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

2014-02-11 17:22高贯发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拳种武术文化

高贯发

1 拳种的概念

概念是认识事物的逻辑起点,明确一事物的概念,对研究该事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武术拳种研究过程中,有不少学者对拳种概念进行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如《中国武术大辞典》把武术拳种定义为:“流传有序,内容系统,而有别于他家的拳术。”[1]。此定义,从内容与源流上定义出拳种的性质;《中国武术百科全书》认为拳种是指流传有序,内容系统,独具运动特点的拳术[2]。此定义着重从拳术技术风格上凸显了拳种的特点;徐伟军教授把拳种描述为“明清以后形成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各类拳术项目”[3]。此定义全面、深刻描述了拳种形成的条件;武冬老师则指出,“拳种是流传有序,具有相同技术特征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完备的一类拳术集合[4]。此定义突出了拳种是一个集合体。彭芳、吕韶钧老师在总结相关拳种概念的基础上,把拳种定义为:“以独特的拳理为依据,以拳械的技击方法为内容,以功、套、用的多元集合为表现形式,具有清晰传承关系的武术门类[5]。此定义,强调“功、套、用”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完善了拳种的内涵。

从上述对拳种的定义可以看出,拳种的概念随着人们对拳种认识的改变而呈现出动态地变化,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从逻辑学角度看,拳种的概念应含种差与属性、共性与个性特质,至今仍没有此方面权威性的表述。

2 拳种的文化特征

2.1 更迭性

每一种拳术的背后有多少人为之皓首穷经,每一次全新拳术理论的提出都意味着旧有的拳术理论被淘汰。传统武术正是在不断地吐故纳新之后,才在晚清走上了它辉煌的顶点[6]。从历史中走来的武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的变化,武术自身也在发生着嬗变。拳种流派作为武术发展的载体,不断地进行着革新与创造。众多的拳种,围绕着武术本质发展的规律,齐头并进,枝繁叶茂。如由上海木兰拳协会会长应美凤创立的木兰拳、少北宗师张荣时先生创立的少北拳成为新诞生的两个拳种,丰富了武术拳种的体系内容。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武术拳种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一部分拳种发展壮大,一部分拳种消声匿迹,也有新的拳种不断出现。

2.2 传承性

所谓传承,一般是指人类特有的传递能力与机制,是在人类社会进行的代与代之间的文化传递和群体与群体之间进行的文化传播[7]。传承的内容主要以文化形式的载体进行,常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发生。任何具有价值意义的事物都含有传承性,在具备传承人、传承内容、被传承人等条件时才能得以传承。传承具有永恒性与阶段性、共性与个性、群体性与阶段性的特性。武术吸蕴了中国古哲学思想、兵法思想、儒学、古代美学的文化精髓,富含中国传统文化之基因,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项目之一。武术,是一种技艺的文化,也是一种身体的文化。身体技能的再现,诠释着武术文化的独特性,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一种特有载体。武术繁衍至今,形成家族式、血缘式、师徒式的传承方式,加速了武术拳种的形成与发展。

2.3 稳定性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亦是拳种的特有内涵。历史变迁下,技术风格独特、拳理清晰、传承一脉始终是拳种必备的条件。拳种要生存下去,必须深深扎根于民间,必须有群众的参与。拳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技术形态具有稳定性。随着社会的变迁,部分拳种灭绝,表明此拳种的生存具有偶然性,符合生存条件的武术拳种会永存于世。如太极拳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符合大众口味,无论人类处于何种状态。

2.4 客观性

事物的发生、发展与灭亡,有着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明清之际,武术远离军事技能,向技艺多元化发展,促使不同拳种的形成,正是武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繁荣的表现[8]。拳种的形成,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审视,带有一种自发性,是客观规律发展的必然。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步进行的。同样,武术的不断进步是武术生命力的表现。纵观武术拳种的发展历程,部分拳种的产生与灭亡,虽然受社会、政治、经济、人们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拳种的产生、演变乃至灭亡的情况,是武术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

3 拳种生存所遇到的瓶颈

3.1 拳种生存土壤的变迁

社会习俗、地理环境、人们价值取向,促使武术拳种繁多,技术风格各异。南拳北腿、少林武当的派别之分深受地理位置特点、社会风情、宗教信仰的影响。农耕时期,信息封闭、交通不发达,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占据着主要地位。“忙时耕田、闲时练拳”的社会民风,加速、巩固了拳种的形成与发展。但在全球一体化、网络信息普及化、人们价值观念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拳种生存的社会土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时尚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立足于乡情土壤发展的拳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影响着拳种的传承、繁衍。而大量的拳种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消亡,也与变迁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3.2 拳种文化身份认同的淡化

城乡结构的调整、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削弱着武术拳种的传承,更淡化着武术拳种的理念,使许多武术拳种呈现出生存危机。如今的人们,尤其是都市人群,有时谈论运动项目时,可能提到跆拳道、瑜伽等,却很少能提到武术拳种这一名字,更谈不上武术拳种背后所蕴涵的武术文化[10]。人们对拳种价值观念淡化了,对拳种真正含义的认知模糊了。而拳种概念的多样性与不统一性也影响着人们对拳种的认可度与认同感。武术拳种透析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武术风貌,映射着武术发展的特点与民族文化的气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武术拳种的存在价值与人们冷漠武术拳种形成了巨大反差。这成为拳种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

3.3 拳种生存场域的缩小

拳种的多样性,主要集中于传统武术拳派上,传统武术常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鸦片战争伊始,中华大地上刮起一股“西风”,随之而来的是西方体育项目盛行。田径、篮球、瑜伽、跆拳道主要占据着中国的体育场域,民间中的传统武术拳派立足更显得无力。武术分为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学校武术等。现实中的武术发展概况为竞技武术独领风骚,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学校武术不均衡,拳种的空间场域受到前所未有的冷漠、挤压乃至排斥。

3.4 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大刮“西风”的背景下,随之而来的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风靡,显示出强劲的霸权。土生土长的中国武术,在面对强势的“西风”面前,特有的内涵却没有显示出来。百花齐放的拳种,也被时下统一化的思想所束缚。武术拳种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缺少了应有的自信与独立性;西方文化的到来,削弱了武术拳种的风格,吞噬着武术拳种的风貌。

4 拳种独有的当代价值

4.1 拳种承载着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

每个拳种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包含着丰富的武术文化信息。通过拳种能折射出社会背景的影响、武术发展的历史流变、传承人及传承时间延续、文化地域差异、技术体系的形成以及与自然界的关联性、自身理论特色的建构、宗教的介入。沿着拳种的起源、发展、繁衍去追朔,我们发现每个拳种的形成过程都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拳种的魅力所在正是它那流光溢彩的文化积淀。正如抗金英雄岳飞所创的形意拳,传达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陈王廷所创的太极拳,散发着对生活、对自我完美的追求;霍元甲所弘扬的迷宗拳,诉说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11]。因此,每一拳种都传递着人文精神,诉说着中国故事。

4.2 拳种透析着文化生态的气息

“文化生态”是相对生物生态而言的。生物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文化为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的人所用,因此,“文化生态”是指“文化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存在和发展的状态”。看一种文化生存状态如何,首先,我们要从文化自身的特性去把握,任何一种文化存在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其次,要针对社会人来考察,文化的存在是基于人的生活所用,文化的存在,离不开人生活的社会环境[12]。拳种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发展情况下,自身也在发生着微变。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拳种的生存发展状态亦不同。因此,可以说每一拳种都透析着不同的文化生态。

5 拳种发展的路径

5.1 挖掘拳种的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文化的流失是极其可怕的。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文化吞噬现象时有发生,并愈演愈烈。文化的自信、自立、自强是文化传承、繁衍的驱动力。拳种作为武术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在文化碰撞的今天,拳种文化的自觉显得尤为重要。拳种价值是拳种文化自觉的基础,挖掘每一个拳种的当代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拳种文化的地域性、生态性特点,决定着拳种价值挖掘的原则。拳种承载了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民间生活习俗、信仰。挖掘拳种当代价值,要剔除不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旧有思想,在继承、批判的基础上创新并建立起不同拳种的健身价值、技击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文化生态价值体系。

5.2 摸清民间拳种的发展概况

20世纪八十年代,在祖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此次武术普查工作,在武术发展史上留有浓重的一笔。初步查明了散落在我国各地的民间拳种数量,录制了大量的民间拳种技术录像,获取了民间所收藏的武术珍贵拳谱、遗物,充分反映了拳种生存发展的概况。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影响,那时所挖掘、整理的拳种资源并未充分的开发与所用。时下,国家已认识到所挖掘武术资源的宝贵性,并开始对拳种挖掘资源进行整理、归类与提炼,建立武术拳种资源信息库、数据库。

拳种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而发生了嬗变。拳种动态性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拳种。面对拳种大量流失的现状,现急需对民间拳种进行普查,摸清拳种的发展概况,重点保护传承人,激励、引导拳种传承人的责任心、事业心,把技艺传承作为首要任务,并将其融入全民健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列,促进拳种的健康发展。

5.3 举办拳种比赛

竞赛是体育技术发展的航标,竞赛规则的变化与价值导向对技术变化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武术比赛种类、层次繁多,其性质主要为政府主导性武术比赛、非政府主导性比赛。政府主导性比赛有世界武术锦标赛、亚洲武术锦标赛、全运会武术比赛、全国武术锦标赛、省市县武术锦标赛,突出武术的竞技性;非政府主导性比赛多为商业性武术比赛,如各地区为抓住商机或宣传当地良好形象,举办商业性的武术邀请赛、表演赛。纵观各种武术比赛,竞赛的项目设置对突出某一拳种的比赛理念淡薄。当前,成熟的单一拳种赛事为全国太极拳锦标赛与全国少林拳比赛。只有太极拳是国家级层面的赛事,少林拳尚未上升到国家层面。在129个拳种中,仅有几个单一拳种的比赛,实为一种遗憾。单一拳种比赛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拳种的可持续发展。

5.4 改良拳种生存的社会土壤

拳种植根于民间,深深烙有民间风俗之印;拳种深深依附于社会土壤,地域文化、人文气息为拳种注入新鲜的营养。脱离社会土壤、地域文化的拳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注定拳种走向单一化的生存状态,显得毫无生命力。 竞技武术套路与散打的问世,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竞技武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相应发展,但一味着规则化、规范化、统一化必然注定其脱离社会土壤、地域文化,迫使竞技武术套路与散打在一定层面上缺失人文气息,脱离民间大众口味,缺少民间群众基础。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都市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都市化引领着现代化、休闲、时尚发展的元素,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带动着广大基层民众的发展。在都市化进程中,优秀的武术拳种应保有社会土壤基因,融于都市之中。特别是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注重生态文化环境的建设,为拳种的发展保留其生存的土壤。

6 结语

当今,拳种发展遇到了危机,旧有的社会农耕土壤渐渐离去,而在西方文化为主流的社会中,拳种已被边缘化。历史留下的拳种文化遗产,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大量信息,透析着文化生态的气息。因此,发展拳种,应摸清拳种的发展概况,建立拳种信息库、数据库;挖掘、开发拳种价值体系,赢得人们的认可与青睐;学校武术教育,应突出拳种意识;注重拳种生存的社会土壤。

[1] 中国武术大辞典编委.中国武术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委.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3] 徐伟军.武术的嬗变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684~686.

[4] 武冬.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北京市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06.

[5] 彭芳,吕韶钧,孙富强.武术拳种的理论阐析[J].2009(9):29~31.

[6] 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7] 辞海编辑部委员会.辞海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8]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9] 高贯发.拳种形成标志着武术发展真正成熟 [N].中国体育报,2010- 07- 01(4).

[10] 王岗,邱丕相,等.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体育学刊,2010(4):95~98.

[11] 王红芳,等.文化生态视野下中国民间武术拳种价值开发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5):213~216.

猜你喜欢
拳种武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以中国传统文化全息缩影的视角浅析武术拳种发展
谁远谁近?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