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将军:欺软怕硬是本色

2014-02-11 11:52聂作平
百家讲坛 2014年22期
关键词:张献忠李自成武昌

聂作平

像明代的许多职业军人一样,左良玉也出身穷苦人家,他自幼父母双亡,由叔叔养大,连母亲姓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出身,注定了左良玉是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不过,这个大老粗对人情世故、乱世的生存法则把握得十分精准。

左良玉最初在辽东服役。崇祯即位那年,宁远士兵因朝廷长期拖欠粮饷而哗变,逼得巡抚上吊自杀,左良玉也受牵连被革职。不久,因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他很快官复原职,并在和后金的战争中表现不俗——“战松山、杏山下,录功第一”。

崇祯六年(1633年),随着农民军的发展壮大,崇祯不得不从辽东前线抽调部队回内地镇压,左良玉就在其中,任务是负责河南境内的战事。此后直到甲申之变的十多年间,左良玉一直辗转于河南、安徽、湖北等地与农民军交手。他的交手成绩可以概括为:逢张多胜,遇李辄败——多次大胜张献忠,却屡次败于李自成,以至于后来畏李如虎,能够避免交锋就坚决绕道而行。

左良玉认为,在乱世,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保存自家实力才是头等大事,至于为国为君分忧,那是圣旨里和奏章中的口号。因此,还只是个中级官员时,左良玉就以此为第一要义,对上司的命令,如果可能伤及自身利益,就采取阳奉阴违的办法,能不听就不听,即便对于已有恩的杨嗣昌和侯恂也一样。

崇祯十三年的玛瑙山之战中,张献忠的妻妾被擒,张献忠派人给左良玉行贿,并挑拨说:“有我在,朝廷才会重视你。你的部队经常抢杀百姓,而杨嗣昌又多疑。一旦我被消灭了,朝廷也就会跟你算总账了。”左良玉觉得有理,于是当张献忠入川时,尽管杨嗣昌给他下达了九次严令,他都不予理会,任由张献忠顺利入川并再一次死灰复燃。更要命的是,当张献忠次年席卷川中出逼武昌时,左良玉依然坐视不管,以至于张献忠攻破武昌后,杀死襄王——崇祯的叔祖。这对上有责的杨嗣昌来说,无疑是弥天大罪,杨嗣昌一气之下,不吃不喝,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围开封,侯恂从狱中被起用为督师,负责守城。是时,左良玉隶属侯恂,与其他几支部队一同驻防朱仙镇。但左良玉看到李自成兵强马壮,不想为了朝廷拿自己的本钱去血拼,竟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拔营逃跑,继而引发了其他几支友军的整体溃逃。但李白成早已派人在左良玉的退路上挖了一条环绕上百里的深沟,当左良玉诸军逃跑时,李自成乘机追杀,左良玉诸军下马渡沟,乱作一团,李自成“从而躁之”。是役,官军大败,弃马骡万匹,器帐无数,左良玉一直狂奔到襄阳。因正值用人之際,崇祯罕见地没有计较左良玉的败绩,只是令他速到开封帮助侯恂。但是,左良玉对李自成极为畏惧,一直拖延,直至开封城破,侯恂被撤职。

明末与农民军作战的官军的军纪大多很坏,而左良玉的军纪无疑是最坏的,烧杀抢掠如同家常便饭。左良玉被李自成追赶到武昌时,向楚王索要20万人的粮饷,楚王没答应,他就纵兵大掠,放火烧城,以至于上至朱明宗室,下至普通百姓,纷纷逃入山谷。左良玉在武昌驻留了二十来天,当他率部离开时,武昌人在蛇山上大声欢呼:“左兵走了!”后来,作为对楚王不肯发饷的报复,李自成急攻武昌时,就在附近的左良玉坐视不救。城破后,楚王被沉入长江。

左良玉常常放纵甚至命令部下抢劫奸淫。他们为了勒索老百姓的财物,常常把被勒索人用木板夹住,再用小火烧烤,稍胖一点的人,被烤得满地是油。至于在大街上公然奸污妇女,几乎是每人一座城池都会有的家常便饭。当士兵们把抢来的妇女拖上船载走时,如果这些妇女望着岸上的家人哭泣,站在她们身后的左军士兵就会一刀砍掉她们的脑袋。其行径极其残暴凶狠,然而左良玉却固执地认为,这样做算是给了追随他的弟兄们一点好处和回报,能起到凝聚作用。至于民间的愤恨和言官的激烈批评,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面前,简直就是虚无缥缈的满纸荒唐言。

甲申之变后,左良玉据守长江上游的武昌一带,他的实力确实保存得很好——拥兵80万,号称百万。不过,尽管江北四镇都得到了南明政府的支持,但左良玉被认为是侯恂的人,而侯恂又是东林党的人,于是,东林党人的对头费尽心力打压左良玉,最终激起了左良玉的兵变:他以清君侧为名,率大军顺江而下。就在军队行进到九江时,原本抱病在身的左良玉呕血而亡,其子被众将推为首领后,旋即投降清朝。

编辑/子玉

猜你喜欢
张献忠李自成武昌
鄂州历史歌谣人文背景略析
鄂州古铜镜述略
从心理传记学角度研究李自成人格的初步构想
“能吏”的“魄力”
武昌区公共文化品牌建设管窥
短暂的辉煌
李自成起义失败的教训再思考
摧枯拉朽
张献忠:别老叫俺杀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