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例

2014-02-11 17:22王刚军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实训岗位职业

王刚军

2009年7月,国家教育部制定了《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专业规范》),将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指导工作,并具有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这一培养目标定位适应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围绕社会体育产业与行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适应了健身俱乐部以及休闲与社区活动等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为明确社会体育专业的社会责任、促进专业培养与人才需求接轨、提高各高校办学质量提供了指导和有力的支撑。因此,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质量,使得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接轨,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1 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和规格不明确

当前,由于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快速发展已然超越了现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办学院校对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缺乏深入的认识,致使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显滞后。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仅仅按照专业目录进行人才培养,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必须根据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尤其是社会体育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许多办学院校并没有进行深入地市场调查和科学论证,造成认识上模糊不清。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方向缺乏针对性,培养类型划分不明确;二是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主要表现在培养规格对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要求不明确,不能充分体现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要求,并且与相关的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不吻合[3]。

1.2 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

由于不少办学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不明确,导致课程体系偏离了社会需求,缺乏应用价值。另外,受办学条件的限制,许多院校教育资源条件不足,影响了课程开设和教学质量,如教学场地设施及器材严重不足;社会体育专业教师尤其是新升特色项目的专业术科教师缺乏,以及课程资源不足。长期以来,高校受传统体育教育办学方式的影响,缺少与校外体育产业、行业的联系与合作,不少办学院校对社会体育专业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区分不大,甚至雷同。

课程设置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课程体系缺少逻辑性、合理性,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社会体育专业特色;二是课程开设的层次不合理、不协调。没有形成既有独立性,又相对统一和有机衔接的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未受到足够重视,影响人才培养效果;三是各类课程比例不合理,纯理论性课程过多,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而应用性强、技能性高、在体育行业岗位显示重要技术能力的课程比例偏低,甚至缺失;四是对实践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课程的种类和学时明显不足、比例偏低,严重影响了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效果。

1.3 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从职业岗位来看,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与其他体育专业相比显得尤为突出。因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向社会体育产业部门,据用人单位调查统计和许多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应试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是专业技能能力和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能力主要通过学校培养,包括学生的健身技术指导能力、客户服务的沟通和营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竞赛组织能力等四个方面。而职业能力主要从职业岗位的工作实践来培养,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完成。

然而,目前多数办学院校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的培养,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造成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脱节,主要原因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不明确,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再者是大部分办学院校校内实训场所和设施不足,以及专业教师缺乏相应的行业岗位经验,致使毕业生就业时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工作技能要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校外教学实践资源不足,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困难;二是教学实践形式单一,教学方式方法没有紧跟行业变化而进行改革,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缺失;三是缺乏与行业的横向联系,尤其是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尚未有效地建立;四是办学院校管理部门没有形成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考评体系。

2 目标定位与职业岗位关系辨析

《专业规范》将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体育健身工作、休闲娱乐指导工作、体育社会工作三个领域。笔者着重在体育健身领域探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岗位的关系。

众所周知,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在于社会体育产业、行业,而体育健身领域主要是提供群众性体育健身,包括公益性的群众体育健身场所和非公益性的商业健身俱乐部。公益性的群众体育健身场所尽管非常需要健身技术指导人员,但他并不能作为职业岗位提供给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因为,通常职业岗位应该具备五个条件:职业具有(1)经济性,即从中取得收入;(2)技术性,即可发挥才能和专长;(3)社会性,即承担生产任务,履行公民义务;(4)促进性,即符合社会需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服务;(5)连续性,即所从事的劳动相对稳定,是非中断性的[4]。显然,社区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场所并不具备上述五个职业岗位条件。而非公益性体育健身领域主要是商业健身俱乐部、健身休闲和与健康服务相关的保健养生机构,能够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管理类型的职业岗位。这些职业岗位主要是健身俱乐部的健身私人教练、团体操项目教练、会籍营销、健康师和保健养生行业的按摩师、康复训练师、健康管理师等。这些都是属于“技术指导型”职业岗位,他们有各自的职业特点和能力要求。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随之改变,大众健康观念从单一的医疗治疗型向疾病预防保健型转变。因此,健康服务产业包涵的健身、保健与养生行业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并将成为21世纪初我国服务业发展最快的行业,其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最有潜力的“朝阳行业”。这些行业不仅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自身的发展空间广阔,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层面来看,健身、保健与养生行业已经被国务院确定为大力支持并优先发展的行业。

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如下简称《意见》),其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八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意见》指出:“健康管理与促进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得到较大发展”。在主要任务的第七条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中指出“引导有关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营养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因此,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层面将发展中国健康服务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了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从社会体育的市场需求来看,当今中国的社会体育不仅承载着大众体育健身的需求,而且已经逐渐延伸到健康服务产业的各个领域,或者与之发生紧密的联系。因为当今社会大众的体育健身的目的已不仅仅局限于通过运动方式达到强身健体,更多追求的是身体的全面健康、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并获得长期健康的收益保障。因此,针对社会需求市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体育健身行业的同时还可以向保健养生行业延伸。其人才培养规格依据健身行业和保健养生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3 教学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构建了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健身保健方向)实践教学模式,其总体思路是: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以职业为导向的实践操作性内容与形式,不包括所有的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如实验课程、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教学内容按照本科四年制的时间循序渐进地推进,包括导师制、课内外一体化、专业实训与实习、专业兼职、“3+1”人才培养模式等五个方面。

3.1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时间在第一至第六学期,教学目标是掌握运动专项技能能力。组织形式是从第一学期第10周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方向选择专项训练项目,如网球、羽毛球、健美操、健身健美、保健养生等20项;实行师生双向自愿选择,人数不限,在导师带领下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长期业余训练,每周训练三次,每次两小时,每个学期计三个学分;学生如果在相关专业竞赛中获得前六名,另外给予学分奖励。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是引入“师徒学艺”的理念,即师傅带徒弟不仅教技术还教做人,其育人理念与“以德传技,教书育人”同出一辙;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大学后能尽早进行专项训练,经过两到三年循序渐进地进行专项技术训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并逐渐积累将来职业岗位对应的专业技能,以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3.2 “课内外一体化”课程实践

根据职业岗位的人才规格设置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课内对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之后,再经过课外时间的校内基地实训,在授课教师的辅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学习,从而掌握课堂学习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如健身健美动作技术、健身运动处方实施方案、推拿按摩技术方法等。这种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操作,可以强化学生掌握专项技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尤其在健身健美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外时间有计划地对自身体格进行修塑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逐渐掌握了健身健美的基本技术技能,而且自身的体格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提高了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的信心,也对专业思想定位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有一批在校生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健身健美竞赛水平,他们可以常年参加专业性的健身健美比赛,并经常被社会各界邀请进行健美表演,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3.3 专业实训、实习阶段

通过“院馆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专业实训:包涵校内、校外的社会调查,社会体育竞赛组织和针对职业岗位的见习。本研究着重探讨了健身俱乐部、功夫推拿养生堂的职业岗位实践教学环节。实训期间,由指导老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实施指导。实训的教学目标包括:一是学生在经过课堂系统学习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群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知识、技能通过校外专业场所进行见习、巡场、调查、陪练的渐进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尽早对未来职业进行亲身体验、获得明确的职业定位,更好地为个人未来的发展进行知识储备;二是学生把获得的专业知识边学边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通过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还可以从企业人员中了解到职业岗位的操作规范知识,对其未来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实训时间安排在第四至第六学期,每人每学期实训时间不少于两周。第三学期开设了专项训练(健身健美)、健身运动处方、运动营养学课程;第四学期的实训内容则针对性地安排健身房会籍营销、健身运动处方制订、健身营养方案制订,并要求撰写出各个专题的实训报告;第五至第六学期的实训内容为健身房管理、健身私人教练指导。

专业实习:按照计划安排在第七学期第八周以后,为期八周时间的顶岗实习。具体实施方法是学院按计划统一安排,各实习点配备带队指导老师,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职业发展方向,选择到休闲健身中心、健身俱乐部或者是保健养生、康复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与管理工作,每个实习点的人数不限。在为期两个月的时间里,实习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从事职业岗位实践工作。这是学生培养职业能力的开始阶段,也是学生毕业前获得职业经历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职业岗位实践性工作,学习职业岗位的技术能力和职业技能,掌握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并将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检查验证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实际运用效果。在此期间,实习生经过亲身体验对企业各方面都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企业也对实习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有了较长时间的认识。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实习生与企业可以确定劳动用工合同并提前入职。

3.4 专业兼职

部分学生经过一年以上的专项技术学习,并在校学习两年以后,已经掌握了职业岗位要求的主要专业技能,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个人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愿望,经专业授课老师推荐、企业面试录用后,利用课外时间如16:30—21:30或周六日到专业对应的“院馆合作”单位兼职。如到学校附近的健身俱乐部担任巡场教练。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如果能够解决客户个性化的健身需求,并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以后,再转为兼职健身私人教练;若有些学生对保健养生和康复机构感兴趣,并有志往推拿按摩师、康复训练师、健康管理师的职业岗位发展,经选拔推荐后,可到功夫推拿养生堂和康复中心兼职。

近年来,随着学生对市场经济意识的增强和校外体育健身机构的需要,有许多机构在旺季或比较繁忙的时间段,需要增加具有一定专长的人员充实到工作的第一线,因此,专业兼职应运而生。经授课老师向企业推荐,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兼职获得丰厚的劳动报酬(如兼职健身私教收入5 000元/月左右),而且锻炼和培养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从近年来学生从事专业兼职的情况来看,就专业能力培养的效率而言,这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学生的个人成长是全方位的,无论是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还是综合基础素质,与同班没有进行专业兼职的其他同学相比,参加专业兼职的学生都显现出较强的优势。目前这一专业兼职行为是否可以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实践性教学,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论证,尤其是对学生课外业余时间如何进行有效的兼职管理和安全监督,我们应该以积极的一面和更加开放的教育理念加以研究,使之成为丰富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

3.5 “3+1”人才培养模式

在“院馆合作” 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下,针对职业岗位,增加实践教学时间的连续性,以提高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采取本科四年时间的前三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顶岗实习,在此期间,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以及由企业导师按课程教学大纲完成课程教学计划。

“3+1”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以职业岗位导向进行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又是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形式,近年来逐渐被许多院校所采用。这一模式同样非常适合社会体育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尤其是健身保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式。在“院馆合作”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的运作中,学院和企业联合组成教学团队,按照实践教学计划的要求,由健身俱乐部、养生保健和康复中心根据职业岗位的人员情况安排学生从事具体的工作;学生按照企业要求顶岗实习,以员工的职业规范通过工作实践来培养职业能力。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由于具备了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独立工作,并经过各自的努力获得良好的业绩。他们不仅可以取得丰厚的经济回报,而且也实现了对口就业。因此,参加“3+1”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志向选择企业单位,是培养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实现人才培养供求对接非常有效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

目前,我国大众健身蓬勃兴起,健身休闲产业迅速发展,社会体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社会体育发展需要大批社会体育人才,另一方面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这一矛盾凸显出我们在社会体育办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是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因此,构建以职业岗位导向下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实践运行进行调整,从而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子,以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

[1] 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S].2009- 07- 26.

[2]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2010- 10- 20.

[3] 周爱光,杨忠伟,崔颖波.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展望[J].体育学刊,2011,18(2):5~9.

[4] 石岩,刘勇,杨忠伟.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与职业设计[M]. 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实训岗位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职业写作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