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2014-02-12 12:52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教师个体

马 辉

(福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十五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次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日益成为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调查结果显示:(1)近四成教师生存状况不佳。该调查发现,有39.2%的被调查者面临压力、工作倦怠、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生存状况不佳等问题。(2)近半数教师压力很大,有34.6%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有47.6%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比较大。(3)有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该调查发现,出现轻微工作倦怠、中度工作倦怠和较严重工作倦怠的教师比例分别为86%、58.5%和29%。因此,有必要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详细的研究。

一、教师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心理枯竭”,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而最终导致的在情绪、情感、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适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耗竭的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幸福感低,工作无热情,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投入较少,对工作缺乏兴趣,对同事及学生冷漠,同时自我效能低下,成就感丧失。它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上,(1)情绪耗竭——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主要表现在教师极易感到疲惫,工作热情丧失,极易疲劳,周围的人或事很难引起积极的情绪变化;(2)人格解体——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在个体以消极冷漠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或事,对周围的人或事感到厌倦;(3)缺乏个人成就感——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下降,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积极性丧失,时常体会到无助感和无力感,不愿努力工作。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心智能力下降。教学中自感记忆力思维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感知觉能力和想象力退化,语言表达力匮乏,工作有些力不从心。(2)情感体验平淡。教学激情与热情消失,痛苦感与空虚感增加,自感有被掏空的感觉,容易产生无助感与厌烦感。(3)行为症状。由于教学热情消失与情感匮乏,教学自控能力随之下降,教学工作会变得机械化,开始消极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人际关系疏远,身体自感差,开始进入亚健康状态。(4)生理功能减退。身体活力下降,感觉身体无法适应繁重的教学任务,容易疲惫,抵抗力下降,容易失眠、头痛、食欲下降。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观点

1.临床观点

临床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弗鲁顿伯格。他通过研究发现,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的个体在工作中一方面会放大工作对象对他们帮助的依赖,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工作中忘乎所以地投入工作,容易忽略自身的需求与情绪的发泄,因而长时间的工作容易感到疲惫。因此可以说,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而得不到放松所导致的疲惫的状态,是工作与自身发展不相协调的结果。根据临床的观点,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过度投入,并且得不到放松的一种疲惫状态。

2.社会心理学观点

社会心理学观点的代表人是马斯拉奇。他认为,工作的性质是导致个体产生倦怠的重要因素。在助人的工作中,由于需要个体长期的情感付出,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职业倦怠三个主要的特征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如果工作者长期处于情绪疲劳的状态,就会出现对工作的冷漠与厌烦,进而表现出对工作对象的冷漠及自我评价的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在工作中长期地付出情感从而陷入情绪枯竭的状态,进而导致陷入低成就感、低执行力的工作状态。

3.组织观点

组织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凯尔尼斯。他关注组织与社会环境如何发挥作用以影响个体对工作的反应。他认为,许多人对工作的期望过高,因此容易产生幻想破灭和倦怠。他还认为,导致倦怠的原因是在助人工作中,工作者的付出长期得不到积极的反馈,导致其自我成就感降低,进而对工作厌烦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给教师积极的反馈,学校与社会要认可教师,同时给教师提供积极的学习、发展空间与相应的物质条件,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

四、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1.资源保存理论

资源保存理论从资源的付出与回馈平衡来解释职业倦怠。当个体在工作中长期处于付出大于收获,个体就极易倦怠。在教学中,当教师长期付出情感,投入时间与精力,但是得不到积极反馈或是得到的积极反馈没有达到个体的要求,而且这种情况长期存在,教师就会减少对工作的情感与时间的投入,以匹配反馈与收益,而当反馈与收益一直低于付出时,教师就极易陷入倦怠的状态。需求得不到满足极易造成情绪衰竭与人格解体,而外界的情感与资源支持则可以较好地缓解或是减少倦怠的发生。

2.习得无助理论

米切尔认为,倦怠从实质上说是一种习得无助。由于社会对教师的期许较高,同时很多教师也内化了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期许。当他们在早期从事教师职业时,较易受到挫折,当这些挫折长期得不到解决,个体就会陷入无所适从,进而陷入停滞无助的状态。虽然这种状态无助于目标的实现,但这种状态会让教师到达一个新的平衡而不必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因此,社会对教师巨大的期许与教师的实际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而对教育工作的倦怠状态是一种习得性的自我保护行为。

3.匹配—不匹配理论

马斯拉奇认为,情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的不匹配是导致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个人与工作之间匹配程度差距越大,越易产生倦怠。一般来说,以下六个因素上的不匹配极易引起倦怠:工作量、控制感、报酬、一致性、公平性及价值。

五、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1.高校教师职业价值的功利性和个体化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在市场观念的影响下,教师的个体价值也越来越多元化。在当前,相当多的教师开始出现了以个人经济收入、权力大小等作为自我价值的评价目标,而对教书育人、传道授惑则考虑得较少,从而出现个人价值目标跟社会价值目标不一致的情况。正是这种情况,教师很容易陷入心理困惑而不能自拔,进而出现职业迷茫与职业倦怠。

2.高校教师职业角色期待趋于理想化

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在倦怠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在工作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他们既要做学生的导师,也要做学生的朋友,有时还要做学生的保姆。在这些角色中,教师容易陷入理想化的角色而不能自拔,很多教师对自我角色期待过高,教师长期强调自我的道德角色而忽视了真实的自我与个性,背负了太多的道德要求而忽视了自我的发展,这种不协调的角色也容易引发教师的心理冲突与厌倦感。

3.高校教师职业的内在特点

高校教师职业具有较大的重复性。同一课程教师往往要重复讲述多次,作业、学生的错误往往也会重复出现。在这样一个重复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汲取新的知识,不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容易在重复中消磨自己的激情与期望,从而降低了对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并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4.工作的压力

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对高校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学评估制度的建立,以及新课改、新理念、新方式容易使教师产生压力;家长对学生的高要求也通过学习成绩转移到高校教师身上,同时教师还面临生活的压力,评职称、晋级等,长期的压力也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六、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增强高校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

高校教师面对的都是年轻的群体,他们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速度快,对教师的要求也高,因此教师要正确地看待这些变化与要求,在生活中要不断地学习与进步,不断地尝试新事物,接受新思想,在工作中要积极地与学生互动,积极地改变自己,要寄情于教育,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松有驰,不能在一次任务中就耗尽心理、生理上的能源,以致对以后的工作产生倦怠、丧失激情。

2.建设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为此应积极创造条件减轻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一是要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对高校教师的职业付出要有合理的反馈,对教师不要赋予过高的与不合理的期望。二是要适当提高高校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整个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以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同时也要提高教师的职业收入与社会地位。三是要给高校教师提供学习与进修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进步与提高以发展自己。

3.建立合理的高校教师评估体系

我国现行对教师的评估主要以教学、科研为主,包括承担的教学任务、科研项目、论文著作、获得成绩奖励以及所带学生的数目。这种评估方式对教师起着风向标的作用,这个评价体系过于看重结果而忽略了对教师过程的培养,就会导致部分教师疲于应付而无法培养对工作的兴趣与关注自身的成长,从而产生对工作的厌烦感与无助感。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估体系,不应过度强调个人的科研成果和教学工作量,可以适当加大教师自我学习比重,以鼓励教师更加关注自我发展与教学的效果。

[1]曹雨平,杨文奇.说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病”[N].经济日报,2005-5-25.

[2]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3]李江霞.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观点[J].教育科学,2003(1).

[4]唐芳贵.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5).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高校教师个体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How Cats See the World