的合作进程,我们运用功能主义理论来分析一下东亚区域合作关系未来的发展。

(一)东亚一体化同样存在着内外动力机制

首先,在内部动力机制上,冷战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联系有了快速的发展。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步入21世纪后,中国的经济开始转型。中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市场,对于东亚和东南亚未来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内国民生产总值约为6万亿美元,贸易额接近4.5万亿美元[2]。因此,加强亚洲区域化的发展,对于中国和东亚各国都是有利的,目前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

其次,在外部动力机制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欧洲的统一步伐加快,美国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世界性的国家集团和协议组织不断涌现。区域化是伴随经济全球化产生的,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护自己、壮大自己,经济区域化就是必然选择的道路了[3]。我们可以看出,东亚区域化所有的外在动力主要是来自欧洲和美国的竞争压力,也就是全球化发展的压力。面对这一形势,亚洲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能有所作为,建立区域合作组织就是必然的选择。

(二)东亚合作关系发展的文化因素

在国际体系中,古代的东亚有中国建立的“朝贡”体系,中国的儒家思想被东亚很多国家和国民所接受。儒家思想对于这一区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国家、社会比个人重要;(2)国之本在家;(3)国家和社会要尊重个人;(4)和谐比冲突更能维持社会秩序;(5)宗教与宗教之间不仅应该和平共处,而且应该互相补充[4]。儒家文化的传播使得东亚地区的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式上比较接近,这对东亚区域合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虽然有儒家思想较为广泛的传播,但是东亚地区并未形成统一的思想。中日韩三国的文化就有很多的不同,东亚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日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深,虽然其标榜和魂洋才,但是实际上却属于西方文化。而韩国文化则受到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同时又标榜其独立性,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形态。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除了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在历史上受到西方文化最早影响的亚洲国家[5]。在对东亚区域合作有影响的历史文化因素中,战争的影响巨大。在二战期间,日本对东亚和东南亚各国进行了侵略,至今仍然拒绝为此道歉,这在民众之间的心理认同上产生了很大的阻力。此外,在东亚区域内还存在比较复杂的领土争端问题,这些矛盾的时而激化也会影响东亚区域共同意识的建立。文化的相似性最终给予民众一种心理上的接近,上述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区域一体化所需要的东亚共同意识还很欠缺,东亚区域合作要想进一步发展,还需进一步强化区域共同意识。

(三)东亚各国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政治制度差异较大

首先,比起欧洲国家,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要高一些,而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及东南亚的多数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合作中,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合作水平要高一些,而东亚三国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利益矛盾,经济往来上虽然关系紧密,但是政治关系却处于时好时坏的状态[6]。东南亚和东亚国家之间的合作,仅仅限于10+1与10+3的形式。其次,在东亚合作的国家中,中国、越南等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其他的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上述因素影响到各国功能性部门之间的合作,对东亚各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四)东亚区域合作中共同机构的建立因素

目前,东亚区域化的合作形式主要是10+1与10+3等机制。在2007年的《第二次东亚合作联合声明》中,表明东盟与中日韩的10+3合作机制为东亚共同体的主渠道,说明东盟希望以东盟为主导推进东亚的合作[7]。目前这些合作机制仅限于事务性的讨论与信息交流,尚未形成合作性的决策机制,而其发展中所受的影响因素也很多,比照起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最初建立的欧洲煤钢联营,无论从功能上还是实际的效果上,其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

四、东亚区域合作关系发展分析

从东亚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上可知,动力已经超过了阻力,东亚关系的发展会继续向前推进。全球化是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当今各国为了应对来自他国和其他地区的挑战,纷纷组建国家区域集团予以应对。东亚各国由于文化的相似性、历史上的融合发展、经济的互补及地理位置的接近,其合作的动力和潜力巨大,而且也具备合作的条件。虽然目前东亚各国合作的阻力很多,但是总体来看,未来东亚区域合作必然会继续向前推进。

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地区共同意识建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东亚各国的合作还主要是基于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国与国之下的功能部门的合作还完全受制于国家之间的合作。各国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相互间的政治合作困难重重,可以看到,东亚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东亚各国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起欧洲各国,差距明显,各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也不尽相同。功能主义理论认为,区域的合作首先应该在一些容易合作的职能部门之间开展,然后再外溢到其他的部门和领域。欧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都比较接近,民众之间的相互认同度也比较高。而东亚各国在这些方面的差别则比较大,这对于国与国之间进行功能性合作有很大影响。

从东亚推进一体化所需要的共同机构的建立来看,新功能主义所说的由经济到政治的外溢还为时尚早。从东亚目前的合作情况来看,一直以来的10+3和10+1的合作机制对双边和多边的合作还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所以东亚区域的功能主义的部门合作尚未发挥外溢效应,与欧洲联合初始阶段的欧洲煤钢联营还不具有可比性。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总体上可以对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前景进行以下的判断。一方面,东亚的一体化会进一步向前发展,虽然目前东亚一体化发展的阻力尚在,东亚合作的功能性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在内外条件的综合作用下,东亚区域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需要克服的矛盾很多,未来的东亚合作关系发展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未来东亚合作关系的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和逐步推进的过程。

[1]Erenst B.Hass.internatilnal intergrate:The European and the universal Process[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61,24(4):372.

[2]于海洋.东亚区域化的进展——基于核心价值与发展路径的探讨[J].东南亚研究,2010(1):58-63.

[3]王淑红.东亚区域化的必要性和制约性因素分析[J].美中经济评论,2005(2):20-22.

[4]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45.

[5]王作成.试论东亚一体化进程中文化认同的建构[J].沈阳大学学报,2009(2):67-70.

[6]陆 敏.安全压力下的区域发展——以东亚为例[J].经济视角,2011(8):4-5.

[7]李东屹.从区域治理视角看东盟在东亚区域化中的地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4):73-78.

猜你喜欢
功能主义区域化区域合作
装备延寿整修区域化联合保障模式研究
强化区域化管理 聚焦信息化建设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新冠疫情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阿尔金山西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研究——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为例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基于ZADL联盟的低利用率文献区域合作储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